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传统——各地有关豫剧的俗语

各地有关豫剧的谚语

老传统——各地有关豫剧的俗语

万金才,喊一腔,房上瓦,乱晃荡

指确山县豫剧团著名黑头演员万金才,行腔粗犷豪放。

小春不到,少算十吊

小春即20年代豫剧著名小生演员张小春。入开封前曾在滑县一带演出,其“单眼单泪”等表演绝技为时人称颂。

老传统——各地有关豫剧的俗语

不打麦,不扬场,也要去看杨素芳

杨素芳系山西省阳泉市豫剧团主演。

不管老婆投井上吊,也得看看胡秀云的《捣灶》

新乡一带俗谚。胡秀云是活跃于40年代的一位女演员,以演出《捣灶》而饮誉黄河岸畔。

老传统——各地有关豫剧的俗语

凤仙台上挨顿打,气死台下闺女俩

偃师县俗谚。凤仙,即常香玉之父张凤仙,民国初期在偃师“仁和班”掌班。他素工花旦,技艺超群,扮相俊俏,二目传神,每于戏中扮演受欺凌之弱女子时,即引起台下众多女观众之怜悯同情。

六班戏,不用点,不是《敬德打虎》,就是《地塘板》

指建于清末的沈丘六班戏,该班主要演出脸子戏,又以此二剧为拿手。

老传统——各地有关豫剧的俗语

牛老三教戏,破锣破鼓破响器

确山、驻马店一带俗谚。牛老三本名牛德长,清同、光年间在确山县臧集以开茶馆为生,但酷爱戏曲,经营中结交了很多过往艺人,遂出资成立了“讴戏班”。而由于财力不足,服装道具均极简陋,时人因以谑之。

文太的头,玉喜的脚,王三唱得也不错

文太、玉喜、王三均为清末禹县六班戏里的主要演员,旦角文太的头饰、化妆十分好看,旦角玉喜的扎拐子(跷)表演舞姿优美,王三唱功顶尖、迷人。

扒了房子卖了瓦,也要看二福的《双头马》

豫剧俗谚。二福,即著名旦角演员韦玉香。

老传统——各地有关豫剧的俗语

扒了房子卖了砖,也要看朱明的《反长安》

鹿邑俗谚。朱明是20年代活跃于豫东一带的著名豫剧男旦,其优美的唱腔至今尚为唢呐班“卡戏”所模仿。

扒了房子卖了砖,也要看赵义庭的《南阳关》

赵义庭系豫剧著名小生,《南阳关》是其代表剧目。

老传统——各地有关豫剧的俗语

扒了圈屋卖了牛,要看大毛的《黄鹤楼》;拆了房子卖了砖,要看大毛的《南阳关》

杞县、兰考、民权一带俗谚。考城名生张德新,乳名大毛,其武功向为观众所乐道。其代表剧目《黄鹤楼》中周瑜、《南阳关》中伍云昭。所表演的一些特技和绝活,脍炙人口,今大半已成绝响。

包子馅,谁最香,汤兰香的《卖苗郎》,周爱云的《韩玉娘》,刘艳芬的《收纪昌》

豫西俗谚。汤、周、刘均为豫西调著名女演员,《卖》、《韩》、《收》是她们各自的得手剧目。

宁挨三砖头,也要看路天才的《反徐州》

鲁山、宝丰一带俗谚。路天才是三四十年代豫剧著名演员,人称“红脸王”,代表剧目为《反徐州》和《斩蔡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