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箭:小学语文教育不应该受标准答案束缚

“开始时接受不了,后来慢慢爱上,到最后钟情于此”张宇箭这样形容自己研究了大半辈子的小学语文教育。

在张宇箭眼里,自己如果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语文教育者的话,也只不过是把一些简简单单的问题反复做了研究而已。

如今已经60岁的他,在小学语文教学、教研战线上工作近40年。是湖北省骨干教师,武汉市第二批语文学科带头人,武汉市硚口区小学语文首席教师,湖北省、武汉市小学语文学会理事、常务理事。

在职期间曾获湖北省、武汉市教学竞赛一等奖,发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30余万字。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生,退休后又被武汉小学、武汉外国语学校美加分校、辛科思教育等三十余家名校和企业聘为语文客座专家。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耳顺之年的张宇箭仍然还在教育阵地上奔跑着,在他内心深处,燃烧的是一个“大语文”梦。

决定

教育的本质什么?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站在小学语文课讲台上的张宇箭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小学语文,老师到底应该教什么?他说,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有百分之八十的老师会选择教学生的要考试的点,这是维分数论。而他却想选择成为另外的百分之二十,那就是回归语文的本质属性——工具。面对屡见不鲜的提笔忘字、高材生论文错字连篇、国人“嘴软”等新闻,张宇箭誓要用自己的微小力量,让中国人学好中国话,话易行难,慢慢的他发现,语文教学远远不止让学生用好文字这么简单,要用好语文需要渊博的知识底蕴,拥有渊博的知识底蕴又需要一定的语言认知能力。

“这两者不是对立的,反而是统一的”张宇箭说,从国学、书法、阅读、作文、口才全方位的引导孩子去学习,反对灌输,反对维成绩论,鼓励孩子从这些基本点的体验中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东西。

探索

为人师者,是在言传身教中,将教育的精髓潜移默化。张宇箭说:“小学语文教学要抓住根,如同牵牛要牵牛鼻子”。他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应当做到“三个充分,四个努力”,即: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努力搭建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努力夯实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石,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尔后作为教研员,除了指导教师备课、上课、教学研究外,他坚持每学期在基层学校上示范研究课。每一次备课,他都会被文章中的情感打动。课上,通过以情激情,以情促思,以情悟文,同学生们一道,在人文情怀的感受中习得积累语言,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将这种风格传递并感染身边的老师,帮助他们提升教学技艺,不断地进步。正是因为自己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不断实践、反思、总结,才能使张宇箭将教学理念和具体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融会贯通,对教师的帮助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实效性,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省市的骨干教师。

坚守

体制内的半个甲子,张宇箭为自己的语文理想高声振呼。他心系的是对标国家未来人才的需要、对标新课标的改革要求,让每个孩子都能沐浴在语文的桃花源中。退休后的他,仍然在为之努力,他加入辛科思教育,希望在课外的补充上做出的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起点。

张宇箭介绍,他专门为辛科思教育编写教育教材,从遵循学生认知结构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力图构建出一个以语文知识、能力、语言文字运用的螺旋体系,让教育者真正能对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的追求、想法、做法不同,必须非常仔细地观察他,发挥他的长处,他就有可能会成为‘人物’。所以一定要做个用心的人,特别是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张宇箭说。

语文学习是要考试的,在应试体制下,考分就是学生的命根。考试为了阅卷方便,就需有标准答案。既然考试那么重要,于是学习的过程不再是学、思、问、习、悟的过程,而是考试训练的过程。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能力旺盛的年华,都要进行十二年的应试训练,大部分人的思维和情感都受到不可逆的伤害。张宇箭很担心如此,如果不能回归文学与人性,摆脱标准答案的学习就无从谈起。也就是说,标准答案是最好的约束思想的工具。它不停地灌输标准就是正确,正确就是唯一。

年过六旬的张宇箭希望未来的有一天自己的教育理念能真正打破这种标准答案式的语文教育。(徐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