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咸陽的武則天之墓乾陵至今也沒有被發掘過嗎?

darva叫西林



感謝邀請!先分清一點——廣義的乾陵指乾陵陵園,除武則天乾陵帝后陵外,還包括17座陪葬墓。狹義的乾陵僅指梁山下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

廣義的乾陵,1960---1971年共發掘五座陪葬墓,具體有:張懷太子李賢墓、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潤、中書令薛元超、燕國公李謹行五座陪葬墓,我們在美術課本上經常見到的《客使圖》、《儀仗圖》、《馬球圖》等就出自這裡。

狹義的乾陵,1958年修312國道時,農民炸山取石,在梁山北坡炸出了乾陵墓道。上報國家後,進行確認性的少許發掘,在確認出墓道的具體位置和封墓石數量大小後,進行了回填。直到今天,也只是在乾陵周圍進行勘探和有目的的發掘,主陵從未動過。

提起陝西的陵,很多人首先反映出來的就是“秦始皇兵馬俑”,再有些熟悉陝西的會說出一些其它一些陵墓,但不得不說的是,如果把秦始皇陵和乾陵比起來,個人感覺在文物的豐富度及規模上相比,應該是小巫見大巫,就是相比漢武帝茂陵,應該都會遜色很多(雖然西漢末可能遭受殘酷的盜掘)。

武則天時期,應該是唐朝最興盛的時期,李治下葬時,據記載,帶走了唐王朝當年1/3的gdp,武則天下葬時,又帶走了唐王朝當年1/3的gdp。據說,太平公主不願看到有關武則天的一切東西,所以整個後宮幾乎都被搬空了。還有人推斷,各種文物重達500噸(不包括石質或無法移動的)。種種如是說法,都自文獻資料而來,雖不一定準確,但“無風不起浪”,能有如此說法,可見其文物絕對不會“一般”的豐富。因而,乾陵考古也被公認為中國考古界的“三峽工程”。

乾陵墓道被發現後,消息迅速彙報給省上,再進一步發掘判斷後,郭沫若對周總理說:“毫無疑問:肯定有不少字畫書籍保存在墓室裡!打開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可重見天日!也說不定武后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都能見到!石破天驚,一定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隨後,郭沫若及陝西政府給國家遞交了一份《乾陵發掘計劃》,結果被總理否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郭一直遺憾沒能打開乾陵看到《蘭亭序》,看到那些無法來衡量的奇珍異寶!個人覺得,乾陵是躲過了一場最大的災難……🙏🙏🙏


乾陵遇到的災難還少嗎?作為兩個皇帝的陵冢,兩個中國歷史最輝煌朝代皇帝的陵冢,在1300年曆史長河中,可謂遍體鱗傷——據記載,比較大的盜墓活動有17次,其中有三次特別大規模的盜掘活動。
俯瞰乾陵

唐末,黃巢率領40萬人,在陵山西邊挖掘,幾乎把山的一半都挖走了,挖掘深度達40米深,現在,梁山西邊的溝還在,被稱為“黃巢溝”。據說是由於軍中無飽學之士,挖錯了方向導致的。

下來這位的盜掘,就頗有靈異色彩了。五代時,耀州刺史溫韜率領軍隊把自己管轄內的唐陵盜掘了個遍,關中唐陵,悉數被盜。這傢伙發了一筆大財,於是把目標又放到了乾陵上。他率領萬人挖掘乾陵,但每每挖掘時,總有極端惡劣的天氣產生,溫韜害怕,加之長時間無果,最終放棄。溫韜是耀州人,我一位耀州的朋友咬牙切齒的說:這貨的墳在哪裡?挖出來鞭屍!但據2000年後唐陵考古勘探的進行,確認,除乾陵十分完整外,橋陵(李隆基他爸李旦)封墓石玩好,也沒被盜,總之希望這種消息多傳來一些。


當時農民炸山取石時發現的封墓石

後來回填後也就是現在的封墓石位置,有興趣的可以找找。
從側面看乾陵

從南邊(乾縣縣城位置)

從梁山(陵山海拔1047米)向南看


民國時期,在孫殿英的劣跡影響下,國民黨將領孫連仲以保護乾陵為名,率領部隊駐紮,用炸藥進行爆破,對外宣傳:演習。就這樣爆破了很久,就在非常接近乾陵墓道的時候,最終放棄,至於放棄原因,據記載是從“墓裡出現一股陰風導致陝籍的幾名士兵當場死亡”導致。
唐陵考古勘探結構圖

現在站在無字碑旁邊,向北邊的陵山看,北側半山腰有塊x形小路,就是當時炸開的墓道,在導遊的介紹下,您可以嘗試著找找。

乾陵在選址時,是極富戲劇性的,武則天命袁天罡和李淳風(就是《推背圖》的那兩位猛人)選址,兩人兩個方向尋找,一個找到最佳地點後埋一銅錢作為標記,另一位也找到了,插針做為標記,後發現,針正好就插在銅錢的孔裡。

其實在關中北,最佳的風水寶地是“昭陵”的所在地“九嵕山”,九嵕山,左為王峰山,右為嵯峨山,九嵕山最高,左右低,呈“筆架狀”,北邊為黃土高原,南為渭河,渭河之南,與終南山、太白山相映,絕佳的風水!但這個風水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右邊的涇河把這條龍脈切斷了,大唐會“中斷甚至衰亡”,此時有高人建議,可通過具體選址及人為建設避免衰亡,因而取名“昭”陵,這是一個極具“陽氣”的名字,左“日”右“召”,象徵“重生”。而乾陵正好位於李唐王朝龍脈的尾部,加上陵墓的風水“陰氣”較勝,最後武周短暫割裂大唐,後又還於唐朝,就這這個風水相關。

李旦橋陵

要說的陵墓發掘的問題,竟然不知不覺叨叨了這麼多,實在對不起大家!實在對不起!耽擱大家時間了!🙏🙏實在是因為乾陵的故事太多太多了,迷也太多太多了……


紅星閃閃耀秦川


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的乾陵,因是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加上其陵山情態似乎一位仰臥著的美人,一直吸引著人們關注的目光。我們現在可以肯定地說,乾陵主陵從來沒有被髮掘過。

我們首先要弄清楚考古發掘和盜掘的關係。考古發掘是經有關部門批准,依據規程對古遺址、古墓葬進行調查勘探和清理發掘的過程,其目的是進行科學研究。盜墓或者說盜掘是指個人或者利益群體以非正常手段進入別人墓葬,竊取陪葬物品的行為,其目的是求財求材、甚或是為了厭勝洩憤。

但是,關於乾陵的發掘問題曾經牽動著不少人的神經。1959年,明定陵發掘正在進行的時候,文化部向國務院提交了《乾陵發掘計劃》,原因是1958年,312國道(西蘭公路)施工到了乾縣段,公路要穿越乾陵地區,工程需要大量石頭。當年的11月底,幾個民工來到距工地不遠的梁山山腰炸石。意外發現了乾陵的墓道口。當時郭沫若現場考察了乾陵,他提出:“毫無疑問,裡面肯定保存了不少珍貴書籍字畫,說不定有武則天的《垂拱集》,有王羲之的《蘭亭序》……石破天驚,這一定是石破天驚的大事”!計劃報給了周恩來總理,他不願意定陵的情況再度出現,立即批示:此事留作後人來完成。發掘乾陵的提議擱淺。

在郭沫若看來,乾陵的不被髮掘是他的憾事。“巋然沒字碑猶在,六十王賓立露天。冠冕李唐文物盛,權衡女帝智能全。黃巢溝在陵無恙,述德紀殘世不傳。待到幽宮重啟日,還期翻案續新篇。”通過他《詠乾陵》的詩篇,幾可看見他對不讓發掘乾陵的無奈。

可此後,對乾陵陪葬墓的調查和發掘工作卻開始了。1960年4月,乾陵玄宮隧道開始發掘,有關部門並對主陵周圍進行了勘查,調查了寢宮遺址、上仙觀遺址、六十朝臣像祠堂、下宮遺址。1960年8月至1972年5月,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中書令薛元超墓、燕國公李謹行墓等五座乾陵的陪葬墓被髮掘。1995年以後,發掘清理了乾陵內城朱雀門外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亭遺址、東西乳峰闕樓遺址、六十一王賓殿遺址等。

1998年初,一個《關於發掘唐乾陵的建議》提交到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挖還是不能挖,關於乾陵命運的論爭持續了三四年。最後,以不能發掘的結論平息了爭論。

再說說關於乾陵遭受盜掘的情況,881年,黃巢拉三十萬人馬到梁山(乾陵主峰),因找不到墓道口而沒有盜成。901年,耀州節度使溫韜打起唐代帝陵的主意,按照記載,溫韜盜掘了關中其它十七個唐代皇帝陵墓之後,準備盜掘乾陵,他率5萬之眾要對乾陵下手,結果是“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這種記載當不可信)。 溫韜覺得這是天意,而天意難違,他放棄對乾陵的盜掘。到了民國初年,國民黨將領孫連仲率領一個團的兵力來到乾陵,以演習做幌子,炸開了乾陵玄宮口邊的岩石,但始終沒有找到墓道口。

乾陵雖歷經風雨,有驚也有險,但至今都沒有人打開過墓室。


文蹤旅跡


乾陵是一座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梁山的唐朝墓葬,在唐代首都長安(今西安)西北方向約85公里處。該陵為唐高宗李治(649年–683年在位)與武則天(690年–705年在位)的合葬墓,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採用依山為陵的建造方式。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截至2013年僅開掘了五個陪葬墓,從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我們來說說武則天和唐高宗這乾陵之謎,乾陵裡到底有什麼文物?乾陵為什麼不挖?乾陵被盜過嗎?為什麼盜墓的無功而返?

一、歷史上乾陵被盜過嗎

在我國曆史上,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長達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沒有斷絕過盜墓者的身影。小毛賊多如牛毛,正史裡不記載,野史裡也懶得寫。歷史上有名有姓的盜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較大的盜掘活動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種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盜成功。

唐末農民起義,黃巢聲勢浩大。他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挖走了半座大山。因為軍中無飽學之士,不懂乾陵座北朝南的結構特點,結果因為挖錯了方向,終沒得手。

史載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是個有官銜的大盜墓賊。他率領兵丁一古腦掘開了十幾座唐陵,發了一筆橫財。因為手中有了錢,便驅動數萬人於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挖掘過程十分不順,遇到的天氣總是狂風暴雨,溫韜受了驚嚇,才絕了發掘乾陵的念頭。

民國初年,國民黨將領孫連仲親率一團人馬,也想學學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炸開了墓道旁的三層岩石,最後卻也沒能撈得半點好處。

1960年,幾個農民放炮炸石頭,一不小心竟炸出了武則天的墓道口。這個墓道口是真正的國家級絕密,盜墓賊們找了1000多年也沒找見,黃巢40萬大軍挖了幾年也沒挖出來。此後,人們在這個墓道口上邊手植了一棵華山油松,如今四面迎風,已成棟樑之材。

目前,許多專家認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從石山腹部另鑿新洞入地宮,難度很大,目前尚未發現新的盜洞。至於事實是否像人們希望的那樣,只有等到打開地宮的那天才能得知了。

二、為什麼盜墓者在乾陵無功而返

乾陵雖然歷經千年滄桑,但是,依然風雨不動,歷代盜墓賊都在乾陵面前無功而返,甚至連乾陵的墓道門都沒有找到,可見這塊風水寶地確實保護了龍體鳳軀長眠地下而不受凡人紛擾。但是,也有古人指出,梁山風水是好,但是它利陰而不利陽。武則天選定這裡作為埋葬自己與唐高宗的陵墓,是為了武家後代子孫興旺。並且提出了以下觀點:

第一,乾陵與太宗的昭陵龍脈隔斷,如果是普通百姓埋在這裡,可以興旺三代,但是皇帝葬在此地的話,恐怕三代以後,江山有危險。事實也確實如此,唐朝自唐玄宗之後就由盛轉衰,此時據武則天當政也不過三代。

第二,唐朝的龍脈之首在九峻山,太宗葬在此地,居於龍首而使唐室興旺,但是,梁山是周朝的龍脈之尾,尾氣必衰。

第三,梁山北峰最高,前面兩峰像乳房。整個山形,遠遠看去像一個少婦平躺,乳峰高聳。這是一個典型的利陰的地方,陰氣瀰漫,不利於陽,並且梁山主峰直秀,屬木格,南邊二峰圓滑,屬金格,三座山峰雖然挺拔,但是遠看很平,屬土相,金克木,土生金。在主峰下修陵寢,必定導致陰氣壓倒陽氣。武則天之所以篡權掌天下,與她將陵墓選在此地有關。

當然,上述推論,無法證實或者證偽。不過從梁山的地形來看,雙峰高挺,二水環繞,似乎是一個美女靜靜地平躺在此處。不管梁山是利陰還是利陽,但它確實是一塊罕見的風水寶地。

三、乾陵地宮裡,到底有多少文物?

乾陵地宮裡,到底有多少文物呢?經過這麼多年的探測考察,一位資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說,最少有五百噸!這還不包括墓道里的那些條石,而那些造型各異刻有文字的條石,也是難得的文物。

根據考古工作者對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宮的局部探測,以及對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發掘,專家們推測乾陵墓室的結構,是由墓道、過洞、天井、前後通道,左右宮殿組成。左邊躺著唐高宗,右邊躺著武則天。

在前後通道的兩側,又各有四間石洞,洞裡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牆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史書記載,《蘭亭序》在李世民遺詔裡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那麼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乾陵裡面。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細說起來,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惟一敢廢黜正統,戴上皇帝帽子的女人,只有武則天一人。她66歲時掀翻了李唐龍案,宮門外高懸起武周的旗幟,硬是當了15年皇帝,死後又敢在自己墓前豎起黑色的無字碑,一生功過任憑後人評說。唐高宗李治風流倜儻、病塌上草就遺詔,要把他生前喜歡的字畫全部隨葬入墓,估計書法大聖王羲之除《蘭亭序》之外的精品都被李治帶入了棺槨。

而武則天更是才氣橫溢的一代尤物,可流傳至今的《全唐詩》中,只收了她很少一部分詩作。武則天那麼多失傳佳作哪裡去了呢?是否就葬在陵中?這實在是彌天之謎。

四、武則天的這座乾陵為什麼不挖掘?

帝王陵的開發歷來是文物界極為敏感的事,而以乾陵尤甚。早在40年前,乾陵第一次被發現後,周恩來總理在文化部送上的一份《乾陵發掘計劃》上批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1995年,發掘乾陵的提案上了人代會。限於客觀條件,有遠見卓識的國家領導人表示,暫時先放一放。

目前文物界對於陝西省開發乾陵的設想眾說紛紜。據陝西當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文物界人士稱,當地的文物界專家大多贊成開發,而外地的專家則持反對意見的居多。反對意見認為,在我們沒有足夠力量保護好發掘出來的文物的情況下,還是以不發掘為上。而陝西專家的意見則認為,乾陵若不開發,未必是最好的保護手段,因為乾陵位於地震帶的連接處,而且目前面臨地下水滲透的威脅。據悉,陝西省文物主管官員不久前已向文化部負責人彙報了該省開發乾陵的規劃設想以及有關技術層面上的問題。但國家主管部門尚無任何表態。有可能會組織專家進行考察論證。


沒氣泡的巴黎水


沒有被髮掘過。武則天的乾陵,為歷代盜墓賊所矚目,但是,都是敗甲而逃。歷史上有過三次被盜經歷。一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曾出動60萬大軍,在梁山西側整整挖了一個月,挖出一條40米深的“黃巢溝”。但是,陵墓堅硬牢固,並沒有進入地宮。

二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他率領兵丁挖掘乾陵。但是,挖掘過程中,天氣狂風暴雨不斷,詭異的事情也時有發生,溫韜心神不穩,知難而退,無功而返。

三是,民國初年,國民黨將領孫連仲親自率兵,用軍事演習作幌子,炸開了墓道旁的三層岩石,並未找到地宮入口。


到了新中國,1960年,幾個農民放炮炸石頭,無意中竟炸出了武則天的墓道口。可以說,這個墓道口的發現,表明隨時可以發掘乾陵了。但是,周恩來總理在《乾陵發掘計劃》上批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

1995年,發掘乾陵的提案上了人大會。限於客觀條件,國家領導人表示,暫時先放一放。有專家說,目前的科技條件還不能保證做好文物發掘之後的保護工作。

目前文物界對開發乾陵與否眾說紛紜。反對派認為,文物技術達不到足夠保護出土文物的情況下,還是以不發掘為上。而陝西專家則認為,乾陵不開發,未必是最好的保護手段,因為乾陵位於地震帶的連接處,而且目前面臨地下水滲透的威脅。據悉,陝西省文物主管部門已向國家有關部門彙報了乾陵開發的規劃設想及有關技術層面保護的問題。

目前尚無明確表態。畢竟,茲事重大,乾陵開發的項目有可能留給後代了。


老照片


乾陵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的兩個皇帝合葬墓。其陪葬品之豐富、價值之高,堪比始皇陵,據說無價之寶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其中之一。

乾陵裡價值不菲的陪葬品,讓歷代盜墓者垂涎三尺。它被冷兵器時代的刀劍劈過,被熱兵器時代的大炮轟過,可以說是命運多舛,幾次面臨滅頂之災。



第一大規模的盜掘,是唐末造反領袖黃巢。他在攻陷長安後,燒殺搶掠,大發橫財。貪心不足的黃巢,還覺得撈的不夠,又目光轉向乾陵。出動60萬大軍,在梁山西側整整挖了一個月,生生挖出一條40米深的“黃巢溝”,至今遺蹟尚存。由於這些人都是農民出身,缺少文化,只會憑著蠻力幹,更是因為乾陵的構造無比堅固、複雜,再加上唐軍又開始反撲長安,黃巢不得不半途而廢,無果而終。


第二次光顧乾陵的是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這傢伙生來就是唐陵的掘墓人,唐朝十幾位皇帝的陵墓都被他洗劫一空。唯獨剩下最難盜掘的乾陵。也許是巧合,也許是溫韜的暴行惹怒了上天。他帶人每次去挖掘前,都是萬里晴空,豔陽高照,可等他們動手後,瞬間便是風雨大作,雷電交加。幾次挖掘乾陵,天氣的驟變如出一轍。讓殺人如麻的溫韜是心驚膽戰,無奈收手。

第三次大規模的盜掘,可不是鐵鍁,鋤頭之類原始工具,而是汽車、大炮,炸藥這些現代化武器,這也是最危險的一次。主謀便是國民黨將軍孫連仲。他看孫殿英盜掘清陵,賺得盆滿缽滿,也想重演東陵盜寶的榮光。就帶領一個師的人馬,以演習為幌子,在乾陵旁埋鍋做飯,安營扎。當士兵炸開第三層豎立的條石,準備進入時。突然冒出一股黑煙,直衝雲霄,頓時狂風大作,天昏地暗,墓道旁的幾名士兵旋即吐血而亡。以後,就是孫連仲拿槍逼著,士兵死活都不敢在挖。沒辦法,只好草草收場。

解放後,國家對乾陵進行全方位的勘察,證明乾陵雖幾經劫難,但地宮保存完好。郭沫若等人在發掘完定陵後,對乾陵也是蠢蠢欲動,被周總理果斷叫停。

如今,乾陵和秦始皇陵一樣,成了陝西的旅遊名片,是很多遊客必到之處。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到目前為止,我國共有三座陵墓未被挖,一為皇帝陵,二為秦始皇陵,三為乾陵,除了黃帝陵被盜過一次外(未成功,該盜墓者被激起全國憤怒,招到全國追殺),剩餘兩座都被歷代盜墓者挖過,只是沒有成功。乾陵,是由唐代著名的風水師袁天罡所設計,葬有唐高宗李治和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其墓,曾被盜墓者光顧多次,但都沒有成功,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太難挖了,近代歷史考古學家發現該陵園後,也嘗試過挖掘,但後面也是不了了之,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科技水平還達不到保存好墓中珍貴的歷史痕跡,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想留著給人們一種遐想。個人看點,不喜勿噴


追憶似水年華的殤


夫妻兩代帝王合葬陵寢,全世界絕無僅有,這就是中國唐朝的乾陵。凡我中華民族的後人,都有責任保護她不受侵害。



誰要破壞,那就是民族的千古罪人!保護乾陵,周總理居功至偉,人民永遠懷念您!



大秘密麗麗


雖然不知黃巢和溫韜到底盜取到陪葬品沒有,但是看過報道說七十年代時有山民炸山開採石頭時,炸出洞口,黑洞洞的很深,我猜測即使山民不進去,肯定也有盜墓的聞風而動,那些人鼻子靈,就是吃這碗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