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北平抗戰的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該如何評價呢?

聊一點點歷史



打響全面抗戰第一槍的,是宋哲元的29軍。聽聞這焦灼的槍聲,分明有著太多的彷徨、內鬥、猶豫、權衡所造成的猝不及防,和抵抗中的諸多無奈。中華民族無疑是個極為優秀的民族,但優秀並不代表著完美。我們的民族有種劣根性,即便敵人近在門口、磨刀霍霍,往往還在自顧自、雍容坦然的,沉浸在相互算計著個人、小團體的利害得失,絲毫不把門口的強敵當回事兒。天生的淡定,居然還是匹配在孱弱的國力之上。這種“處事王道”,也是讓日寇醉了。不過,當發現民族處於退無可退之時,這個崇尚“禮制”而忍讓的民族,所爆發出的野蠻的血性和非凡的凝聚力,當令任何入侵的外族肝膽俱裂、望而卻步。

1930年,在群雄逐鹿、軍閥混戰之際,易幟歸附中央的張少帥,在節骨眼上,給中原大戰正酣的馮玉祥、閻錫山的聯軍背後一刀。死傷枕籍的地方聯軍,吃不住勁,遂一鬨而散。馮玉祥的西北殘軍頓作鳥獸散,閻老西也丟下了隊伍,躲在天津不作聲了。作為西北軍的基幹部隊的首長宋哲元,則被東北軍先予收編。後改編為隸屬中央的國民黨29軍。宋哲元任軍長,麾下有馮冶安的37師、張自忠的38師、劉汝明的143師、趙登禹132師、鄭大章的騎9師等,兵員逾10萬。駐冀、察、平、津兩省兩市,這是當時華北的主要國防力量。



當時的東北,拜少帥所賜,完全已淪於日寇之手。於是,華北便敞露於日寇的垂涎三尺的目光之下,各種日寇的諜、軍、企的力量,都時不時的進入華北,去溜達幾下。迫於日寇的運作,也由於宋哲元的私心,受日寇暗控的”冀察政務委員會”於35年成立,宋卻任委員長。原只有3個師的29軍,被宋哲元通過截留中央的關稅、鹽稅、交通稅等財政收入。招兵買馬、更新裝備、不斷地壯大,成了上述擁10萬之眾強大軍力。

宋哲元是個軍閥割據意識很濃厚的軍人。當然,在那個環境下誰都一樣,除非他不是軍閥,正因為擁兵自重、割據為王的自私,他才會擔當,受日寇控制“冀察政務委員會”的委員長之職;才會以預備抗日為名,行截留中央財政收入,以壯大29軍編制之舉;才會在指揮調度、故宮藏品南遷等諸多的關乎國家民族大事上,無視、違抗中央的命令;難怪日寇大喜過望,徑直稱謂華北地方政權為“宋哲元政權”;即便宛平城驚起日寇的槍聲,副手秦德純提醒要小心日寇大舉進犯華北意圖時,尚對日寇抱有幻想的宋哲元,還是反應遲鈍,妄言日本不可能全面入侵華北。



以割據自立之心就日寇虎狼窺視之計,一直到“七七事變”之初,宋還搖擺於戰、和、獨立之間,令蔣介石一直很擔心大敵臨近之際,宋哲元會不聽國府招呼指揮。這其實不能獨獨指責於他,當時大部份的舊軍閥,在面對內戰方艾、外敵甫逼通常都是這麼個作派。你不擁兵自重,誰又會為你的權欲和地盤負責呢?有些過分的,甚至連是非觀也沒有,勾搭外部勢力,制衡國民黨中央,以求自據自保;更有些漢奸,乾脆放棄守土抗戰之責、投降日寇,以求逃避現實和虛幻的榮華富貴。

宋哲元又是個有強烈愛國情懷的軍閥。這使在評價這位將軍的歷史,變得非常複雜。雖然在1937年“七七事變”後十一天,宋哲元仍有不顧中央所確立的拋棄幻想,全民抗戰方針,潛回天津,去會見日寇華北駐屯軍司令香月清司求和,妄圖讓”七七事變”不了了之,力保華北一域之清靜。但日寇的談和是策略性的,侵犯華北是不可動搖的。等日駐朝鮮第20師團,關東軍的3個旅團,相繼調入華北之後,日寇決定不給宋哲元機會了。宋哲元此時才大夢初醒,認清了日寇的嘴臉。


這樣看來,好象宋哲元是一個投降將軍。實際上,宋哲元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時,中原大戰戰敗,已歸屬東北軍序列的宋部,就已經慨然抗日。彼時,宋通電全國,電文稱,“哲元等分屬軍人,責在保國,謹率所部枕戈待命,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奮鬥犧牲,誓雪國恥。”後又在喜峰口、羅文裕與日寇血戰,因武器簡陋,以聞名中外的”大刀隊”砍殺日軍,終殲敵6千餘人,創造了令國人揚眉吐氣、歡呼雀躍的”喜峰口大捷”。即便是在“七七事變”中,宋在尋和、出戰、獨立之中搖擺,行些不軌之舉,29軍也是在宋的默許下,一直在與日軍進行抵抗作戰,並讓日軍付出血的代價。

所以,宋哲元作為西北軍出身軍閥,歷經北伐、中原大戰、抗日戰爭。久居馮玉祥之下,同僚或下級有吉鴻昌,韓復榘、梁冠英、龐炳勳、孫殿英、張自忠、劉汝明、秦德純、馮冶安、石友三等人,因馮玉祥善搖擺,人又不怎麼樣,後期甚至各獨立或投蔣之舊部,拒絕其對舊部的統領。或其舊部各將既有桀驁不馴、善搖擺的傳統。又有某些將領如宋哲元、張自忠等強烈的愛國情懷並具,故其人生軌跡極為複雜、優劣相參。再加上當時軍閥混戰時,”有槍便是王”的思想指導,想客觀評價這些將軍的歷史比較困難。小編認為,宋哲元儘管在抗日御侮方面搖搖擺擺,但就其歷史功績,給他個愛國軍閥或愛國軍人的好評,是完全應該的,他也是受之無愧的。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與孫殿英一樣,宋哲元在抗日之前,可以說,名聲不佳。

孫殿英無需多說,東陵盜寶給民國政府捅了不小的簍子,也不利於對溥儀的統戰工作,溥儀最後倒向日本人,難說不也有孫的一份“功勞”。而宋哲元名聲壞在鳳翔一戰,萬餘平民死於攻城戰火不說,還公開殺降,處死了3000多名戰俘。

宋哲元從清末民初就跟著馮玉祥當兵,南征北戰,為馮氏立過不少戰功,成為西北軍“

五虎”之一,其人武功雖盛,行事卻太過殘忍。

1928年,宋哲元部擊退陝軍李雲龍(字虎臣,即與楊虎城二虎守西安的另一虎,不是亮劍中的那位)一部後,又向駐守鳳翔的另一部陝軍黨玉琨部發起攻擊,這黨玉琨的確不是東西,大肆縱兵盜掘陝西的秦漢古墓群,兵紀廢弛,百姓痛罵。但宋哲元攻城的時候火力太猛,動用了1500門炮,還規定每炮必須至少要發射100顆炮彈,鳳翔縣民在亂戰中死傷過萬,這在“軍閥混戰”的歷史中實屬罕見。黨玉琨被擊斃不說,辛苦盜掘的周代、秦、漢時的寶貝全部被宋哲元繳獲,後來除了部分將領留存,其餘全部換了軍火。

黨玉琨部士兵,被俘5000人,宋哲元親自主持監斬,由“大刀隊”先斬後坑,殺掉500降兵,當晚各分部又殺降3000多名,只有趙鳳林部覺得太過殘忍,私放了一千幾百名俘虜。

中原大戰後,西北軍土崩瓦解,宋哲元歸附張學良,1931年6月,宋部改組成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駐守華北,九一八後,宋哲元聯合七員將領發表全國通電,宣誓“寧為戰死鬼,不為亡國奴”。

歷史終歸給孫殿英與宋哲元留下這一段“正名之戰”的機會。

1933年2月,日本出動日軍和偽滿軍組成的10萬聯軍攻進熱河,熱河抗戰正式打響,然而張學良的嫡系東北軍卻兵敗如山倒,手下的湯玉麟、萬福麟紛紛潰逃,還有部分將領投敵,關鍵時刻,只有土匪出身的孫殿英帶領孤軍組織抵抗,通過血戰摘掉了自己頭上的恥辱帽子。

繼孫部之後,宋哲元的二十九軍很快也行動了起來,二十九軍大刀隊手中的大刀再也不是用來內戰斬首殺降,而是招呼到了日寇的腦袋上。

“大刀大刀,雪舞風飄。殺敵頭顱,壯我英豪!”

喜峰口戰役,殲滅日寇五千餘人,宋哲元的二十九軍不僅洗刷了自己的恥辱,也重重“踐踏”了所謂“皇軍的榮譽”,更是喚醒了中華民族抵抗的決心和意志。

長城抗戰結束兩年後,宋哲元被任命為“平津衛戍司令”,勢力大增,經過多次擴編,兵員達到十萬之眾,宋哲元不光北拒日本,同其他軍閥一樣,還始終提防著蔣介石的滲入。宋哲元雖然拒絕了日本人的拉攏,沒有響應日本人誘他宣佈“華北五省自治”的建議,卻火中取栗,與日本人簽訂有“中日經濟開發協定”(國府宣佈不承認),此時的日本,早已是不斷增兵,做好了開戰準備,而宋哲元雖口頭逞強,但卻並未對未來的戰爭做好真正的準備,對對手動向有明顯誤判。

七七事變爆發後,宋哲元部倉促應敵,且邊戰邊談,一直對與日本談判結束戰爭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甚至在一次談判後主動拆除北平外圍防禦工事,以示談判誠意。當日寇發起大舉總攻時,再臨時準備抗敵,卻已經來不及了,南苑之戰,佟麟閣、趙登禹雙雙殉國。在日寇限二十九軍於7月29日凌晨前從北平全部撤出士兵的最後通牒下,宋哲元屈辱的接受了通牒,準時撤出了北平。

宋哲元的這次撤退,固然保全了馮玉祥的這點家底,但卻把抗戰推向了危險的深淵,長城抗戰之功不抵過,難辭其咎。


歷來現實


宋哲元是一個標準的軍閥,擁有自己的勢力範圍是他的終極目標。

宋哲元的29軍前身是西北軍馮玉祥的部隊。在中原大戰中,馮玉祥全軍覆沒,宋帶著自己的殘部投靠了山西王閻錫山,但是閻老西對宋並不信任,29軍倍受晉綏軍的排擠,無奈投靠東北軍張學良。

九一八事變之後,抗戰局面已經十分明朗。張學良這個大廢物,在丟掉了東北又丟掉了熱河。此時察哈爾的形勢變得十分緊張,宋哲元的部隊奉命進入察哈爾,終於有了自己的地盤,這是宋哲元崛起的第一步。



在長城抗戰中,29軍打得很英勇,抵禦倭寇中國軍人責無旁貸,但是失去自己的勢力範圍才是宋哲元萬萬不能容忍的
。此役讓29軍名聲大噪,宋有了說話的資本。由於張學良這時候已經靠不住,宋逐步接受了華北地區的防禦工作,從此29軍在華北地區站穩了腳跟,察哈爾、河北、北平、天津等地都在宋哲元的控制之下。



1937年年初,宋哲元的29軍已經達到了12萬兵力。從實力上說,宋哲元已經可以和山西的閻錫山、山東的韓復渠分庭抗禮。出於軍閥特有的思維,對待中央軍入境的問題上是宋和閻、韓完全一致,都堅決抗拒,甚至不惜動武。無差別保護自己的勢力範圍。無論是日寇還是中央軍,誰來打誰

放棄北平

日寇大軍壓境,宋哲元的態度也是一樣的,他堅決抗擊日本侵略,但不允許中央軍進入華北地區。在盧溝橋事件爆發的初期,宋還強令已經北上的中央軍停止前進。




盧溝橋事變爆發,此時坐擁12萬兵力的宋哲元卻準備與日軍和談。他認為日本方面並不是準備發動戰爭,而是為了利益,只要自己做出一點點讓步,那華北還是自己的天下。日本方面利用談判的機會麻痺宋哲元,然後在國內開始集結部隊。待日寇集結完畢,宋大呼上當之餘才發現戰機已失。廊坊一戰,29軍損失慘重,失去了主動進攻的能力。1937年7月28日,宋哲元主動放棄北平撤到保定。北平不設防,日寇不費吹灰之力佔領北平。






宋哲元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他內心愛國意識和軍閥割據意識同樣強烈。外辱入侵,他具備軍人血性的一面。利益面前,他也有患得患失的猶豫。符合一箇舊時代軍人的氣質。


梁無忌


宋哲元的大名自然如雷貫耳。他是西北軍宿將,在新軍閥混戰中就負責方面作戰,是難得的將才。之後“成也抗日,毀也抗日”,因抗日而有機會主政河北,因抗日不堅決而一潰千里,英明盡喪。

1、跟隨陸建章、結識馮玉祥

宋哲元出生在1885年,這一年是中法戰爭,大清不敗而敗。在早年投軍進入北洋陸軍第六鎮的隨營武備學堂。在畢業後,跟隨陸建章南下北上,也就認識了馮玉祥。

(憨厚)

之後就長期在馮玉祥帳下任職,四川護國戰爭、湖南駐防、中原作戰、直奉戰爭,一步一個腳印,連長、團長、旅長,後來也成了師長。

2、成名的方面指揮

馮玉祥的兵變推翻了直系把持的北洋政府。其與張作霖共享新政權,脫離了直係軍閥系統,將部隊改編為國民軍,實力自然得到了急劇擴張。宋哲元是第11師師長,熱河都統。

在南口作戰中,負責山西方面作戰,一度攻佔大同,將晉軍逼到雁門一帶。

在五原誓師後,作為四方面軍指揮,救援西安,北伐奉系。

在蔣馮戰爭中,作為總指揮,在洛陽指揮部隊多路向蔣攻擊;在中原大戰中,更是全面出擊。給蔣軍造成了很大困難。雖然失敗了,但其軍事才能可圈可點。

3、抗日揚名

中原大戰後,宋哲元部退往山西,駐紮運城,經過張學良整編為29軍。在九一八之後,開始駐防陽泉。

隨著宋哲元出任察哈爾省主席,29軍東調。在長城抗戰中,29軍在喜峰口重創日軍。其大刀隊揚名海內。

(長城抗戰)

宗哲元也獲得青天白日勳章。

4、一潰千里

長城抗戰後,29軍有了自己地盤,和國府中樞的關係開始微妙起來。政治上絕對支持,行事上打折完成。


隨著東北軍撤出華北、日本喊華北自治。宋哲元的權力迅速擴大,29軍也擴編到10萬人上下。但和國府中央的關係就更加微妙了。

在七七事變後,既不想與日軍事態擴大,也不想揹負漢奸罪名,還不想讓中央軍北上。如此幾可之間,錯過戰機,一戰而平津丟失。

之後所部擴編為第一集團軍,下59、77、68三個軍,負責反擊平津,之後沿線作戰潰敗,軍勢再難復振。

總結:

宋哲元是一位宿將,南口、北伐、新軍閥混戰、長城抗戰都表現了其出色的軍事能力。可以逃不過一個“私”字,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慘淡經營,終究影響了身後名。

參考文獻:

李常寶.內政外交的頓挫:冀察政務委員會的出臺[J].民國檔案,2017(04):93-102.

包巍. 冀察政務委員會述論[D].吉林大學,2017.

趙秀寧.再論七七事變中的第29軍與宋哲元[J].軍事歷史研究,2017,31(03):41-51.

賈熟村.馮玉祥集團中的河北人及其事功述略[J].河北學刊,2017,37(01):37-42.

石戶谷哲. 土肥原賢二與華北事變研究[D].南開大學,2016.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我們先來看一看29軍是怎麼形成的?

中原大戰後,馮玉祥的西北軍土崩瓦裂,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陝西藉的將領楊虎城被蔣介石收買,封鎖了潼關,斷了西北軍回家的路。

以宋哲元張自忠等人不願意投降的西北軍舊部退到了山西境內,這一年的冬天很冷,他們的心中更冷,缺衣少糧,沒有後勤補給。不管是東邊的張學良,還是西邊的閻錫山,都對他們是不歡迎的態度,黃河對岸的陝西,他們又回不去。

後來,經過他們自己的積極努力,蔣介石同意收編他們。但前提是必須徵得張學良的同意,因為黃河以北都是張學良的地盤。張學良不過是一個花花公子,只要將介石點頭了,他這關是比較好過的。

1931年,29軍正式建立,由宋哲元擔任軍長。

在後來的長城抗戰中,頂在第一線的是張學良的東北軍。

本來還有一些戰鬥力的東北軍,在張學良的帶領下,全然沒有半點精氣神。差不多逢戰必敗,逢戰必逃。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東北軍連自己的老家都不要了,還會防守關內的這些城市嗎?

在需要英雄的時候,29軍出現了。這支裝備很差,連飯都很難吃飽的軍隊,展現了他們良好的戰鬥風貌和戰術素養。

因為西北軍一直缺兵少糧,槍支和彈藥都不足,所以他們經常操練大刀,冷兵器練習的倒是比較熟練。

因為日本人有飛機大炮的掩護,再加上成熟的戰術素養,任何一支中國軍隊在白天都無法戰勝日本人。

西北軍創造性的改造了夜襲戰術。白天他們防守,晚上開始背上大刀,組織敢死隊,向日本人發動奇襲。

打了一天仗的日本人,晚上睡得像豬一樣。29軍的將士們,如同神兵天降,用一把大刀把日本人砍的屁滾尿流。

因為在日本,如果腦袋被砍掉了,傳說靈魂只能成為孤魂野鬼,無法進入祖墳,這是非常恥辱的。所以日本人對29軍的大刀,嚇得晚上都睡不著覺,生怕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

長城抗戰,讓29軍一戰成名。

戰後,南京政府和日本人達成了協議,國民政府的政府軍隊不得進入華北地區,29軍則為非正式軍隊得到了發展的機會,迅速擴編成了一支12萬人的軍隊。

從這時起,宋哲元們的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像所有的舊軍人一樣,開始穿上長袍馬褂,和文人墨客混跡於政界會所。

他們內部也發生了很大的矛盾。宋哲元和張自忠相互看不起,日本人利用這個機會對他們實行挑撥離間。

1937年抗戰爆發後,日本人經過張自忠防守的廊坊地區,突然向北京發動了進攻。宋哲元部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被迫退入了保定。進入北京的張自忠部被繳械,張自忠被全國人罵成漢奸。後來的張自忠,知恥而後勇,在後來的抗戰中,與日本人展開數次血戰,直至在棗宜會戰中戰死疆場。

而宋哲元等人則慢慢退出軍界,兩人雖老死不相往來,但心中仍拿對方當兄弟。

抗戰爆發前,宋哲元把華北地區當成了自己的地盤,拒絕中央軍進入河北。最終導致華北地區全面淪陷,抗戰進入了被動狀態。

長城抗戰後,宋哲元沾沾自喜,把自己當成了戰神,喜歡上了各種應酬,整天迎來送往。從此就放鬆了對軍隊的訓練,內部的兄弟們也展開了爭權奪利。29軍從驍勇善戰便成了酒囊飯袋,因此七七事變時,他們雖然人數眾多,卻依然一敗塗地。

對於這種狀況,宋哲元作為軍長,應該負主要責任。


新知傳習閣


哲元等分屬軍人,責在保國。謹率所部枕戈待命,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奮鬥犧牲,誓雪國恥。

這是1931年918事變爆發時,宋哲元率領第29軍向全國發表的抗日電報。“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奮鬥犧牲,誓雪國恥”,是何等氣壯山河。

那個時候的宋哲元,還是一名鐵骨錚錚的中國男兒。1933年,日軍從東北進犯熱河,熱河省主席,張作霖的結義兄弟湯玉麟棄城而逃。宋哲元沒有跑,指揮著29軍的弟兄們,在長城一帶抗擊日本人,用大刀和日本人肉搏,消滅日偽軍6000餘人,獲得喜峰口大捷。

有一首歌曲大家不陌生,《大刀進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這首歌,便是以宋哲元喜峰口抗戰為背景寫成的。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全國武裝的弟兄們!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
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
咱們軍民團結勇敢前進,
看準那敵人,
把他消滅,把他消滅! 衝啊!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因為蔣介石與日本人在1935年簽訂的何-梅協議,蔣介石的部隊不能駐紮華北平原,所以駐防華北地區的任務就落到了宋哲元第29軍的身上,因為第29軍並不屬於蔣介石的中央軍,而是馮玉祥西北軍僅剩的幾支隊伍之一。

就這樣,宋哲元成為了平津地區事實上的統治者。平津是個好地方,宋哲元的29軍在那裡獲得了發展。2年的時間,29軍已經從一支3萬人的隊伍發展成了10餘萬人的隊伍,武器裝備也是煥然一新,當年的大刀早就被步槍所取代。

大刀沒了,抗日的決心也沒了。

越發強大的29軍滋生了很多問題,宋哲元把自己當成平津地區的統治者。蔣介石和日本人宋哲元都惹不起,相對而言,宋哲元更加害怕蔣介石。

所以當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蔣介石已經準備好支援宋哲元抗日了,湯伯恩的軍隊已經準備開赴前線。但是宋哲元拒絕了蔣介石的支援,他害怕蔣介石會趁機吃掉他。他開始和日本人進行談判。

日本人發起盧溝橋事變,其實是一次試探性的攻擊,日本人的大部隊還沒有到,日本人需要時間,所以樂得和宋哲元進行談判以拖延時間。

宋哲元錯誤的估計了形式,以為日本人不會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他希望通過談判保持自己29軍在華北的地位。但是他錯了,日本人看到了宋哲元的目光短淺,大軍向華北集結。

宋哲元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打,29軍已經失去了先機;不打,他又會揹負上漢奸的罵名。宋哲元選擇了逃避,丟下29軍自己跑了,成全了29軍副軍長佟麟閣將軍的抗日英雄之名。

嚴格來說,宋哲元不是漢奸,他只是個想保全自己地盤的軍閥。但是和日本人講條件,無異於與虎謀皮!

在民族存亡之際,還妄圖和保存實力,置民族大義於不顧,宋哲元有愧!


這裡還有一個人不得不說,那就是張自忠將軍,後來犧牲在抗日戰爭中最高級別的國軍將領。


當時的張自忠,還是宋哲元的29軍下面38師的師長。因為29軍找華北的快速擴張,29軍不再是鐵板一塊,而是貌合神離。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張自忠受到了日本人的挑唆,想對宋哲元的地位發起挑戰。所以,當日軍進攻北平時,通過張自忠的駐防區域,張自忠是默許日本人通過的。

結果,日本人通過張自忠的駐防區域時,順手就把張自忠的部隊給繳械了。因為這個事情,張自忠背上了漢奸的罵名。

當然,張自忠將軍絕對不是漢奸,只是當時的他,還沒能跳出軍閥的範圍,目光侷限!

在隨後的日子裡,張自忠將軍揹著漢奸的罵名,踏上了抗日戰場,用自己鮮血洗刷了身上的罵名!毫無疑問,後來的張自忠是抗日英雄!


小鎮月明


宋哲元是馮玉祥西北軍的五虎上將之一,也是西北軍中一生忠於馮玉祥為數不多的將領。著名抗日英雄,同時也是中原大戰後時代的新生軍閥。


宋哲元生於 1885年,山東省樂陵市城西北城關鎮趙洪都村人家,自幼聰明好學,喜歡武術。父宋湘及學識廣博且多才,家學淵源對宋哲元影響較大。 1907年春,宋哲元到北京,考入北洋陸軍第六鎮隨營武備學堂, 1910年冬,宋哲元從武備學堂畢業,在本鎮見習。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宋哲元到馮玉祥部服役,從此於馮玉祥接下了深厚的淵源。 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宋哲元任左路備補軍前營(管帶馮玉祥)前哨哨長,駐防北苑。1913年任連長。第二年馮玉祥升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長,宋哲元亦升為副營長。


此後,他跟隨馮玉祥轉戰河南、陝西、四川等地,並晉升為第二團少校團附。 1921年和1922年,宋哲元帥部攻打陝西原督軍陳樹藩部和河南督軍趙倜部有功,升任團長、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長。 1922年11月20日,宋哲元授為陸軍少將。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將部隊改編為國民軍,宋哲元任國民軍第十一師師長,並於次年秋兼任熱河都統。 1925年5月5日授為陸軍中將。

在北伐戰爭中,1927年5月1日宋哲元任第二集團軍北路軍總司令,由寧夏出動隨馮玉祥東征,奉命進攻綏遠、察哈爾的奉軍,因遇閻錫山阻擋,遂轉到甘陝。5月30日馮玉祥所部國民聯軍正式改稱第二集團軍,宋哲元任第四方面軍總指揮。6月13日被武漢政府任命為甘肅省政府委員。11月5日宋部進駐西安,16日就任陝西省主席,繼續督剿陝甘邊境和陝西境內的地方頑匪。

1928年4月1日南京政府開始“第二期北伐”,28日宋哲元、石敬亭大破河南樊鍾秀部於洛陽龍門,擊斃軍長李萬如,並繼續追擊。8月25日宋哲元部攻克鳳翔,擊斃黨玉琨部兩千人,俘五千人,當夜宋哲元下令殺掉四千五百名俘虜,其它匪幫聞風喪膽,從此宋哲元也落下了殘暴的名聲。10月2日被任命為陸軍第二十八師師長。

1929年5月,蔣馮戰爭爆發,因韓復榘、石友三叛變失敗。6月25日馮玉祥被閻錫山軟禁于山西,馮密令宋哲元代理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直接向南京政府交涉。7月24日,宋哲元派參謀長到南京,表示西北軍接受中央指揮,要求接濟軍餉。實際上是向閻錫山施加壓力。10月10日,宋哲元領銜西北軍將領再次通電歷數蔣六罪狀,即日出兵四十萬討伐,中原大戰爆發。中原大戰以著名的東北易幟,閻馮失敗蔣獲大勝而結束。

11月16日,宋哲元、孫良誠等二十六人電蔣中正、張學良,謂閻已下野,請祈訓示,12月17日自山西到天津謁見張學良,24日張學良允許宋哲元收攏西北軍殘部組成一個軍。為西北軍留下了餘脈 。

1931年1月16日,宋哲元的西北軍部改編為陸軍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任軍長,17日離津回晉。6月21日宋哲元部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轄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全軍二萬二千人,軍部駐山西陽泉,宋哲元努力整軍經武,積極準備抗日。


9月18日日軍侵佔瀋陽,20日宋哲元聯名七將領通電全國與日作戰,表示“寧為戰死鬼,不為亡國奴”。12月25日任北平政務委員會委員。 1932年7月,宋哲元兼任察哈爾省主席。在駐紮陽泉的兩年中,他努力整軍練兵,準備抗日。

1933年1月1日日軍攻榆關,熱河危急,2月18日宋哲元通電全國,決心抗擊日軍,奉命開赴北平附近參加長城抗戰,任第三軍團總指揮,防守冀東。3月4日承德失守,長城告急,第二十九軍緊急增援喜峰口,9日馮治安、張自忠師開始與日軍在喜峰口接觸,11日宋哲元部趙登禹、王治邦旅之大刀隊夜襲喜峰口外潘家口附近之日軍一個炮兵中隊,大獲全勝。13日十二架日本飛機轟炸喜峰口我軍陣地,14日二十九軍克復喜峰口外老婆山,3月15日喜峰口敵軍被迫後撤,之後喜峰口戰役雙方爭奪激烈,鏖戰一月有餘,日軍未能跨越喜峰口,至4月24日結束,29軍先後殲敵五千餘人。“喜峰口抗戰大捷”的戰績轟動了全國,宋哲元特意寫了“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有進無退,死而後已”兩幅條幅,立即被多家報紙製版刊載,成為傳誦全國的壯語,對全國人民起了激勵作用。



日軍撤出喜峰口,長城抗戰結束,二十九軍“大刀隊”名揚天下,宋哲元等將領成為抗日英雄。1935年,以喜峰口血戰為背景創作的《大刀進行曲》唱遍了全中國。


1937年7月7日,駐守豐臺的日軍河邊正三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進行夜間演習,當晚以丟失士兵為藉口尋釁,二十九軍軍部下令死守陣地,8日駐守蘆溝橋的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馮治安)步兵一一○旅(何基灃)二一九團(吉星文)第三營(金振中)打響抗日戰爭第一槍,9日蔣電宋哲元積極準備談判,須不喪絲毫主權。

7月11日宋哲元自樂陵趕回天津,即派張自忠、張允榮與日方秘密談判,在談判中宋哲元一直對日軍抱有幻想,一再退讓,直到日軍援軍趕到北平方才醒悟。 7月20日,日軍再次炮擊宛平城二十九軍,吉星文團長率軍死守,長辛店等地也遭日軍襲擊,我守軍英勇守衛,日軍未能得逞,宋哲元卻一味委曲求全,21日盧溝橋二十九軍撤退,由石友三之保安隊接防。7月22日蔣電示,“刻刻嚴防,步步留神,勿為所算”,23日盧溝橋附近日軍拒不撤退,二十九軍亦返回原防。24日孫連仲、龐炳勳、商震、李默庵部增援華北,宋哲元始下決心抵抗。

7月26日天津香月清司向宋哲元提出最後通牒,限期撤退北平的二十九軍部隊,宋哲元以堅決拒絕,並終止談判,命令二十九軍堅決抗戰到底。7月28日拂曉,日軍鈴木混成旅團、河邊正三旅團和機械化旅團,自北苑、西苑、南苑一齊對北平城發起總攻擊,二十九軍措手不及,損失慘重,傷亡五千餘人,副軍長佟麟閣、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於南苑壯烈殉國,午後宋哲元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奉蔣命放棄北平,退守保定。7月29日北平失守,第二十九軍撤退。宋哲元退保定,由張自忠代理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和北平市長拖延時間,30日天津失守,我軍退靜河、馬廠,宋哲元電南京請求處分。

至此,宋哲元的軍旅生涯基本結束,以後,再無大的建樹。1940年3月辭去一切職務,回到其夫人常淑青的故鄉四川綿陽療養。4月5日病逝。


無奈且向上


1937年7月7日,日本華北駐軍向中國守軍挑釁,第29軍隨即反擊,打響了抗日戰爭第一槍,軍長宋哲元由此成為全國聞名的抗戰英雄。

歷史上真實的宋哲元究竟是個什麼人物呢?

宋哲元原來是西北軍馮玉祥的部下,中原大戰馮玉祥反蔣失敗,西北軍土崩瓦解,宋哲元帶領西北軍殘餘投靠了張學良,後來這支部隊被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宋哲元擔任軍長,先後在冀察一帶駐紮。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想在國民政府和偽滿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地帶,於是一直致力於華北自治運動。經過幾次摩擦,國民黨中央勢力被日本人擠出華北,國民政府被迫成立了一個特殊機構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為宋哲元。

冀察政務委員會名義上是國民政府派出機構,實際上已經處於把獨立狀態,華北事務國民政府基本無緣置喙,一切事情都是宋哲元說了算。但與日本人交往時,宋哲元也沒有什麼外交手段,日本人找他,他一般都託故不見,能託就託。宋哲元不見日本人的原因,除了回老家掃墓、外出巡查外,最常用的藉口就是“心火難降,不停耳鳴”。據和宋哲元有些交往的日本醫生矢原謙吉回憶:“時間長了,日本方面就譏笑他是‘多愁善病的宋委員長’。”

宋哲元擔任執掌冀察政務委員會後,手下人都叫他“委員長”,稱呼蔣介石則是“蔣委員長”;宋本人也脫掉軍服,換上長衫馬褂,瓜皮小帽,以示自己的身份與眾不同,手下人也都效仿。第29軍各部大多駐紮在京津繁華地帶,一些高級將領逐漸貪圖享受,花天酒地起來,師長馮治安就娶了兩個小老婆,還有一些師長、旅長都抽大煙,對於這些,宋哲元基本上是睜一眼閉一眼。

盧溝橋事變後,第29軍南撤。不久宋哲元就被調離部隊,擔任了一些名譽性職務,抗戰期間在四川病逝。


民國年間那些事


宋哲元簡

享年56歲,1885年

生於山東,畢業於北洋陸軍隨營武備學堂,國民政府一級上將,中華民國的軍事將領,馮玉祥



評價為“西北軍五虎上將”。

根深蒂固的舊軍閥思想

作為西北軍的高級將領,他的舊軍閥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宋哲元是西北軍五虎上將之一,民初起追隨馮玉祥,跟著馮玉祥在軍閥混戰中歷經反覆,1930年在馮閻反蔣的中原大戰中,在洛陽潰敗與楊虎城,逃往晉南地區。後來宋哲元經蕭振瀛奔走,搭上了張學良。

1932年8月,在張學良大力推薦下,宋哲元就任察哈爾省主席,因馮玉祥的託付以及蔣介石的青睞,宋哲元佔有察哈爾一省和河北省部分地盤後,29軍也補充兵員,並擴軍到4個師的規模,後因為兩次“張北”事件免去了宋哲元察哈爾省主席職務,宋哲元部隊撤出長城以北。

1935年的“河北事件”1935年7月何應欽與梅津美治郎簽訂《何梅協定》,國民黨機關退出平津冀,中央軍退出河北,這期間,石友三、白堅武等人叛亂,糾集流氓漢奸向北平進發,此時北平附近就只有第29軍,因此宋哲元迎來了轉機。因為蔣介石的以退為進維持華北的策略以及日本人的拉攏,更是助漲了他軍閥割據的思想;而在榮譽上因1935年宋獲得“青天白日”勳章,升任平津衛戍總司令,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冀察綏靖公署主任,登上軍旅生涯巔峰。

但是在宋掌管冀察綏靖期間與蔣介石、日本人玩曖昧政策,方面宋與日本人交涉,對日方領土主權的要求概不接受,另一方面借穩住華北,向蔣要權要錢。從以上的種種表現上,看出了他舊軍閥割據,搞獨立王國的思想。

內心的愛國意識


但是在日寇猖獗、東北淪陷、南京默然、二十九軍兵力不足的嚴峻形式下堅持民族大義,終於打響抗戰第一槍,功不可沒。宋在“長城抗戰中獲得青天白日勳章”,因盧溝橋奮起抵抗日軍而受到全國人民以及海外華僑的一致讚揚和擁護,二 十九軍的英雄抗戰也因此彪炳史冊,1981年6月,中共中央第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定宋哲元為抗日愛國將領。在宋哲元病故後朱德和彭德懷贈輓聯一幅:“一戰一和,當年變生瞬間,能大白於天下;再接再厲,後起大有人在,可無憂乎九泉”;周恩來輓聯為:“失地未收回,虎威昭重盧溝月;綿陽驚不起,鵑聲啼破錦江春。”

人物評價
所以綜上來看宋哲元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他內心愛國意識和軍閥意識並存,常使他陷入激烈的思想鬥爭中。在平津的所作所為,一半是為日本人所迫,一半仍是希望建立一個獨立王國,搞軍事割據。


點將說軍事


宋元哲當時作為平津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對於北平、天津兩大城市輕易陷於日軍之手負有主要責任。其次對於29軍在北平的作戰失利也是由於宋元哲指揮部署不利導致。

當時七七事變爆發後,29軍的師長以下基層官兵抗日熱情高漲,求戰心切。此時日軍在華北的兵力非常薄弱,僅有一個混成旅團,而29軍擁有步兵3個師,騎兵1個師,還有4個獨立旅,總兵力達10萬之眾,武器裝備亦較為先進。可是宋元哲仍舊抱著軍閥的地盤思維,既害怕日軍佔領,又害怕國民政府的中央軍插足,於是為了維持現狀急於同日軍當面達成和談,甚至答應日軍的一些無理要求。 正當北平局勢撲朔迷離之際,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政府卻對局勢有著深刻的認識,開始積極備戰,組建戰時體制,成立最高統帥部,編制各大戰區和所屬集團軍、軍團、軍、師的戰鬥序列。同時為了應變北平局勢,調集中央軍20個師和供3個月消耗的彈藥的集結於鄭州附近的鐵路線,一旦局勢突變隨即增援29軍。蔣介石在致宋元哲的電報中說到:“中正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保全我國家和個人之人格”,可見國民政府抗戰之決心。

軍事上宋哲元同樣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面對日軍不斷向北平、天津增調部隊,宋元哲不僅拒絕了蔣介石的中央軍增援的好意,而且也不積極備戰,反而調離積極抗戰的將領,取消抗日活動,29軍各部仍舊按照和平時期駐守營地,未及時轉入作戰狀態。就這樣坐等當面日軍積蓄力量,重新獲得優勢,最終日軍以2個師團又1個旅團的強大兵力全面向29軍發起進攻,北平駐軍倉促應戰,損失慘重。29軍大部分傷亡都是在撤退中遭到日軍的伏擊而造成的,可見29軍高級將領對軍隊部署之失誤。

在北平駐軍潰退後,日軍隨即轉頭對付駐天津的29軍一部,最終29軍全面撤出平津地區,傷亡數千人,而日軍僅傷亡500餘人。 北平、天津不到兩天即淪陷,這對於擁有近10萬的29軍來說,實在是莫大的恥辱,而這一切並非廣大官兵作戰不力,實在是宋元哲誤國誤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