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之窺和專注是兩回事!

1991年,在一次公開場合,巴菲特和比爾·蓋茨被問到一個問題:你覺得你的人生中最寶貴的能力是什麼?

他們寫了個相同的單詞:

“focus”(專注)。

於是,專注被眾多人生導師、精神領袖和成功學、雞湯大師等頻頻推介,彷彿這才是人生贏家的必備能力。

而人之所以不成功的緣由也在於不夠專注。

一管之窺和專注是兩回事!

可實際上,專注是聚精會神在一個領域,不見異思遷、胡思亂想。而一管之窺卻是片面、狹隘的視野造成的坐井觀天和固執己見。

前者是提升見識,後者是抱殘守缺,怎麼能一樣呢?

一孔之見,必有一葉障目,所謂“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人就難免有掩耳盜鈴的蠢事。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這就是片面見識、固定思維導致的誇張案例。

世界是多元化的,事物是動態發展的,生態是一個彼此作用的整體,局部的邏輯並不意味著符合整體的邏輯。

一管之窺和專注是兩回事!

道理簡單,但人生如盲人摸象,當其時其境地,誰不是以自己所看到的為真呢?

看得見、摸得著,已經被自己認定的經驗,特別是成功驗證過的,自然會形成人的既定原則,變成他的行為路徑。

所以,刻舟求劍似的蠢事,以前有,現在有,未來也一定會有。

越是聰明,越是優秀的人,在某些方面就越固執。

什麼都沒做錯,就已經失敗了。

過去的成功,往往是現在失敗的因子,是繼續成功的障礙。

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來不把過去的成績當做天天揹著的包袱,你看任正非就從來不說華為取得了成功,只說華為還要繼續成長。

一管之窺和專注是兩回事!

自勝者強,人最難的就是顛覆自己,那種痛苦的滋味,失敗的恐懼,忐忑的煎熬,非常人可以忍受。

獲取、得到容易,難的是放棄。但你如果沒有押上全部身家的勇氣,也就難有做人生贏家的運氣。

關鍵看時機。

池塘的是是非非在看到大海以後,還有什麼意義?

“人生的路雖然很長,可最關鍵的只有幾步。”人一輩子的機遇就幾次,李嘉誠說人要善擇,說的就是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視野和見識,如此才有正確的選擇。

曾國藩到京師後,才發現天下人文淵藪,認識到自己一直是那隻井底之蛙。所以在給弟弟的信中感嘆道,“鄉間無朋友,實為第一恨事”、“少時天分不甚低,厥後日與庸鄙者處,全無所聞,竅被茅塞久矣”。。。

這個問題,今人愈發嚴重,儘管我們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可信息無窮無盡,我們的狹隘之處也愈加狹窄偏激。

AI機器算法的運用,讓我們開始習慣、享受那些和自己認知一致的信息,這種被動的接收,既不是學問的專注加深,也不是信息量的有益疊加,而僅僅是一種”合口“的信息飼養。

一管之窺和專注是兩回事!

多元化的世界,我們被碎片化的信息逼成了二元化的人生。

李普曼曾有個“擬態世界”的理論:我們對真實世界的感知,並不是客觀的,而是由各種媒介把信息進行加工、篩選之後,灌輸給我們的;每個人接收到的信息都不同,所感知到的世界也就都不同。

你看看網上日益增加的戾氣就知道了,非黑即白的觀點,種種詭辯,無不在加深個體的一孔之見,他們其實不在意真相,他們只要堅持自己觀點的勝利。

所以,在網上討論一件事已經很難了,所謂客觀,幾乎是不存在的。

刷屏的往往是站隊,你的立場和站隊決定了你是什麼人。只要是對立的,就是謾罵、仇視、欲滅之而後快的敵人。

群體在乎的是情緒,而非事實。

是謂烏合之眾。

一管之窺和專注是兩回事!

現在的人,天天泡在信息海洋裡,貌似天文地理、社會熱點,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可實際上呢,他們所知越多,就越容易困惑。

因為他們沒有專注的能力,形不成自己的認知模型,所以信息再多也不能以簡御繁、融會貫通,自然不能分辨真假好壞,只能被其牽著鼻子走。

就像愛因斯坦的司機,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只能是鸚鵡學舌,人云亦云。

也因此,好多人其實心裡埋藏著困惑帶來的恐懼,而恐懼和困惑,正是人進步的大敵。

”群眾從未渴求過真理,他們對不合口味的證據視而不見。假如謬誤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誤。“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裡斷定,”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這也就是人之所以平庸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