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之窥和专注是两回事!

1991年,在一次公开场合,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被问到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的人生中最宝贵的能力是什么?

他们写了个相同的单词:

“focus”(专注)。

于是,专注被众多人生导师、精神领袖和成功学、鸡汤大师等频频推介,仿佛这才是人生赢家的必备能力。

而人之所以不成功的缘由也在于不够专注。

一管之窥和专注是两回事!

可实际上,专注是聚精会神在一个领域,不见异思迁、胡思乱想。而一管之窥却是片面、狭隘的视野造成的坐井观天和固执己见。

前者是提升见识,后者是抱残守缺,怎么能一样呢?

一孔之见,必有一叶障目,所谓“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人就难免有掩耳盗铃的蠢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就是片面见识、固定思维导致的夸张案例。

世界是多元化的,事物是动态发展的,生态是一个彼此作用的整体,局部的逻辑并不意味着符合整体的逻辑。

一管之窥和专注是两回事!

道理简单,但人生如盲人摸象,当其时其境地,谁不是以自己所看到的为真呢?

看得见、摸得着,已经被自己认定的经验,特别是成功验证过的,自然会形成人的既定原则,变成他的行为路径。

所以,刻舟求剑似的蠢事,以前有,现在有,未来也一定会有。

越是聪明,越是优秀的人,在某些方面就越固执。

什么都没做错,就已经失败了。

过去的成功,往往是现在失败的因子,是继续成功的障碍。

真正有智慧的人从来不把过去的成绩当做天天背着的包袱,你看任正非就从来不说华为取得了成功,只说华为还要继续成长。

一管之窥和专注是两回事!

自胜者强,人最难的就是颠覆自己,那种痛苦的滋味,失败的恐惧,忐忑的煎熬,非常人可以忍受。

获取、得到容易,难的是放弃。但你如果没有押上全部身家的勇气,也就难有做人生赢家的运气。

关键看时机。

池塘的是是非非在看到大海以后,还有什么意义?

“人生的路虽然很长,可最关键的只有几步。”人一辈子的机遇就几次,李嘉诚说人要善择,说的就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视野和见识,如此才有正确的选择。

曾国藩到京师后,才发现天下人文渊薮,认识到自己一直是那只井底之蛙。所以在给弟弟的信中感叹道,“乡间无朋友,实为第一恨事”、“少时天分不甚低,厥后日与庸鄙者处,全无所闻,窍被茅塞久矣”。。。

这个问题,今人愈发严重,尽管我们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信息无穷无尽,我们的狭隘之处也愈加狭窄偏激。

AI机器算法的运用,让我们开始习惯、享受那些和自己认知一致的信息,这种被动的接收,既不是学问的专注加深,也不是信息量的有益叠加,而仅仅是一种”合口“的信息饲养。

一管之窥和专注是两回事!

多元化的世界,我们被碎片化的信息逼成了二元化的人生。

李普曼曾有个“拟态世界”的理论: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并不是客观的,而是由各种媒介把信息进行加工、筛选之后,灌输给我们的;每个人接收到的信息都不同,所感知到的世界也就都不同。

你看看网上日益增加的戾气就知道了,非黑即白的观点,种种诡辩,无不在加深个体的一孔之见,他们其实不在意真相,他们只要坚持自己观点的胜利。

所以,在网上讨论一件事已经很难了,所谓客观,几乎是不存在的。

刷屏的往往是站队,你的立场和站队决定了你是什么人。只要是对立的,就是谩骂、仇视、欲灭之而后快的敌人。

群体在乎的是情绪,而非事实。

是谓乌合之众。

一管之窥和专注是两回事!

现在的人,天天泡在信息海洋里,貌似天文地理、社会热点,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可实际上呢,他们所知越多,就越容易困惑。

因为他们没有专注的能力,形不成自己的认知模型,所以信息再多也不能以简御繁、融会贯通,自然不能分辨真假好坏,只能被其牵着鼻子走。

就像爱因斯坦的司机,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只能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也因此,好多人其实心里埋藏着困惑带来的恐惧,而恐惧和困惑,正是人进步的大敌。

”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断定,”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这也就是人之所以平庸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