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七條」是一場及時雨,實體經濟得到支撐

“國七條”是一場及時雨,實體經濟得到支撐

7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共推出了七條措施,明確提出要更好發揮財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擴內需調結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國七條”就是一場及時雨,並且是一場可以定向播散的及時雨,在澆灌實體經濟的同時也會緩解資本市場流動性窘困之渴。

“國七條”的內容都很具體、實在,不需要做過多的解釋或解讀。比如各界比較喜歡的下半年定向降準會有幾次之類的預測,更沒必要做。因為本次會議已經明確提出,“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也就是說,只要實體經濟有需要,定向降準就可以隨時實施。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除了這七條措施之外,前面的總體要求釋放的信息更為重要。

首先是“要求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

對這個要求,“國七條”中有解釋和定位: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這樣的定位即是對此前政策的延續,也有在新形勢下的新要求,同時杜絕了市場上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普遍降準等。

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概括起來就是更大幅度地減稅和發債,鬆緊適度的穩健貨幣政策則是要搞精準“滴灌”,以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強調要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落實好已出臺的各項措施。這意味著今後一段時間內,貨幣政策的重點是抓好今年三次定向降準等政策的落實工作,新的措施是否出臺可能要到第四季度才能明瞭。

其次是“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應對好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現在的國際經貿環境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的財政金融政策不適時做出改變就會在解決國際經貿爭端中處於劣勢地位。同時,國內經濟全面深化改革正處於關鍵時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有利於改革的深入推進。因此,財政金融政策有必要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進行調整,為解決國際經貿爭端提供支持,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加油護航。

第三是“財政金融政策要協同發力,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力服務宏觀大局”。

現在強調財政金融要協同發力,恐怕與此前央行與財政部官員之間的爭論有關。財政與金融就好比是火車運行需要的兩條鐵軌。這兩條鐵軌如果粗細不均,那麼代表實體經濟的火車怎麼能穩健快速的運行呢?因此,這項要求對當前的財政金融部門是及時且有針對性的,一加一一定要收到大於二的效果。

在今後的宏觀調控中,財政與金融政策要成為承載實體經濟運行的兩條鐵軌,一方面要減輕企業的稅負,發揮好積極財政政策的促進作用,讓企業輕裝前進,另一方面則是要為經濟發展薄弱、急需資金支持的領域提供流動性支持。如此,才能進一步夯實經濟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實體經濟得到發展,A股市場也就有了強支撐。“一行兩會”日前發佈的資管新規細則體現了監管層對市場的呵護,強調“監管經”與“發展經”並念,協調配合、步調一致則是金融監管部門帶給市場的全新感受。在這樣的宏觀調控政策和市場監管理念下,A股市場必然會恢復其經濟晴雨表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