小医院有大作为:看通城县精神病医院如何用爱服务民生

文图:刘建平,闫雯雯;编辑发布:黎海滨

-

小医院有大作为:看通城县精神病医院如何用爱服务民生

医护人员给患者配餐

“坚守初心,用爱服务民生。”这是湖北省通城县精神病医院对病人的承诺。

20年的励精图治,从一个科室发展成了一所初具规模的一级精神卫生机构,始终不渝的是,用真情和大爱向这个社会默默奉献着,演绎着“小医院大作为”的故事。

小医院有大作为:看通城县精神病医院如何用爱服务民生

医务人员按时给患者服药

(一)关爱行动 为社会和谐护航

“我院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帮助那些‘长年禁锢、关锁在家’的贫困精神病患者接受住院治疗,缓解家庭社会压力。”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通城县精神病医院院长李娟深有感触地说。

北港镇患者“袁某”年幼丧母,父亲无固定经济收入,家庭贫困无法医治,关锁在家中十五余年。医院针对这个对象组成一个应急医疗小组,多次深入到家庭了解病情,为该患者制订治疗方案,并联系当地综治部门及北港镇卫生院精防办工作人员进行解锁行动。

“解锁”后,患者“袁某”在院精神卫生中心接受住院治疗三个月。

“我们会对危险性评估0级的患者实行一季一随访,1-2级的一月一随访,3-5级的立即转诊并在两周内进行随访。一旦发现患者有复发症状或药物不良反应,我们乡镇精防人员会立即转诊,并由我院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应急处置。另外,我们还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创新了服务模式。”李院长介绍。

该院建立了精神疾病患者日间康复治疗部,对出院后的需巩固治疗的患者开展日间照料,并对其自觉服药、生活自理及社交能力等日常生活技能训练;针对不同患者开展书法练习、手工制作等职业康复训练;针对情绪不稳定或心理疾病患者开展专业心理治疗,促使早日回归社会。

同时在北港、沙堆两个乡镇开展家庭康复试点,对在家居住的“五保”精神疾病患者,免费提供康复箱,配送抗精神病药物、家属护理教育资料等物品。

白沙社区一位70多岁患精神病的婆婆,经该院免费医治康复后,自己种了一片菜地,炎热夏天挽着菜篮子,顶着骄阳卖菜。因为腿脚不便,不能到处走动,菜经常卖不出去,吃喝都成了问题。该院工作人员在回访过程中,了解到婆婆这种情况,多次联系医院食堂,购买婆婆种的菜,解婆婆销路之愁,同时主动领着婆婆填表盖章到社区和残联申请残疾证、低保证,直到把低保证办下来。

婆婆还经常捡破烂卖钱。一次,她把卖菜的70多元钱和卖垃圾的30多元钱弄丢了,坐在地上哭。恰好那天该院的工作人员在附近随访,就顺便过来看看婆婆。工作人员见状连忙把婆婆送到院里检查,索性没有大碍。

她们还自己掏腰包给婆婆凑了200多零钱,安全把婆婆送到家。后来又千方百计联系婆婆在外打工多年的孩子,把她接过去一起过生活,院里几位工作人员为婆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小医院有大作为:看通城县精神病医院如何用爱服务民生

医务人员帮助患者整理床铺

(二)医德医风 成就健康人生

2003年,王剑辉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专业毕业。当时他被分配到通城县精神病医院,畏惧和失落让他有种说不出的酸楚,但治病救人的初心和理想让他留下了,并扎了根,这一扎就是15年。

15年来,他救治的患者情况各不相同,各种事情都遇到过,生理和心理都遭受着巨大的考验。当谈及这份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时,现任通城县精神病医院医师的他表示,“每位精神病人的背后,都有数位饱受折磨和痛苦的家人,甚至一批遭受伤害的群众。我们工作的最大意义就是减轻病人的痛苦,给家庭以希望,还社会以安宁。”

早些年,北港镇的一位精神病人被带到这里治疗。当王剑辉专注询问家属病人的病情时,病人突然拿出身上携带的小刀就向王剑辉太阳穴刺去。幸好他反应及时,用手一挡,刀从耳边划过,留下一道血痕。他忍着疼痛继续询问病人的病情,一心扑在病人治疗上,片刻也没有耽误。

石南镇的一位女精神病人被送来时,全身发出恶臭,到处流脓,周围人纷纷躲避。王剑辉主动迎上去了解情况后,忍着异味帮病人一遍又一遍地清理伤口上药。每次都是一个多小时,上药后去厕所吐了好久。经过三个月的耐心治疗,病情大为好转,康复之后还成了家。事后患者家属来表示感谢,“要不是王医师,哪有现在这个家啊!”

他所医治的精神病人93.4%都是贫困户,治疗和护理等各种花费已经让家庭不堪重负。他每次为病人开药时,争取全部用可以报销的药物,尽力减轻他们的负担。

当看到一位位无奈又无助的家属最后露出欣慰的笑容后,他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坚持“用心抚慰心灵、用爱托起梦想”,努力为病人“成就健康人生、重塑生命价值”。

小医院有大作为:看通城县精神病医院如何用爱服务民生

医务人员帮助患者梳理头发

随着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需要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也越来越多。现有的病床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为什么别的精神病人可以住院治疗,我家的就不能住院?是不是还需要关系才能进来啊?”有一个患者家属送患者住院,但从工作人员那里得知因床位不足导致不能住院的消息的时候,在医院大吵大闹。

李娟闻讯而至,也没有对患者家属多说什么,带着病人家属到住院病区去。只见小小的住院部,病房都是病人,走廊过道上面都是简易床位,全都挤满了人,穿过走廊的时候,还得侧着身子过,短短的十几米花了半分钟才过去。患者家属发现这巴掌大的病房区安置了六七十病人,确实是人满为患了,怒气也一点点消了,只是沉默着不说话。

看了病房区,患者家属再没有提让患者立刻住院的事情,只说了句“大家都不容易啊!”李娟见状,建议家属去上级医疗机构就诊,以免耽误病情,还主动留了患者家属的联系方式,表示一有空床位就通知患者过来,并叮嘱患者家属,随时关注患者情况,一有问题就打电话给院里,院里好安排医护人员进行干预。

小医院有大作为:看通城县精神病医院如何用爱服务民生

患者在接受职业技能训练

(三)心灵驿站 重塑生命价值

2016年11月,通城县精神病医院和隽水镇白沙社区居委会联合成立通城首家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站--“心灵驿站”,采取“医护人员+志愿者+在院患者+出院患者”的工作模式,为社区和周边的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社区康复服务。

一位精神病患者李阳(化名)经通城县精神病医院治疗后恢复正常,自己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还经常利用自己休息时间跟着社会公益组织做义工。当通城县精神病医院进社区“心灵驿站”邀请他参加活动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用自身经历现身说法,给精神病人家属安慰和帮助。在他的帮助下,患者主动接受康复治疗,社区的人对精神病有了新的认识,对精神病患者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在社区建‘心灵驿站’,不仅是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的福音,而且也让整个社区感到的欣慰,建站至今白沙社区没有出现过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通城县隽水镇白沙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晏文说。

“心灵驿站”目前已组织开展活动67期,服务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1109人次。

该院也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对精准扶贫精神病患者实行免费住院治疗。2016年来,该院免费收治易肇事肇祸患者260人次,减免资金60多万元。

北港镇一位贫困精神疾病患者戴霞(化名)于24年前患精神疾病,由于精神疾病导致长期情绪不稳定、易怒且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导致经常会做出一些行为怪异的事情,甚至伤人毁物,不仅伤害了个人及家庭,甚至影响了左邻右舍的正常生活,曾被多次送省、市、县各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治疗,均好转出院。但是,精神疾病治疗时间长(需长期服药)且容易反复发作,精神疾病致残率高,患者社会功能缺损,日常生活及劳动技能衰退,从而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县精神病医院精神科医生王剑辉针对这个患者多次深入进行评估,在了解病情及经济状况后及时报告院领导,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免费医疗救助,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在抗精神病药物和情绪稳定剂治疗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通过科学的治疗,该患者症状得到控制、社会功能得到恢复。出院后坚持服药治疗并在家属和政府的支持及帮助下,开设养猪场,带动其他贫困户参与到养猪产业中来。

院内还设置了精神卫生知识培训基地,3年来,对不同社会人群开展不同内容、形式多样的培训7场,培训人员4000余人次。同时,扎实开展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的“五进”培训活动17场,“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3场,推动形成理解、接受、关爱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氛围,连续三年被定为全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示范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