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加快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黨的十九大提出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當前,各地區各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主動對標對錶高質量發展要求,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的氛圍更加濃厚。

綜合來看,工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步伐穩健紮實,總量增長有保障、結構調整有成效、提質增效有潛力。首先,沒有量變的積累就談不上質的飛躍。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7%。6月份,41個大類行業中有37個行業增加值保持了同比增長,這種總量上持續的積累,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其次,局部與整體是辯證統一的,整體質量的提升都是從局部結構的優化開始。當前,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方向、有利於技術積累的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上半年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6%和9.2%,明顯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在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提升至約45%左右,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利條件。第三,速度數量最終的落腳點就是質量效益。一是投資的“含金量”凸顯,1-5月份製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5.6%,增速比製造業投資高10.4個百分點。二是工業品價格繼續保持合理漲幅,上半年,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3.9%,漲幅比一季度擴大0.2個百分點。數據背後體現的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潛在優勢,持續保持這種良好勢頭對有效引導市場預期向好、促進利潤效益改善將發揮重要作用。

當前支撐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不斷積累增多,歸根到底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巨大的消費升級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世界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在提升生活品質的過程中也必將產生大量的需求。二是完備的工業生產體系。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也是產業進一步升級所必需的基礎所在。三是正確的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有利於破解工業發展難題,厚植工業發展優勢,這些理念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充分實踐,都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積累了有利條件。

同時,也要堅持問題導向,清醒地看到工業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短板。製造業增加值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產業價值鏈水平距離國際中高端標準仍有較大差距,核心技術層面多個領域還存在被“卡脖子”的風險,加強基礎研究支撐、提高關鍵共性技術供給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制約科學研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體制機制障礙亟待進一步破除。

推動我國工業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守住戰略定力,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政策應統籌兼顧,處理好短期與長期、穩增長和促改革的關係,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兩端發力,實現工業平穩運行,促進產業提質增效並向中高端邁進。

從中長期看,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守住戰略定力。抓緊推進既定的改革方案落地,主動協調、主動推動、主動服務,確保改革的各項舉措落地落實。有效引導市場預期,準確客觀回應市場關切。密切研判經貿領域突發因素可能對就業、經貿以及金融市場產生的影響,做好政策儲備。一手抓政策落地,打通最後一公里,破解影響政策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障礙。一手抓政策評估,及時瞭解政策落實的效果,動態掌握市場主體情況,為決策參考提供有效依據。二是持續推進改革。去產能注意把握供需動態變化情況,實現產能有效配置;去槓桿要堅定不移加強金融監管,促使金融迴歸服務實體的本職;去庫存要注重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降成本要綜合謀劃一批定向減稅的新舉措,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補短板要與提升城市生活品質、提高城市基礎設施運行效率、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結合起來。

從近期看,建議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抓好項目建設,創新重大項目建設的組織管理方式,確保項目落地。認真貫徹落實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抓緊組織實施好工業機器人、高端醫療器械等重點領域的專項方案,力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產業化。二是集中力量出臺一批補齊制度短板的利好政策舉措,提振市場信心。包括,正確處理好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三者之間的關係,解決好國內科研成果轉化能偏弱、前端基礎研究能力不足的問題。堅持問題導向,著眼於激發企業創業創新活力,加快破除障礙。加快制定好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切實做到市場主體法無禁止皆可為,優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環境。提高事中事後監管水平。(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產業經濟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魏琪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