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家庭,容易把孩子教育成「直男癌」?

什麼樣的家庭,容易把孩子教育成“直男癌”?

有一種癌,叫直男癌

她14歲,弟弟12歲。從小長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重男輕女這四個字集中體現在父母無底線區別對待女兒和兒子上。

弟弟剛進入青春期,看了一些少兒不宜的片子,萌生了理論結合實踐的邪念。

有一次,趁人不備竟然抱住了姐姐。姐姐惱羞成怒,一個巴掌甩出去,弟弟嘻嘻哈哈地跑開了。

姐姐把這件事告訴父母,他們竟然無動於衷。父親讓她自己小心點,在弟弟面前別穿得太曝露。母親說弟弟還小,懂什麼。女孩欲哭無淚。

女孩對我說讓她對這個家庭深深絕望的不只有弟弟的騷擾,還有父親的愚昧和母親的懦弱。父親幾乎沒有正眼瞧過她,被騷擾,在父親看來一定是你自己哪裡沒做好,因為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嘛……

我意識到女孩有一對有直男癌晚期的父母。

這樣的家庭並不少見。他們常說這些話:

“一個女孩子,為什麼要讀這麼多書?”

“誰家男人幹家務啊,那都是你們女人的事。”

“女人被騷擾,那還不都是自己穿得曝露。”

在直男癌的邏輯裡,男性是優等的生物,而女性是更劣等的生物,女性存在的意義是作為給男性提供便利的工具。

大清不都滅亡幾百年了麼?不都21世紀了麼?不都AI了麼?直男癌怎麼還在盛行?

什麼樣的家庭,容易把孩子教育成“直男癌”?

直男癌是怎麼養成的?

直男癌的養成有三大原因。

性別刻板效應

直男癌這種現象來源於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

TED裡面有個段子:一個男人在高速公路上開車載著兒子,發生了很嚴重的車禍,父親死了,兒子被送到急診室搶救。

急診室的專家看到這個男孩說:他是我的兒子。很多人聽到這句話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啊,他父親明明死了。竟然很少人能想到專家也可以是女性,她是男孩的母親。

還有一個例子,一位心理學家請大學生判斷幾篇科學論文,事先告訴他們這些論文的作者是男性或者是女性。雖然原稿一模一樣的,可是被告知作者是男性的那組評分遠高於女性的那組。

上述兩件事情說明,社會對男女性別角色的認知是存在刻板印象的,而且這種印象明顯不利於女性。

更權威,更專業,更聰明的角色形象在社會主流觀念裡面是屬於男性的。這就是長出直男癌這朵奇葩的土壤。

什麼樣的家庭,容易把孩子教育成“直男癌”?

重男輕女的家庭文化

韓劇《愛情是什麼》生動地展示了什麼樣的家庭養出什麼樣的孩子這個道理。

首爾有兩戶富裕家庭李家和樸家。這兩家養出的兒子對待女性的態度和行為截然不同。李家兒子瞧不起家裡的女性,整天擺出一副大爺的模樣,從小到大,連個洗臉水都沒倒過。

樸家兒子則相反,他很尊重家裡的女性,喜歡幫廚,家裡的兩個姐姐很少幹家務,因為都被他自覺自願地包攬了。

造成上述差別的原因就是家庭文化。李家信奉直男癌文化,他們的口頭禪:男人是天,女人是地。在李家,女性極其卑微。

用餐時,男人圍著高大的桌子,女人圍著低矮的桌子;用餐後,男人喝茶看電視,女人洗碗鍋臺轉。而樸家相反,他們的文化是反直男癌,爸爸看到媽媽的後腦勺都覺得很有愛。

缺乏共情力

養出直男癌的第三大原因是缺乏共情力。知乎網友雲說,她的爸爸整天對媽媽呼來喝去,有一天雲問他:以後如果我嫁的老公也這樣怎麼辦?

爸爸說:誰敢對我女兒不好,我決不輕饒他。

雲說:我媽媽也是別人的女兒啊?你憑什麼這樣對他。

爸爸沉默了,可是之後故伎重演。

像雲爸表現的那樣,雙重標準是直男癌的一大症狀,其實這是缺乏共情力的表現。他們普遍沒有理解別人的經驗和痛苦的能力,也不能設身處地去感受和體諒對方。

什麼樣的家庭,容易把孩子教育成“直男癌”?

不要讓孩子變成直男癌

直男癌給女性帶來傷害和痛苦,也製造了許多不幸的婚姻和低自尊的女性,那麼怎樣才能預防把孩子養成直男癌呢?

減少性別刻板印象

預防直男癌首先要訓練孩子減少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心理學家設計了一組實驗,讓孩子討論關於男女擇業的問題。

研究人員引導實驗組的兒童擇業時,主要考慮人的興趣和意願,而不是性別,控制組不做引導。結果實驗組兒童的性別刻板印象明顯減弱。

研究人員建議父母在家庭中鼓勵跨性別的行為和興趣。比如父親經常做飯,打掃衛生,母親時不時地做一些修理工作。這樣有利於避免形成歧視女性的環境。

什麼樣的家庭,容易把孩子教育成“直男癌”?

尊重女性需要刻意練習

直男癌不是與身俱來的,尊重女性是後天培養的結果。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學習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費曼的媽媽。費曼的媽媽非常注重兒子的行為習慣。

費曼十四歲時喜歡一個女生,在第一次約會前,媽媽把他叫到跟前,認真地討論了約會時,男生要怎麼表現才能不失禮,體現出紳士風範等。

“媽媽細緻地叮囑兒子怎麼扶女孩上車;下車時,怎麼趕到前面,用餐時什麼時候拉椅子;結束後,怎麼送女孩安全到家……”

正是這些教導使費曼成為一個正直,溫柔,體諒女性的男人,他的第一任妻子病情危重,但他毅然負起責任,聚了她,並陪伴她度過最後的人生。

前兩天看龍應臺的雜文集《美麗的權利》。其中一篇是龍應臺和母親的對話。

龍母生養四個兒女,其中三個博士,不是博士的那個很會賺錢,龍問:在那個連吃飯都有問題的年代,你是怎麼把孩子培養的那麼好的?

母親回答:我小的時候,因為是女孩,家裡不讓讀書,結果自己在家裡,用哥哥的課本拼命讀,後來去考高小,一考就考上了。可是後來逃難了,又沒得讀了。

想到生為一個女人的艱難,就發誓一定要看得起自己,兒子女兒沒分別,把四個孩子栽培出來。再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女兒龍應臺成為一生為民主、文明、女性意識吶喊的鬥士。

說到底,世界上多一個自我覺醒的女性,就會少一批直男癌。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