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解剖的尸体是从哪里来的?

一无所有56789355


(特约回答:协和阿伟)


医学院解剖的尸体,现在一般都称之为大体老师,其来源对于各个医学院校来说还是不尽相同,有所差异,这个主要取决于当地红十字会开展遗体捐赠工作的时间长短及群众的认可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北京地区,大体老师主要来自于遗体捐赠,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了将近20年的历史,每年都有相当人数的志愿捐献者。这部分捐献者基本满足了北京主要三家医学院校协和、北医、首医的教学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登记捐献的人数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而在地方的医学院校,据我所知,遗体捐赠的志愿者不是很多,主要与当地相关宣传工作及风俗习惯有关。这些院校往往每年招生人数都在千人以上,只靠捐献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还需要从各种途径寻找大体老师的来源,像无名尸体等,即使这样,也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才能共同解剖一具大体老师。

未来,大体老师的来源还是会主要依靠无偿捐赠,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志愿者愿意在故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疗和教育机构用作教学和研究。


医患家


经过资料整理得知,医学院解剖尸体来源途径比较固定:

1、自愿捐赠,家属同意捐赠写好遗嘱 2、无主尸体,经公安部门同意后,进入医学院解剖 3、刑场死刑犯人尸体 4、特殊途径“购买”……基本就是这四类了,如果有遗漏,可以补充。


解剖学发展:从解剖学诞生之时起,“尸荒”一词便出现了,当时主要的尸体来源就是死去的刑罚犯人,其次就是一些“怪人”,长相特别难堪,而且患有疾病,当他们死后就会卖掉自己尸体供人研究。当然了对于捐赠尸体,多数为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医生,把自己的尸体捐给医学解剖事业,促进解剖学发展。

尸体来源:自愿捐赠尸体,为医学院解剖课主要来源,不过尽管每年都有遗体捐赠,但对于医学院来说依旧不够。为了给医学生创造解剖机会,医院也会定期征求死刑犯的尸体,死刑犯多数犯下了罪行,家人也不想把尸体带回家,家人多数同意捐献,也算对犯错的人一个回报社会的机会。同样,对于特殊人群中,没有亲人朋友以及无人认领的尸体,也会被送到医学院供医学生解剖。


对于上面提到的买尸体,法律明文禁止,不过依旧存在,有些医院为了医学生能更好开展解剖课,也是煞费苦心,通过特殊渠道去购买尸体。

尸体保存:为了让医学生可以长久地解剖研究尸体,对于尸体都进行了“加工”,用福尔马林浸泡,甚至会采用防腐液处理一下,而且尸体都浸泡到大透明玻璃瓶中,可以更直观的展现出来。
医学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发现发展下去。对于解剖尸体,一定要心怀敬意,心怀感恩之心,对于医学生解剖每一具尸体,都在为医学界做贡献,不管他们生前怎样,都值得被纪念尊重!


房小哥


还是我上学期间,那大约是五六月份的一天中午,天气比较热了,我们正在饭厅吃饭,见两个同学走进来,说刚从解剖楼那儿回来,说新来一具尸体,正在处理。他俩坐那儿说有点儿恶心,吃不下饭。

我们几个闻讯,吃完饭也去看热闹,看到自医学院大门口直到解剖楼有嘀嘀嗒嗒的血迹。据了解一些情况的人讲,这是个死刑犯,是包头“二道沙河”人,因为欠钱的问题,把被欠钱的人给杀了。这个人在现场一被执刑,立即被我校的工作人员给弄上车,头上套了一个塑料袋(应该是打的头),尽管这样,一路上还是滴血不断。我们进了解剖楼,在旁边围观。只见死者的衣服都被脱掉,丢在墙角,死者大约二十多岁,全身赤裸。解剖教研室的工作人员都在紧张地忙碌着,工作人员已把死者的脑壳顶部锯去,挂着瓶子,从锯去的部位向里面灌药。我们看了一会儿,感觉有点不舒服,感觉有点目眩,就回宿舍了。

当晚十点钟自习后回宿舍的路上,我注意到,解剖楼那个房间还亮着灯。看来处理尸体真的很难。

我们刚上大学的时候,辅导员是我们接触的第一位老师,他要在生活上带我们五年。他告诉我们,购买一具尸体需要二百元钱。那是一九八七年的事。

陆陆续续我们了解到,我们学校有一部分骨标本来自呼包的一些墓地,来自一些国军的被改造者,没有亲人,其坟墓属无主的,从那里得到了一些。再有就是无人认领的死刑犯。还有一些捐献者,当然,这种来源的数量较少。

比较难得的是女尸。记得有一次有个女死刑犯,校方听说获得尸体“有门儿”,急忙派人往去赶,但还是晚了,忘了是啥原因了,总之,被火化了。

我们大四的时候开局部解剖课,每三个人为一组,分得一具尸体,我们这组分得的尸体较瘦弱,开胸后可见到胸腔内有褐色“皮冻样”物,据此我推测,该人生前患有胸腔积液,积液既然凝固了,说明积液极有可能系“渗出液”(含蛋白多的那种)。我疑心该尸体应为患者家中捐献的。


bratskid



首先,我们在学校里面一般称呼解剖课上的尸体为“大体老师”。至于解剖课上的这些“大体老师”的照片,由于我们学校在上解剖课的时候不允许拍照,所以就只能给各位从网上找一些图片了。

至于这些“大体老师”的来源,据我们解剖老师说,主要有下面四种来源:

1、自愿捐赠的遗体:因为传统上对于亡者我们习惯入土为安,所以愿意捐赠遗体的不多,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每年能收到的遗体捐赠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不过这已经是现在“大体老师”的主要来源了,至于原因后面会讲。

2、无人认领的遗体:这个以前较多,一般都是流浪者的遗体,或者是被丢弃在精神病院的病人。进过公安部门同意之后,就会被运到学校处理。不过现在一般都是送到公安部门处理,不能被制成标本。


3、死刑犯的遗体:这种来源也主要是以前,现在比较讲人权,已经不允许这样做了,都是交由死刑犯家人或者警方处理。

4、特殊渠道购买:这个一般是学校之间的流通,有的学校可能收的遗体比较多,也会卖一部分给其他收不到足够遗体的学校。(毕竟遗体处理也是费钱费力的)当然,这种渠道在法律上是明令禁止的,所以现在也基本上看不到了。

因此现在医学院获得解剖标本的渠道就只剩下遗体捐赠了,所以我们现在用的大部分遗体都是上个世纪留保存下来的,怎么解决解剖标本的来源问题,也成了医学院的一个麻烦。

上解剖课害怕吗?


这估计是我学医之后被亲戚和以前同学问的最多的问题了,答案当然是不怕啦😂。其实第一次进解剖教室的时候还是害怕的,不过上了一次课之后就没感觉了。

当你真正接触解剖的时候,感觉也就那么回事,根本没什么可害怕的,而且那时候你也顾不上害怕。一具尸体,三十个学生共用,老师讲解的时候,你要是下手慢了,基本上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们大多少时候是抢最靠近尸体的地方的,那时候你想的只是怎么认识各种组织、器官,根本没有时间害怕。再说了,三十个人围一起,还有什么好怕的😂。

还记得第一次上解剖课的时候,上完课,我们班中午集体吃素😂。然后到最后快结束的时候,可以面不改色的边吃红烧肉,边讨论上课观察的器官。


阳哥闲聊


我上大学的时候,解剖用过一套骨骼,是一个壮年男人的骨骼,身高应该在185以上,骨骼非常粗壮坚硬,不像老年人骨骼那样疏松轻巧。整套骨骼都泛着健康的光泽。

我就很纳闷,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健康的青壮年男性,到底是什么原因变成了骨骼呢?而且,这一套骨头里面,没有头骨。

后来,一位解剖老师告诉我,这个可能是一个死刑犯的骨骼,行刑后无人认领,由公安系统同意,上面批准后送到这里来的。执行枪决的可能就没有头骨,因为头盖骨可能打烂了。

后来我还用过一具中年女性大体老师,她是由于宫颈癌转移后去世的,签署了自愿捐献尸体的文件,成为了大体老师。

还有一些零碎的,据老师说有的是一些事故或者悬案,无人认领的,只有送到这里来。

有时候不够用,可能学校会通过一些特殊渠道购买,价格还不便宜,这个不是十分清楚,就不多说了。

我们称他们为大体老师,每次解剖前,老师和学生都会深深鞠躬,感谢他们的贡献。不管他们生前如何,死后的他们为了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付出,值得所有人尊敬。


妇产科女司机


我清楚的记得我第一节解剖课的所有细节,充满了害怕,致敬和眼泪。


我们学校的主教学楼是“回”字型大楼,一楼是解剖教室和生化教室因为特殊要求,一楼是最阴暗潮湿的地方,全部是昏暗的灯光。对新生来说真是恐怖的存在,因为入学没多久寝室就会有各种关于解剖的传闻,而且都是在熄灯后开始传闻。第一次上解剖课,我怕找不到教室,就提前去找解剖教室,可是在回型大楼里转了无数圈都找不到教室,也找不到出口,那种毛骨悚然,那种透心凉刺透后背。半个小时才从回字型大楼出来,之后站在大楼门口等着其他同学来了才敢再次进门。


开始上课后,老师跟我们说大多尸体是别人捐赠的,有些是死刑犯,有些是无主尸体,还有些其它来源。我们一定要尊重尸体,一个小组只能有一具尸体,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说完后我们要集体给尸体鞠躬,有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感动和福尔马林刺激)。最后尸体从皮肤,血管,神经,肌肉,骨骼一点一点的解剖下来,最后还要把骨骼拼搭成一具完整骨骼。有些同学竟然会把头骨,手骨等等带回寝室慢慢研究。有些调皮的同学会把一些小骨头放到女同学的白大褂的口袋里。你就能知道女同学回到寝室的酸爽。


不过随着AI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和3D打印的进步,将来会有更多先进的三维成像技术运用在解剖教学中,也会有更多的3D打印尸体用于解剖课。解剖课将会进入全新的时代。医生朋友有没有刺激的解剖故事分享,大家听过什么故事?


麻醉医生小康


学医上解剖课的尸体,我们都会尊称为大体老师,我们对他们是心怀感激的,正是他们促成了医学生的成长。


自从解剖学成形,尸荒变一直存在着,在监狱里面服刑的囚犯的尸体会拿出来供我们研究。还会有罕见的稀奇古怪的病会拿出来给我们研究。有的会卖掉自己的尸体、死后以供研究使用、还有一类人道主义的人、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会捐献自己的尸体供科学研究使用。但是需求仍然不够。卖家和买家同样如此。

在医学发展前期的时候,有很多的是在战争年代的死囚犯。再就是往后死刑犯是作为解剖尸体的一个重要来源,一个在那个年代犯了死刑罪恶也是不轻或者重刑的,家里人在村子里也会被抬不起头来,也是不愿去认领的,正好医学发展也需要。还有一种是无奈的选择,在当时有的家庭困难,温饱都是困难的时候,家里一旦有什么人生了重病在医院经过救冶之后不幸去世的,病人的遗体若同意捐献给医院作为试验品吧,医院是会给一些补偿款做为补偿给去世家属的,在吃不饱饭的时候,是会有这样的事情存在的。当然随着以后的社会发展,经济水平提升,这样的事就不再发生了。

解剖学是现在医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但是我国是在没有任何解刨学的时候接触到了现代医学。 大部分是遗体捐献而来的,因为购买的经费有限啊,但是捐献的数量也很少,学医的同学直到毕业有的也无法分到一具遗体,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惯,很少有人愿以捐献,古代太监死后都要六根俱全的下葬,现代人大部分还是希望全身而退,但是现在人的思想越来越开明,遗体捐献的数量也逐年增长~进行医学研究的尸体、老师和学生是怀着毕恭毕敬的态度来接受的。

心怀感激!会举行捐献仪式,等捐献仪式进行完毕后。会有专门的老师进行防腐处理。这样让大家来进行研究。 正是有了这样的奉献精神所以才会有这么多次给大家探索宇宙人体奥妙的机会。当我们去医院就诊时,当我们康复回家时,当我们安享晚年时,要心怀感恩,既感恩科研人员、医护人员的努力,更要感恩那些无名英雄,那些“以身示教”的大体老师。


医患兄弟


我的回答可能跑题了。我第一次见解剖,不是在解剖课上。不记得那天是什么课了,反正老师没来。旁边是解剖室,同学们去看热闹,我也跟着去了。一个老师从地下室扛出一具女尸,放在了解剖台上,尸体上冒着寒气,因为刚从冰窖里拿出来。起初我以为会很渗人,其实不是很恐怖。

学生们七嘴八舌的问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们可能太无聊了吧,也都乐意回答。问尸体哪来的?答有捐赠的、买卖的、因疾病死亡后无人认领的……每一具尸体都有一个小牌子,挂着尸源的来历。老师说,刚才那一具是白血病患者死亡后捐赠的,而这一具来自于广西,因为某山区有一个习俗:未出嫁的女孩子死了,不可以埋在村里,送的越远越好,否则对父母不利。

这一说法并没有在广西的同事中得到证实。我也不知道真伪。

当时解剖的有三个老师,一起解剖一具尸体是要制作不同的标本。他们在工作中聊一些家长里短,和农民们围坐在一起边剥玉米边聊天没有什么两样。当我们问他害怕这样的工作吗?他们答:不害怕,但也不喜欢。他们认为这样的工作没有地位,收入少,甚至还不如大学里的电工……老师发了很多牢骚,有很多情绪化的语言,这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他们说校长特别重视后勤,而不重视一线教学。

他们在大学里读的专业是基础医学,希望他们现在的生活开心而有成就感。


各居一城


医学院为了更好的教学,当然需要一些尸体,方便学生更加了解人的构造,方便更好的进行科学实验。

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大家不要有其他的想法。

至于尸体的来源有很多。

这里大概介绍一下。

第一种,是自愿捐献的。我最早知道这个是上初中的时候,我们有位书法老师,他和我们说他和红十字会签了合同,做了尸体捐赠。

他说在他死的时候,会把一些有用的器官摘除,比如眼角膜给需要帮助的人。

之后尸体就会送到医学院,供教授学生做实验,最后尸体再进行火化。

对于医学院,这种方式是尸体的主要来源。

第二种,是无人认领的尸体。很长时间没有家属认领,怎么办?提供给医学院也是一个办法。

第三种,是一些判处死刑的罪犯。死刑犯肯定是对社会造成了伤害,通过这种方法,未尝不是一种弥补过错的方法。

后两种,是比较少的,医学院主要依靠第一种。

现在这个社会已经不是以前的迷信社会了。

大家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打字辛苦,希望好评!


勾勒历史的世界


记得我的当初在医学院就读的时候,也有一门解剖课程,每次上课之前,老师都会叫几个男生去抬尸体。不幸,我是班级里不多的几个男生之一。每次,那个钩子呀,唉,至今难忘.....



说回正题,这些解剖用的尸体,通常有以下几个来源:

1.来自医院的遗体捐赠。这个是主要的来源,毕竟医学院通常和医院是有联系的。

2.来自警局的案件,处理之后的遗体。一般是交通案件的遗体,这样的遗体通常相对完好一些。

3.医学院在医院购买。有的时候,医学院会主动外购一些。

渠道主要就是这些啦。

通常,医学院需求的遗体并不多,一具遗体保存得好,可以用好多年。

所以,开源渠道并不需要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