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媽媽,不是傭人(值得深思)

昨天讀洪蘭老師的書,有一段話,深深觸動了我。

洪蘭老師在“放任孩子的自私,親子都會嚐到苦頭”這一小章節裡舉的例子也是非常有代表性。

一個自私的孩子,長大後,朋友肯定很少,更別說得到朋友的幫助了。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一個沒有朋友,關鍵時刻,沒人搭把手的人,活的肯定不怎麼快樂。

洪蘭老師說,她在親戚家看過母親拖地,兒女在看電視,當拖把拖到兒女面前時,他們就把腳抬高,讓拖把從腿下過去,身子動也不動,更別說站起來、接過拖把說:“媽,您歇著,我來弄吧。”

洪蘭老師忍不住發話時,兄妹兩人對看一眼,異口同聲說:“媽媽每天上班,沒有時間運動,這是她每週的運動時間。”

原來這令人訝異的行為,竟是母親自己慣出來的,我只能嘆著氣趕快離開,眼不見為淨。

十年過後,現在她嚐到苦頭了,兒女成家後都搬回來住,生了孩子也都丟給她帶,她只好提前退休,在家做臺傭。

她每次抱怨勞碌命時,洪蘭老師說:“我都要很努力地控制自己,不要把‘你自找的’說出來”。

這跟我之前舉的我們鄰居家的事,多麼像啊,大女兒四十歲了,冬夏換季的衣服,都要媽媽給整理好,每天下班吃完飯,連碗都不送。

那位媽媽每天伺候一大家子,還要受外孫女的抱怨說:“姥姥,你除了做飯還會啥啊,可是你竟然連飯也做不好。”

現在大女兒家的孩子上高中住校了,二女兒家的孩子又來了。

她自己經常訴苦,連喘口氣的機會都沒,訴苦女兒不體諒,可她卻不明白:單向的愛叫溺愛,不叫無條件的愛。

套用武志紅老師書裡所說的理論,每一個溺愛孩子的媽媽,其實都是自私的,她為了滿足自己對孩子的掌控感。

寫到這裡,分享一篇我2016年8月1日寫的文章給大家,跟洪蘭老師說的是一個道理:

傭人只負責照顧孩子飲食起居,媽媽則是生育、養育、教育全盤都要參與。可是有很多媽媽卻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了傭人。

◆ ◆ ◆ ◆ ◆

你是媽媽,不是傭人

前幾天回老家待了一段時間,我兒時的玩伴請我去她家吃飯。她們家有三個孩子,老二叫萌萌。這個小孩兒似乎總是嫌媽媽的關注度不夠,想著法子儘量得到媽媽的關注。

你是妈妈,不是佣人(值得深思)

吃飯時,萌萌看了一眼端上來的菜,把碗一推說:“這些菜都是我不喜歡吃的,我不要吃飯了!”

我朋友趕緊說:“那你想吃什麼媽媽給你再去做?”

萌萌說:“西紅柿雞蛋麵!”

我朋友又下廚去忙活了。等面做好了,大家都吃完飯了,她跟萌萌一邊吃西紅柿雞蛋麵一邊聊天。萌萌此時心情很不錯,因為她覺得自己掌控住了整個局面,得到了媽媽獨特的關注和愛,還享受了別人沒有的全套服務。

那位朋友無疑是想做個“好媽媽”,結果卻扮演了傭人的角色。我們常說教育孩子要有自己的立場,不僅針對別人,還體現在你對孩子的立場堅定上。

你是妈妈,不是佣人(值得深思)

如果是傭人她可以聽主子發號施令,只需要照做就行。但我們是媽媽,我們要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也要駁回他的不合理要求。因為媽媽的愛雖然是無條件的,但也要講原則。

還因為我們是媽媽,所以要狠下心來幫她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不拿不吃飯來威脅人的習慣。

如果我們對於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予理睬,溫和而堅定地堅持進餐原則,那孩子自然會明白你的底線,不會無理取鬧,不會因為反正我不喜歡吃這個,媽媽還會給我做別的,而去挑食偏食。

所以,妞兒們請記得,我們不是傭人,沒必要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沒必要強迫自己做個“好媽媽”。也許你所有的那些“不好”,恰恰幫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 ◆ ◆ ◆ ◆

教育和養育同等重要

去年帶涵涵出去旅行,在回來的動車上,碰到一個五歲小孩的媽媽。當聊起她看不看育兒類公眾號或者書籍時,她說:“現在孩子長大了,知道該怎麼餵養了,我覺得沒必要看了。”

你是妈妈,不是佣人(值得深思)

然後我身邊很多媽媽也總是說,等上了幼兒園就好了,有老師管著他。還有的媽媽,在孩子不聽話時,都拿老師來壓制他。好像只有養育孩子才是自己的事,其他都是老師的事。

可是能影響人一生的是80%的家庭教育,而不是那20%的學校教育。如果你都無能為力,老師更沒辦法引導好你的孩子。

很多心理學家一致認為孩子在六歲前形成的人格決定一生。撫養者對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涵涵媽在後面的文章裡,會從心理學的角度,結合實際案例,及通俗化的分析慢慢滲透給大家。

我想不通的是,社會雖然在發展,但為什麼人的觀念卻一直很難改變?

我記得有一篇文章叫做《請別用餵豬的方式來養孩子》,說的是我們這一代人,父母只要負責我們吃飽穿暖就好了,根本不去關注教育問題。如今秉持這種養育理念的家長不在少數。

有一位教育家說過,家庭教育的層次有三種,一種是讓孩子自由成長,另一種是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長,最後一種是自己不成長,卻用錯誤的方式引導孩子成長。

無疑最後一種是最可怕的,那麼不重視自我的成長和學習,以及知識庫存的更新,很可能會變成最後一種父母。

所以,教育和養育同等重要,孩子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更需要一顆健康的心。

◆ ◆ ◆ ◆ ◆

先愛自己,才有一切

我們是媽媽,不是傭人。我們需要有自己的空間,需要有自己的事情,不能僅僅圍著孩子和老公轉。任何時候孩子都不應該被放在家庭的第一位。

你是妈妈,不是佣人(值得深思)

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曾經說過一句話: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做什麼事更重要。

因此,只要我們改變了,孩子就會跟著改變。我們的人格魅力也將影響孩子,我們終將成為孩子的楷模,和模仿對象。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先做好你自己。

比如如果你的家裡到處都是書,你本身就是一個愛讀書的人,那你的孩子不可能整天打遊戲,看動畫片。再比如一個性格溫和的媽媽,基本上培養不出脾氣暴躁的孩子。

更何況,你先要愛自己,才有能力給予愛,才能真正愛孩子。而只要有愛,一切都不成問題,畢竟一個孩子想要健康成長,無非就是給予他充分的愛和陪伴。

所以,孩子需要父母的保護、父母的愛,但同樣地,父母也需要孩子的尊敬、愛護。愛是雙向道,不是單行道,單向的愛叫溺愛,不叫無條件的愛。

你是妈妈,不是佣人(值得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