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錢包所引發中國人的信任危機

“好不容易人品大爆發,撿個錢包。尋思拾金不昧一把,給丟錢包的大姐打個電話,結果大姐告訴我錢包裡有4000元錢,怎麼辦,會不會是遇到了騙子?”瀋陽姑娘小顏撿到一個錢包,可當她電話聯繫失主時,卻被告知錢包裡有4000元錢。最終,小顏通過警察將錢包還回。“以後不敢輕易撿錢包了,否則好事做不成可能還把錢賠進去!”

  這讓我想起了武漢晚報曾經的一篇報道,學生池某在武漢東湖溺水身亡,其同學給他福建老家的父親及親屬打了56個報信電話,可是對方就是不信,其父還堅信對方是騙子。同學勸其家人“不管是不是騙子,去武漢看一看”。池某堂姐趕到武漢後,告訴池某父親消息,電話另一端開始嚎啕大哭。有網友就此評價:56個電話打不來死者家屬的殘酷現實,讓中國人更清楚的看到了當下社會的信任危機。

一個錢包所引發中國人的信任危機

  其實我能理解這位“56個電話仍不信”的父親,因為大多數中國人對陌生人心存警惕,即便面對善意舉動時也是如此。更何況,從小我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與陌生人說話”,那個時候,陌生人可能是騙子,是罪犯等等,陌生人的醜陋陰影已經深深埋在我的心底。後來長大了,聽到了太多陌生人犯罪的新聞,讓我更加對陌生人膽戰心驚,敬而遠之;再後來,還聽說過一些熟人坑熟人的信息,就更加對陌生人感到懼怕了。

  就算是熟人、親人,現實中有時為了短暫的利益,朋友欺騙朋友,叔叔欺騙侄子。父子、夫妻、朋友同事、熟人鄰里都需要設防,陌生人之間更是人人自危。當有陌生人對你說他的錢包丟了,沒錢回家,希望你給他一點錢,你不會心生憐憫,因為你知道,他是個職業騙子;當你遇到困難,有陌生人前來幫助時,你也不會心存感激,而是小心謹慎,或者拒人於千里之外,因為你害怕他另有所圖。不信、不信、還是不信——“不相信”的情緒正在越來越多人的生活中蔓延。

  在過去,我們相信報紙上說的,相信廣播裡說的,相信書本上寫的。可現在,我們卻什麼都不敢相信了。看到電視上一個名人說某某藥品好,很可能這藥是假藥;你收到一條短信,說你中獎了,其結果是你的錢被“發獎”的拿走了;網絡上一條消息說兼職一天賺上千元,你去試吧,被套在裡面,一分得不到。為什麼會如此?難道我們真的已經生活在一個充滿謊言和騙子的國度?還是中國的人心都已變壞,都已經變得不可相信?

一個錢包所引發中國人的信任危機

  中國社科院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約70%的中國人不信任陌生人。今天,這種“不相信”的情緒,已然滲透進多數中國人的生活:吃飯不相信食品的安全性,出行不相信鐵路行業解決買票難的能力和誠意,上醫院不相信醫生沒有給自己多開藥……

  正是對這種情形的高度不確定性,中國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演變成為一個“人人自衛”的社會。誰也不信任誰,人們互相欺詐,社會的交易成本在急速提高。但信任的重要性,對於社會生活,就像空氣對於生命一樣。如果我們看到食品,就會想到中毒;看到微笑,就會想到陷阱;踏上大橋,就會想到坍塌;走進醫院,就會想到誤診;我們生活能正常嗎?一個所有人都只信任自己的社會還能叫做社會嗎?

一個錢包所引發中國人的信任危機

  事實上,在一個充滿信任的社會中,你會生活得更為安全、更為輕鬆,並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大的發展信心,而這一切全賴法治所賜。在法治的環境中,你在大街上不必擔心警察的無故打擾,但有人侵害你時,保護你的警車會及時呼嘯而至,於是你信任未曾認識的警察;你的財產不會受外力包括公權力的襲擾,而當有人侵害財產時,公權力機關會及時出面救濟,於是你信任向你徵稅的政府;你進行交易時不必採取過度的安全措施,但對方若是違約,公正的強制執行會通過判決如期而至,於是你信任平時不打交道的法院。

  一個社會要想快捷地重建信任,首先要以制度促進人們追求長期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因為當人追求長期效益的時候,就要注意自己的聲譽,不會騙人了。比如在現在這個陌生人的社會中,實行記錄制度,就像檔案一樣一直跟著你,如果你哪一個階段不誠實,都有記錄,都能查到。有記錄,人們就會在乎自己的名譽。

  一旦互信社會建立,下一次如果迷路了,我們可以大膽地向別人問路。因為與其像無頭蒼蠅一樣胡亂尋覓,不如大膽地依著別人指給你的方向行進。最壞的結果,是你依然迷路。大家都不信任他人,都不肯付出信任,其結果就是大家都得不到信任。所以,當我們不被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