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庭死,則明亡矣!」清朝統治者爲什麼給前明大將如此高的評價?

二胖歷史觀


大明之亡,有云亡於萬曆,有云亡於天啟,在杜少看來,就是亡於崇禎。他接手的大明,雖已日薄西山,但是並非沒有挽救的機會。可崇禎皇帝,是一個突然接班,沒有接受過接班人培訓,又剛愎自用、 猜忌成性的君主。雖然他勤政,但是匪越剿越多,關外越打後金越強。最令人氣憤的是,明末不乏有識之士、將帥之才,卻一個個橫死。這些人的死,其實都是被崇禎皇帝坑死的。說崇禎皇帝是昏君,可能過分了,但絕對是庸主。今天,就來說說“一人身死、天下震動”的盧象升。這是位悲情人物,不僅身死,死後還遭誣陷,其遭遇處處透漏著崇禎皇帝的昏庸無能。

崇禎皇帝

一.文武雙全的大明進士,外號“盧閻王”

盧象升是天啟二年的進士,雖說是個文人,但是卻武藝精湛,力大無窮。崇禎二年,皇太極率領清軍繞開袁崇煥的寧錦防線,借道蒙古進攻大明都城北京。此時,已經是大名知府的盧象升,自募一萬人馬入援京師,從此開啟了軍旅生涯。崇禎三年,升任右參政的盧象升統大名、廣平、順德三府兵力,因五代時期大名府又名天雄軍,故號“天雄軍”。天雄軍練成後,即奔赴前線剿滅以高迎祥(當時李自成還是高迎祥手下將領)、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天雄軍人數不多,僅2萬人,但動輒就打敗20萬的農民軍。數次下來,農民軍聞盧象升而喪膽。不得不說,明末之時,明軍還是很有戰鬥力的,農民軍在初期根本就不是官軍的對手。戰場上,一般都是幾千官軍追著幾萬農民軍打。盧象升一般手持戰刀,衝鋒在前,銳不可當。由於盧象升皮膚白皙,農民軍給他起了個外號“盧閻王”。崇禎八年,盧象升以兵部侍郎身份,總理東南五省軍務,賜尚方寶劍,與高迎祥、李自成的三十萬軍隊展開決戰。農民軍大敗而歸,闖王高迎祥一度銷聲匿跡。就在農民軍漸平之時,盧象升被任命為宣大總督,北上抗清。

天雄成軍

二.崇禎想議和,盧象升主戰

明朝有九邊重鎮,軍官為明軍級別最高的九大“總鎮級別”的總兵。其中,宣府、大同一直是九邊首鎮。由於明末清庭崛起於遼東,故遼東鎮地位崛起,精兵悍將、關寧鐵騎盡在遼東,而宣大二鎮則被忽略。盧象升繼任宣大總督統領二鎮後,二鎮迅速恢復往日雄風。崇禎十年,皇太極親率睿親王多爾袞、貝勒嶽託等大將入關犯明,軍隊瞬間殺至北京郊區通州。崇禎皇帝急調盧象升入援,總督天下兵馬。

天雄軍入援

明朝單獨對抗清朝,或者對抗農民軍,以當時明軍的戰鬥力,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常年的兩線作戰,使得大明財政陷入了崩潰的地步。朝廷內東林黨執政,採取了加稅等一系列不公平的政策。比如加派遼餉等加稅對大明江南地區幾乎沒有影響,江南還是一片繁榮、歌舞昇平。而北方西北地區本就餓殍滿地,過高的稅收使得農民揭竿而起,這也是為什麼農民起義軍越剿越多的原因。已經執政十年的崇禎,此時已經有了與清廷議和的意思。但是大明開國以來無此先例,所以一時間崇禎拉不下來面子。內閣首輔楊嗣昌、提督太監高起潛常年在崇禎身邊,都猜到了崇禎的意思,於是都主和。這時,盧象升入朝召對,開口第一句話就是:“臣主戰。”崇禎傻眼了,推脫說,議和之事是外庭討論的結果,朕並沒有同意。由於盧象升不同意議和,崇禎又不好明著表態主和,大明就只有應戰了。

三.見死不救,盧象升慘死

崇禎真的想迎戰嗎?當然不想,崇禎是一門心思想主和的。於是崇禎安排了提督太監高起潛掣肘盧象升。軍事會議的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名為總督天下兵馬的盧象升,居然只統領本部宣府、大同、山西三大總兵的兩萬人馬,而精銳的可以野戰擊敗八旗軍的關寧鐵騎及其他部隊均歸提督太監高起潛統領。後來兵部尚書陳新甲又來前線督軍,又從盧象升手中分走大部分軍隊。天下兵馬都督盧象升,手裡的軍隊是多少呢?五千。崇禎皇帝玩的真絕啊。

盧象升壯烈出征

十二月十一日,盧象升率五千軍隊進駐鉅鹿,提督太監高起潛率數萬關寧鐵騎駐紮在五十里外。盧象升軍突然遇清軍大部,遣使讓高起潛營救,可是高起潛置之不理。盧象升,這個被農民軍稱為“盧閻王”的天下兵馬總督,率領軍隊近乎悲壯的迎戰清軍。盧象升依舊勇猛無敵,首戰告捷,但是由於兵力太少,炮矢用盡,被數萬清軍騎兵圍攻。此戰,盧象升已盡力最大努力,為了讓自己不至於過早陣亡,特意換下了主帥服,換上了士兵服。最終,盧象升力戰殉國,死前呼喊:“關羽斷頭,馬援革裹,在此時矣!”這個本可為大明挽狂瀾於即倒的大明英烈,死時年僅39歲。

四.死後淒涼,崇禎的陰險用心

回到本文的主題,盧象升之死,其實並非死於清軍之手,而是死於崇禎的險惡用心,完全是被崇禎逼死的。

首先,回想剛入朝詔對之時,性格耿直、一身浩然正氣的盧象升,一句“臣主戰”相當揭了崇禎的傷疤。崇禎想和又不敢和,缺乏一個皇帝應有的果決與擔當。但是,既然主戰,崇禎皇帝又派高起潛掣肘盧象升,這就不可理解了。理性的說,崇禎想和並沒有錯,這對於當時的大明,不失為一種策略。但是既然決定戰,那就好好打,結果在“想和又打”的指導思想下,白白葬送了盧象升這樣一員統帥級的人才。說到底,崇禎皇帝是庸才。

其次,盧象升主戰,並非是空喊口號。他對自己帶來的天雄兵有信心,是一隻可以和清軍野戰的步軍部隊。並且,入援北京的軍隊都是強軍,尤其是數萬關寧鐵騎,這是一支自孫承宗、袁崇煥就開始精英打造的最強起兵,滿清八旗兵與之對戰數次被打敗。如果這些軍隊都歸盧象升指揮,八旗軍是佔不到便宜的。可是,崇禎偏偏是個心胸狹窄之人,你讓我丟了面子,我就得讓你死。沒有崇禎的支持,提督太監高起潛是不敢不支援盧象升的,甚至是高起潛都不會有兵權。

再次,盧象升死後,不僅沒有發體恤,崇禎還縱容楊嗣昌、高起潛誣告盧象升“畏敵不前,以至大敗”,反而不追究高起潛坐擁數萬關寧精銳作壁上觀的行為。盧象升身為英雄,屍體80余天無人收殮。四年之後,楊嗣昌死後,朝廷才追贈太子少師。反倒是南明時期,弘光帝追諡盧象升為“忠烈”。令人諷刺的是,清朝入關後,倒是很尊敬這個曾經的對手,追諡“忠肅”。這也是清朝對於曾經的敵人的最大禮遇。盧象升一生,絕對配得上“忠肅”二字。盧象升死後的種種遭遇,“一人身死,天下震動”,寒了大明忠臣能臣的心,從此後再無主動為皇帝分憂的統帥級人物。

最後,崇禎是個敢做不敢當的昏庸君主,毫無君主的魄力。自己親手害死了盧象升後,又追究這次戰敗的責任,殺了文武大臣36人,為自己的錯誤背鍋。而楊嗣昌、高起潛卻毫髮無傷。為什麼呢?因為殺了楊嗣昌、高起潛,不就等於說崇禎自己決策失誤嗎?陰暗、心胸狹窄的崇禎怎麼會這麼做呢?多年以後,松錦大敗後,崇禎秘密命令兵部尚書陳新甲去和清廷合議。結果被朝臣發現後,崇禎又殺了陳新甲,說此事自己毫不知情。大明有這樣的皇帝,焉能不亡?

杜少說歷史,為您帶來原汁原味的歷史,請點關注,為您帶來專業的歷史原創文章!‍


杜少說歷史


孫傳庭一生征戰沙場死,馬革裹屍還。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忠誠二字的全部意義。

崇禎十六年,監師孫傳庭固守潼關天險,鎮守大明王朝的最後一道屏障,與農民軍李自成形成對峙。

但是崇禎的催戰令一日數發,孫傳庭迫不得已,率10萬疲憊之師,出關迎戰數倍於己的李自成。最後在汝州慘敗,明軍戰死4萬餘眾,潼關失守。

孫傳庭率殘部向渭南撤退,李自成一路追殺,孫傳庭陷入絕境。

面對如潮而來的敵人,孫傳庭面無懼色,“持矛瞋目呼狂賊”,勇敢地衝向敵陣,英勇戰死。

(孫傳庭劇照)

“傳庭死,而明亡矣!”為什麼後人對孫傳庭有如此高的評價?

一,孫傳庭是大明朝的擎天柱石

孫傳庭文武兼備,足智多謀,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奇才。

萬曆四十七年,孫傳庭中進士,擔任永城知縣,後升為吏部驗封主事及稽勳郎中,因不滿閹黨魏忠賢專政,辭官返鄉。

1636年起,孫傳庭開啟了他的戎馬一生。

他帶領秦兵生擒高迎祥。

崇禎九年,孫傳庭自薦陝西巡撫,專職負責對付農民起義軍。上任伊始,孫傳庭自籌糧款,招募兵馬,訓練出了一支極具戰鬥力的血性之師—秦兵。正是這隻虎狼之師,在其後的歷次戰鬥中屢立奇功。

此時,農民軍首領高迎祥準備從漢中進攻西安,受到孫傳庭的強烈阻擊,高迎祥屢功不下。於是,農民軍轉道子午谷,準備直入西安。

孫傳庭早有準備,在子午谷設下重兵,伏擊高迎祥。戰鬥異常激烈,秦兵勇猛頑強,以一當十,最終全殲農民軍,活捉高迎祥,解往北京,高迎祥最終被凌遲處死。

(李自成進京)

他配合洪承疇大破李自成。

崇禎十一年,孫傳庭與洪承疇在潼關埋伏重兵,引誘李自成孤軍深入,打了農民軍一個措手不及,最後李自成帶領僅剩的18人倉皇逃竄。

這一戰,孫傳庭幾乎蕩平了農民軍,取得完勝,將“關中群盜悉平”。

二,孫傳庭忠君愛國,忍辱負重,獨立苦撐大明江山。

他蒙冤入獄。

崇禎十二年,清軍入侵,崇禎下令各路兵馬馳援京師。由於孫傳庭主張力戰,和投降派楊嗣昌及高起潛素來不和,受到楊嗣昌的排擠打壓,千方百計阻擾孫傳庭入朝覲見崇禎。孫傳庭只好告病,崇禎聽信讒言,罷免其所有官職,將他逮捕下獄。

在孫傳庭入獄的幾年中,李自成乘機做大,兵力發展到數十萬,佔領河南。明朝束手無策,無人能擋。

他忍辱負重,再度出山。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第二次圍攻開封,崇禎在無人可用的情況被迫啟用孫傳庭。

孫傳庭以江山社稷為重,又一次義無反顧地扛起了阻擊李自成、挽救明朝的重任。

但此時的情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孫傳庭一手調教的秦兵已盡數遣散;農民軍今非昔比,日益強大;明朝因兩線作戰,國庫早已枯竭。

孫傳庭在一無糧餉,二無軍隊的情況下,苦苦支撐,全力抵抗李自成的進攻,在柿園之役和郟縣之戰中均告負。

這兩場戰役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直接決定了明朝的命運,並最終導致潼關失守,孫傳庭戰死。

三,孫傳庭是明朝的最後一根柱石。

曾經的崇禎,猛將如雲,良才濟濟。如孫傳庭、袁崇煥、洪承疇、盧象升、孫承宗。隨便挑出一個,都是能委以重任的大將,他們既能內平叛亂,又可外御入侵。

但是,他們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袁崇煥,遭清人離間,最終被崇禎以叛國罪凌遲處死;

洪承疇,在松錦大戰中因糧草不濟,被迫降清。

盧象升,在鉅鹿大戰中同清軍激戰數月,因楊嗣昌拒給糧草,高起潛不施援手而以身殉國。

孫承宗,以76歲的高齡率家人死守高陽,拒不投降,被多爾袞綁在馬尾巴上拖死。

(崇禎自縊而亡)

這些人的死,崇禎難辭其咎。

他急功近利、剛愎自用。不聽良言,屢次催戰,又無法保障後勤,致使明軍陷入絕境。

他用人不當,聽信讒言,妄殺忠良,致使忠臣受難,含冤九泉。

當崇禎將自己掛在北京煤山的那顆歪脖子樹上的時候,仍然至死不明 ,將亡國之罪歸咎於他的臣子:“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張生全精彩歷史


菸酒閣大學士古代名將系列一:大明兵部尚書、督師孫傳庭傳。明末天災不斷、金融閉塞(財政缺銀、流通缺銀)、流民四起,外部女真崛起,崇禎內憂外患,但是老天依然眷顧,一是大明東南依然是糧賦重地,足以支撐帝國內外戰爭;二是大明名將輩出: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崇禎只要用好一個,足以能平定天下。經過崇禎不停的折騰,前後更換、撤職、處死首輔達50人,更換兵部尚書14人(其中9人治罪),督師、總督處死者11人、巡撫被殺11人,可以不誇張的說,崇禎滿朝文武都被血洗了一遍。崇禎15年,崇禎手裡再也沒有大將可以用,只得釋放關在大牢三年的孫傳庭,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並封賞2萬兩銀子用以招兵,其餘自籌,次年加封兵部尚書、督師,總領七省軍務。孫傳庭在陝西募兵練兵,整肅部隊,而崇禎迫不及待命孫傳庭出潼關戰李自成,時孫部瘟疫流行、兵馬彈藥短缺,孫傳庭不得已領軍出關,先勝後敗,戰死沙場,時人嘆言:傳庭死,而明亡矣。



孫傳庭1593-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山西代縣人。孫傳庭一表人才,足智多謀,萬曆47年進士,授永城知縣,天啟初年任吏部主事、後升郎中,因不滿魏忠賢專權,辭官回鄉。崇禎八年孫傳庭出任驗封郎中,後升為順天(北京)府丞。崇禎9年請纓任陝西巡撫,負責剿滅農民軍。孫傳庭在榆林建軍,號秦軍。闖王高迎祥從子午谷入秦,被孫傳庭識破,領兵在谷口以逸待勞,一戰擒獲高迎祥。

崇禎10年,孫傳庭與各路明軍接連打擊了農民軍聖世王、瓜背王、一翅飛、鎮天王,平定了關中以南地區。崇禎11年孫傳庭在鳳翔兵分5路攻擊農民軍過天星、混天星,殺2千餘人,又在富縣以西、合水以東3,4百里峽谷內設伏,打敗了馳援陝西的農民軍馬進忠、馬光裕部。之後與洪承疇合兵在潼關設伏,李自成幾乎全軍覆沒,帶18騎跑入商洛山中。因清兵入關,崇禎急調洪承疇、孫傳庭大軍勤王。崇禎11年,清多爾袞從牆子嶺、青山口入長城,總督勤王的盧象升在鉅鹿戰死。升孫傳庭為兵部右侍郎,指揮各路援軍。由於孫傳庭與楊嗣昌、高起潛素來不和,崇禎不許孫傳庭入朝覲見,同時又招犒賞洪承疇並准許覲見,孫傳庭大為不滿。崇禎封洪承疇為薊遼總督,楊嗣昌則建議將親兵全部留下抵抗後金,孫傳庭極力反對,說:秦兵不可留也,留著賊兵張,與邊無補。楊嗣昌充耳不聞,孫傳庭不甚憂鬱以至耳聾。崇禎12年,朝廷調孫傳庭負責保定、河南、山東軍務,孫傳庭上書求見皇帝,楊嗣昌百般阻撓,孫傳庭憤而請辭,楊嗣昌藉機向崇禎告狀,孫傳庭乃是裝病推託,崇禎大怒,下旨將孫傳庭廢為平民,將其下獄,以待判決。



孫傳庭畫像

1643年,大明王朝已經是內外交困、搖搖欲墜,在朝政上,由於崇禎急於求成、不願擔當的性格,使得崇禎與大臣離心離德;在經濟方面,頻繁更換首輔,使得崇禎朝沒有一套完整持久的經濟政策,國庫日益空虛,而崇禎個人極端愛財,如命孫傳庭建軍鎮壓農民軍,國庫已無銀子,崇禎從內帑拿出2萬兩銀子作為經費,並告知這是皇帝私房錢,皇太極第一次攻打北京,崇禎許諾居民上城牆禦敵者賞銀50兩,居民無不踴躍,登城牆者20萬,皇太極退兵後,崇禎找藉口,賴了這筆錢。某大臣提出國庫無銀,向皇帝借錢,崇禎勃然大怒,將其下獄。而崇禎死後,李自成在皇宮搜出的內庫銀子達幾千萬兩之多。


薊遼總督袁崇煥畫像

在軍事方面,大明、農民軍、後金形成三股勢力,從實力上說仍是大明最強,原因有三:1是大明以一敵二,仍互有攻守,後金雖強但是人口有限,可以贏一百次,但是輸一次就會滿盤皆輸;農民軍能到處流動作戰,是長期以來朝廷的政策主要是以撫代剿,一旦認真進剿(如洪承疇四正六隅征討),農民軍就無計可施。所以後金和農民軍最終想法,還是以戰求和,根本沒有想到會消滅大明,即使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也是派使者求封西北王,即立即退軍;而後金只求大明承認其政權,即願意講和。第2:對後金來說,明長城特別是山海關是過不去的坎,雖然可以繞道南下,那是欺負大明無人,一旦有明君登位,截斷金軍退路,或強攻後金老巢並非難事;而農民軍皆攜帶家眷流動作戰,補給時有時無,未經正規訓練,遇到曹文詔這樣3千關寧軍,10幾萬農民軍即潰逃。3是大明雖然殘破,其國力、人口、資源等戰爭潛力依然是巨無霸,後金懼怕大明剿滅農民軍,舉國之力滅金;農民軍懼怕明金議和,全力圍剿。不作不死,大明朝實際上是被崇禎作死的。崇禎最核心的根本缺點有兩條:一是不會理財,二是不會用人。古今帝皇凡成大事者,皆能抓住這2條。我們來看分析:一、不會理財:

  1. 萬曆花光了大明國庫,明末所有的問題皆與銀子有關,崇禎最大的事物,當明確長期財政政策,任命有才能的首輔執行,然崇禎繼位17年,換50個首輔,怎麼能有效梳理財政?只能不斷增加稅負如遼餉、剿餉,百姓苦不堪言。
  2. 造成西北農民軍四起,是西北天災缺糧,而東南糧食豐富,卻運不過去,原因是朝廷缺少支付運費的銀子(現銀,明末富裕家庭喜歡儲存現銀、打造銀器),幣制改革是明末最迫切解決的問題。
  3. 明末皇族的福利政策已成為巨大的財政負擔,特別是各地藩王,圈佔大量土地,動嬴幾十萬頃、百萬頃,這些土地都是最富饒之地,不向國家繳稅,而朝廷需要負擔的皇族人員,也達到了數十萬人。崇禎不但沒有削藩,減輕財政負擔,反而把救藩當作軍事要務,不惜代價,孫傳庭被逼出戰也是和救藩有關。
  4. 由於巨大的軍務開支,崇禎直接干預作戰,如松山之戰,崇禎出於財政壓力,不斷下詔催促洪承疇出戰,斷送松山13萬明軍。而明軍戰敗又需要更多的銀子來組建、訓練新軍,同時官軍得不到餉銀,亦兵亦匪,朝廷已陷入惡性循環。
  5. 崇禎內帑尚有數千萬銀子,足以支撐朝廷和軍隊數年用度,而崇禎一毛不拔。直到李自成兵臨城下,不惜發動所有官員捐款,也捨不得動用。
財政問題如此漏洞百出,而不會用人則是崇禎致命傷:
  1. 崇禎繼位後,做了一件大事,消滅了魏忠賢集團勢力,然而矯枉過正,破壞了朝廷多年的政治平衡。崇禎極端痛恨黨爭,如對於袁崇煥不能完成5年平遼、擅殺毛文龍以及私自通敵殺滿桂(誣陷)等罪名,仍捨不得處置,但一聽說袁崇煥曾私交(東林黨)大臣,即勃然大怒下詔凌遲處死。明末東林黨是確實存在的勢力,並不是說其一無用處,而是崇禎沒有制衡的手段。
  2. 明末雖內有民軍造反、外有女真進犯,但還不是根本問題。明末根本問題是缺相,缺幫助崇禎制定長期國家財政稅收、解決官場腐敗、軍隊缺餉、百官浮誇空談的風氣的得力助手,崇禎即位17年,換50個首輔,首輔是百官之首、萬人之上,每個首輔都有自己的風格和政治主張,崇禎的做法說明其不會識人用人。
  3. 崇禎消除魏忠賢勢力後,其急迫、猜忌、不敢擔當的性格又發現無人可信,又重新啟用太監勢力,重用高起潛等監軍太監,這些監軍太監造成袁崇煥被殺、盧象升戰死、孫傳庭下獄。
  4. 崇禎與文官集團不是君臣一心,而是長期處於對立。“聯非亡國之君,眾臣皆亡國之臣“,這句話就是崇禎與百官對立的心態描寫。崇禎重用楊嗣昌,是因為其能對抗、打擊百官。楊嗣昌只對崇禎一人出力,因私費公,與高起潛合謀逼死盧象升,將孫傳庭下獄。


電影《大明劫》孫傳庭劇照。

後人一直稱讚崇禎,其勤政節儉、不屈服異族。而與崇禎最相似的是趙構,兩個皇帝都是受命危難之時,同樣面對女真崛起,而崇禎的優勢比趙構大,至少國家還未殘破。但趙構振興經濟,不干預戰事(僅通過書信與前線將領溝通),面對金人強大軍力,選擇有限度議和,後人對趙構詬病,但趙構開創南宋百多年曆史,崇禎卻國破身亡。

孫傳庭出獄時,正值楊嗣昌戰死,李自成第二次包圍河南重鎮開封,崇禎已無人可用,只好啟用入獄三年的孫傳庭,令其率軍救援開封,不料李自成打敗三邊總督汪喬年,汪喬年被俘身亡,崇禎下詔孫傳庭繼任三邊總督,赴陝西上任。上任即受命解開封之圍,並接密詔要孫傳庭設計殺賀人龍。崇禎13年楊嗣昌圍張獻忠時,賀人龍從開縣噪歸陝西,結果張獻忠從容進入四川。在項城戰役和襄城戰役時,賀人龍兩次率軍逃跑,致使兩位督師兵敗被殺。賀人龍與李自成、張獻忠皆為陝西米脂人,崇禎懷疑其通敵,故欲除之。五月初一,孫傳庭在西安召集各軍召開軍事會議,會上突然抓捕賀人龍,宣佈密詔將其處死,命副總兵高傑接任。


楊嗣昌畫像。

5月李自成第3次包圍開封,崇禎下詔孫傳庭領秦軍出戰,孫上書:兵新募,不堪用。崇禎不理會只是不斷催促,孫傳庭只得領軍出關,時逢大雨滂沱下了數十日,黃河水暴漲,李自成見攻不下開封,在馬家口撅開黃河,水淹開封,隨後領軍南進,孫傳庭逐南下追趕,直驅南陽。李自成與羅汝才合兵西進,與孫傳庭交戰,在郟縣打敗孫傳庭。孫傳庭兵敗後率殘部退至鞏縣,再退回陝西,決心死守潼關,以遏北京上游要地。制定了:不宜速戰、開墾屯田、修繕兵器、儲存糧食的策略。為對付李自成強大的騎兵,增加明軍的進攻和防護能力,特製了三萬輛裝載火炮的火車,火車行進時可以阻擋騎兵的突擊,駐守時可結成環形陣地。

崇禎16年5月,崇禎下詔任命孫傳庭為兵部尚書,加督河南、四川、湖廣、貴州、江南、江北七省軍務,並令其出師潼關。 此時李自成已佔領河南,殲滅數支明軍,兵強馬壯。孫傳庭知道出關凶多吉少,頓足說: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度對獄吏乎!表達了寧願戰死沙場的決心。八月十日,孫傳庭率大軍出師潼關,在汝州、靈寶、唐縣、郟縣連敗李自成,然在襄城遭受慘敗,他率敗軍逃回潼關,農民軍繳獲孫傳庭帥旗,士氣大振,乘勝攻入潼關,孫傳庭與監軍副使喬遷高策馬高呼,戰死軍中。



崇禎帝吊死煤山,太監王承恩相伴。

到崇禎16年,崇禎能幹的文臣武將已經死的差不多了,孫承宗、盧象升、楊嗣昌、滿桂、曹文詔戰死,袁崇煥被凌遲,洪承疇降敵,吳三桂守山海關不能動,左良玉擁兵自重。孫傳庭是崇禎唯一可以倚重的重臣,能力超群、足智多謀並且衷心不二,這樣的國家柱石,崇禎缺視為草芥,不給糧餉、不給修整時間。李自成出商洛山,其軍隊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以前是流民組成的農民軍,拖家帶口,遇到明軍精銳一觸即潰,在商洛山已經經過整頓和訓練,加上大量官軍投降,軍隊戰鬥力已經能與明軍主力抗衡。而孫傳庭據守的潼關是李自成的剋星,自古中國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秦軍自關中而出,首當其衝就是河南。自古關中與河南(中原)交鋒,均是關中得勝。如秦滅六國、漢劉邦擊項羽。只要孫傳庭守住潼關,李自成主力就無法南下襄陽或北上北京,否則將被截斷退路、端掉河南老巢。假以時日,孫傳庭恢復元氣,訓練出2、30萬秦軍並非難事,彼時鹿死誰手,也未可知。

孫傳庭死後,陝西迅速被李自成佔領。李自成破城後,孫傳庭一家八口僅餘一八歲幼兒被人收養,其餘皆自殺。可悲的是,由於沒有找到孫傳庭屍體,猜忌的崇禎懷疑其投降李自成或詐死潛逃,一直未加封追諡,對其家人也未加恩。孫傳庭之死,並非死於李自成,而是死於崇禎的催命符,在孫傳庭沒有糧餉,空有總督、兵部尚書頭銜,想盡辦法自建新軍,在極度缺少兵員及訓練、糧草、武器的情況下,崇禎不停地逼迫孫傳庭出關,崇禎16年的最後一戰,正值瘟疫流行,孫傳庭軍病死者眾多,崇禎執意嚴令出兵潼關與李自成決戰,一個昏庸的君主如此“勤政”,焉有不敗之理!孫傳庭死後,李自成大軍再無阻擋,一路從陝西攻入山西,直逼北京城,崇禎抱著幾千萬白花花的銀子,繼續著不割地、不求和、不遷都的愚念,在煤山上吊自殺,終於斷送了大明三百年江山。只留下史書淡淡的一句:傳庭死,則明亡矣。


菸酒閣大學士


所謂“傳庭死,則明亡矣”,指的就是晚明戰將孫傳庭的悲情痛惜。甚至,在充滿各種爭議的《明史》裡,對於孫傳庭的這句評價,卻堪稱其中最沒有爭議,且最為閃光的一句定評!


因為,就是在這個內憂外患到崩盤的明末崇禎年間,如果說還有誰,能夠挽救崇禎皇帝悲慼戚上吊的命運,甚至挽救大明王朝大廈將傾的結局,這個人毫無疑問,正是孫傳庭。

作為一位在萬曆年間,就以二十六歲的好年華科場登第的山西鐵漢,在崇禎年間之前,孫傳庭一直知名的,正是他剛正的氣節。他可以在滿朝諂媚魏忠賢的年月裡,冷傲的辭官回鄉。只此一條,就足以羞殺多少明末“清流”。而在崇禎年間烈火燎原的危局裡,本可以像其他人一樣躲貓貓的孫傳庭,卻又主動挺身而出,自告奮勇擔任陝西巡撫,一腳踩進民亂最暴烈的陝西去。

如果說,這幾件事,讓明朝當時的人們,看到了一個氣節高貴且慷慨擔當的硬漢孫傳庭,那麼倘若覆盤明朝的滅亡,這事更當得一聲嘆息:這是一位看清了明末癥結的,堪稱智者的孫傳庭。

明末的死局在什麼地方?後世的“事後諸葛”們,經常吵的厲害。孫傳庭卻在陝西巡撫任上,三句話就說得透徹。第一句話就直戳明朝“剿賊”的大毛病:“今海內之膏脂已竭澤欲盡,雖欲照部議徵餉,未必如數也。且兵合於何日,餉足於何期?”崇禎皇帝自以為精妙的“四正六隅十面網”戰略,還有楊嗣昌那宏大的“添兵加餉”計劃,在孫傳庭看來,除了竭澤而漁,就是瞎耽誤功夫。果然,不幸言中。

而他的第二句話,卻把明朝“剿賊”戰略的毛病,說得更加犀利:“如不握定要領,早從大頭略處下手,而泛泛從事,賊必不可滅矣。”一句“泛泛從事”,恰是明朝圍剿農民軍時的活生生寫照:各地的所謂官軍官員們,基本都是看熱鬧,假模三刀的剿一下,只求流賊別在自己境內鬧。攆跑了一股農民軍,立刻就上奏摺吹牛,甚至坑騙朝廷糧草。李自成們那屢試不爽的“流動作戰”套路,就是這麼給放縱出來的。

如果說上面兩句話,點出的只是方略毛病,那麼孫傳庭接下來這句話,更是得罪一大片:“庸碌者多矣”。民亂囂張的溫床,正是大明王朝已經爛透的官場,各路尸位素餐的官員們,只求糊弄一時,放任農民軍做大。可憐朝廷調兵加餉,折騰的兵疲民窮,卻只是餵飽了這群庸官,反而叫農民軍看了笑話。

在崇禎皇帝在位的十七年裡,他任用過無數“能臣”“幹臣”,但沒有一位官員,能夠如孫傳庭一樣,將晚明流寇大起的“人禍”,看到這般透徹。更加重要的是,孫傳庭不但看得透徹,更找到了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向利益集團開刀!

也許孫傳庭,並不是第一個想到這個辦法的,但任何一個想到這個辦法的人,在當時也未必有勇氣這麼做,包括一輩子都以殺伐果決示人的崇禎皇帝。但孫傳庭,從自告奮勇擔任陝西巡撫起,他就索性勇敢到底:帶著微薄的經費來到陝西,立刻向當地的土豪們亮劍,幾乎是極短的時間,就以近乎血腥的強硬政策,把被被當地土豪大戶侵佔的屯田盡數追回。不到三年的時間裡,他就清理出四十五萬兩白銀的軍費,衰敗已久的陝西邊軍就此大補血,成了李自成們一度最為恐懼的部隊。

拋開他強大的練兵能力,卓越的指揮水準,以及他手把手打造的,那支兇悍程度足以硬槓遼東八旗的秦兵。他的強力亮劍,卻恰恰給焦頭爛額的崇禎皇帝,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最好模式:大明王朝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如果再不能施展霹靂手段,那麼山河變色的命運,將再也無法挽救。

可嘆的是,在明明知道孫傳庭觸動利益集團的情況下,崇禎皇帝卻依然因為朝中大臣對孫傳庭的構陷,在李自成被孫傳庭揍進商洛山後翻了臉,將孫傳庭一度投入牢獄中。直到李自成再度出山,大明局面無法扭轉時,才再次想起了這位鐵腕強人。然而,當死守潼關的孫傳庭好不容易穩住局面後,看不清楚大局的崇禎帝,卻死催孫傳庭在時機不成熟的局面下決戰李自成,終害得孫傳庭兵敗身死。他的死,意味著一位本可力挽狂瀾的強人,被崇禎親手摧毀。

以這個意義說,崇禎最後上吊的結局,真心不冤枉。擁有孫傳庭這樣的幹才,卻落得這樣的結局。與其說“傳庭死,則明亡矣。”不如說明朝悲劇的最大責任人,正是這悲慼戚上吊的崇禎帝。


我們愛歷史




清人寫《明史》時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很有意思。

在寫明神宗朱翊鈞的時候說:“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在寫袁崇煥的時候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

在寫孫傳庭的時候則說:“傳庭死,而明亡矣。”

在寫朱由檢的時候,則不談他對於明朝亡國的影響,只說兩字:“明亡。”

明朝亡國究竟是亡於朱翊鈞還是亡於朱由檢?或者說明朝亡國的主要責任人究竟是朱翊鈞還是朱由檢,或者朱由校?這點我在這便不作探究了,以後有機會再作細說。《明史》對於孫傳庭的評價,幾乎與對袁崇煥的評價相同,孫傳庭又為何能得清人如此評價呢?



首先看看孫傳庭的死:

袁崇煥是因為曾經在沒有經過朱由檢同意的情況下派人與後金議和,遭到朱由檢的猜疑,然後又有後金的故意離間,讓朱由檢徹底失去對袁崇煥的信任,最終落得個被凌遲的命運。當時的袁崇煥在遼東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袁崇煥死後導致遼東防線基本崩潰,同時因為清朝需要標榜自己得國最正以及正統地位,因此袁崇煥得了很高的評價。袁崇煥沒有死於沙場,而是被自己人陷害,這點被清朝利用並製造社會輿論以炮轟明朝君臣。

那麼孫傳芳呢?他是怎麼死的呢?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兵圍開封城,朱由檢不停催促孫傳庭領著那幫新兵蛋子出師解圍,在開始的時候,孫傳庭確實因為高明的戰略戰策取得首勝,李自成部丟盔棄甲潰敗而逃,然後孫傳庭部則是忙著撿戰利品。然後李自成以此為機領著兵反攻過來,結果將正忙著低頭彎腰撿東西的孫傳庭部打得找不著北了,孫傳庭敗退陝西並打算據守潼關,以拱衛京師。孫傳庭在陝西招兵買馬徵糧,並因此損害了當地的既得利益集團,從而遭到誣陷:孫傳庭不想平定叛亂了。

崇禎十六年,我們可以稱呼孫傳庭為孫督師了。皇帝朱由檢仍然不停地催促孫督師出兵,對於這次出兵的結果,孫傳庭已有預料:回不來了。孫督師雖說是倉促出兵,可是仍然打得李自成倉皇而逃。然而,在李自成將敗的時候,一場將會連續下七天的雨卻救了他。更糟糕的是,孫傳庭部斷糧了!此時的李自成部則成了哀兵,語云哀兵必勝,果不其然,李自成反敗為勝,孫督師轟轟烈烈地戰死!不過,朱由檢當時懷疑孫傳庭並沒有戰死,可能是逃跑了,因此連諡號都沒給孫傳庭。

袁崇煥是遭到猜疑而被朱由檢處死,孫傳庭則是為國戰死卻遭到朱由檢的質疑,因此清人便說了,你們看看,你們看看,朱由檢是不是應該接受批評教育,袁崇煥和孫傳庭是不是應該得到讚美和表揚?



清人評曰:孫傳庭死,則明朝亡矣。

朱由檢否定的,乾隆要肯定,比如袁崇煥和孫傳庭,朱由檢不是不相信孫傳庭是戰死的嗎?乾隆偏偏給孫傳庭追諡:忠靖。當然,我認為孫督師肯定當得起這個諡號,只是這個諡號不是朱由檢給的,而是乾隆給的,那便有點諷刺了。

那麼清朝為什麼會說,孫傳庭死了,明朝也就亡國了呢?在說這句話前,他們還說了句:“傳庭死,關以內無堅城矣。”這句話看似是在說孫傳庭死後,潼關失守,明軍從此沒有堅城可守了。實際上則是在說,孫傳庭死後,明朝政府便再沒有可用的將領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崇禎十二年,洪承疇降清;崇禎十四年,祖大壽降清。這時候的明朝確實也沒有可以撐得起場面的將領了,可是岌岌可危的明朝想要繼續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卻必須依靠武將,而不是經常耍嘴皮的文官。

孫傳庭可以說是最後支撐著明朝繼續運轉的一位大將了,因此在孫傳庭死後,沒有了可用的將領的明朝既擋不住李自成,更擋不住越來越強勢的清朝,所以明朝必將亡國。


吾與吾國


傳庭死,則明亡矣,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孫傳庭能拯救大明,而是當時明朝可用之人就孫傳庭一人了。

可悲的大明,當時的唯一能給大明做人工呼吸的人,被崇禎逼死在農民軍的手裡。再勇猛的將領也敵不過一個無能的領導。

孫傳庭你並不孤單,袁崇煥,滿桂,盧象升已在你前面等你了。更可悲的是你的一世英名還需要你的敵人幫你正名。

恨只恨你生在這樣混亂的世界,跟了一刻薄冷血,還自以為是的崇禎。別急,崇禎很快就會跟你們見面了,不知他再見到你們,會不會給你們道個歉。



白耀亮


孫傳庭是明末崇禎年間可謂是最後可以力挽狂瀾之人,其人一表人才,多有謀略,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初授永城知縣。天啟初年進入北京任職,為吏部驗封主事,再升至稽勳郎中,兩年後由於不滿魏忠賢專政,棄官回鄉。

崇禎九年,出任陝西巡撫,負責剿滅農民軍。孫傳庭在榆林建軍,號為秦軍。此時洪承疇正與李自成戰於陝北,盧象升調任宣大總督後,民軍首領闖王高迎祥自湖廣復出,來到陝西,欲自漢中進攻西安。孫傳庭領秦軍鎮守,高迎祥無法攻克,遂意圖自子午谷入,直逼西安。孫傳庭看出了農民軍的企圖,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激戰四天後,高迎祥農民軍潰敗,後被俘虜,送往北京處死,此戰使得農民軍勢力大挫。但是明末可以說禍不單行,崇禎帝生性多疑,而且在朝廷內部,東林黨勢力再次抬頭,本來就是內憂外患加天災,明朝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了。好不容易對內鎮壓農民起義形勢好轉。

此時清軍又大舉入侵,其實按照當時兵力對比,明軍各部以城牆防守,足以保衛京師的安全,孫傳庭主張自己率領的陝西軍繼續對李自成農民軍進行清除圍剿,崇禎不聽,使得官軍失去了最好戰機,三年後河南大災,李自成進入河南,如烈火燎原。孫傳庭在這個節骨眼上既然被崇禎下獄。。。。

等到孫復出時,農民軍已經像病毒傳播一樣,擁有了十萬大軍。

孫傳庭懷著對大明帝國的忠誠,繼續用一己之力支撐風雨飄搖大明江山,可是在後續的圍剿過程中,明軍各部各佔山頭誰也不服誰,都是單打獨鬥,戰役異常艱苦。此時官軍手中有三張王牌:一是陝西兵;二是湖廣兵;三是保定兵。崇禎帝力求三股勢力聯合圍剿民軍,但是在民軍的巨大壓力下,三軍主將尾大不掉,三軍不能協調配合,導致戰事慘敗。孫傳庭意識到如果明軍再不修整生息。將沒有力量撲滅農民起義。主張暫時放棄一些沒有戰略價值的地區,抓緊時間練兵和防守。結果我們的崇禎帝再次為農民軍神助攻再次將孫傳庭投入監獄。。。。

農民軍這個時候聲威壯大,開始向帝國中心進軍,崇禎沒有辦法又讓孫傳庭出關剿滅農民軍。

孫傳庭於十月份帶著新募的士兵出征。官軍一路上偃旗息鼓,潛行於山中,偷偷接近民軍,打算來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在河南郟縣,官軍潛至民軍附近,孫傳庭令部將左勷率左軍,鄭嘉棟率右軍,高傑率中軍設下埋伏,牛成虎率前軍挑戰民軍,誘敵深入。雙方接戰不久,牛成虎佯裝失敗,將民軍引入包圍圈,四面伏兵突起,民軍卒不及防,向東逃竄,官軍追殺三十里。孫傳庭在力不如人的時候,以智取勝,官軍取得了久違有勝利,然而由於此時天降大雨,官軍又餓又冷,沒能繼續擴大戰果。

農民軍雖初戰失利,但畢竟人多勢眾,在官軍打掃戰利品之際,民軍主力殺了個回馬槍,官軍抵擋不住,兵敗如山倒,孫傳庭率殘兵敗將狂奔回陝西。官軍此戰原為長途奔襲,試圖以戰養戰,糧草供應不上,士兵們不得不採集沒有成熟的青柿充飢,由此可見,官軍的後勤補給已經出現重大問題。在後來因為這個問題成了孫傳庭的催命符。

這次戰役以後孫傳庭返回河南,用半年的時間到處招兵買馬、發展生產、置辦武器,陝西官軍實力有顯著增長,在崇禎的一再催促下,孫傳庭在西安關帝廟誓師,統率總兵白廣恩、高傑、牛成虎等部十萬眾東出潼關,同時檄調各路人馬夾攻李自成。李自成得知陝西官軍出關的消息,親統大軍北上河南迎敵。由於河南境內赤地千里,缺少糧草,李自成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把主力部隊部署在郟縣以南的地區,把後勤問題留給長途跋涉的官軍。結果還是因為後勤問題,軍中缺糧,導致官軍潰退。農民軍趁勢掩殺。

戰場形勢瞬間發生鉅變,由雙方互相廝殺變為一方追殺另一方。民軍傾巢而出,窮追不捨,官軍死亡四萬餘人,損失兵器輜重數十萬。此役,大明僅有的"一副家當"損失殆盡,成了待宰的羔羊,民軍的戰略問題也迎刃而解,擴大戰果,乘勢奪取關中。

可以說孫傳庭是明末能夠準確的看到軍事問題所在的人,如果能按照他的設想,當時在農民軍失利時,集中優勢兵力剿滅。可惜崇禎帝和朝廷內部沒有按照孫的設想去執行,始終是既要用你鎮壓農民軍,又要防止你擁兵自重。等於被捆住了手腳。還被幾次下獄。到後來軍隊準備不充分和後勤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崇禎拼命催促孫部進攻以逸待勞的農民軍,結構可想而知,哎真是此殆有天焉,非其才之不任也。傳庭敗死,賊遂入關,勢以愈熾。存亡之際,所繫豈不重哉!


獨霸藍星的兔子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單獨評價孫傳庭的話絕對是個人才,但是作用沒大到那種程度,這也不是清朝統治者給孫傳庭的評價,雖然這句話裡有他的名字。首先孫傳庭是臨危受命,無人可用的時候才把他從大牢裡面放出來,可見朝廷人才凋零,而孫承宗這個武勳系統的中流砥柱級別的人物也早就被氣的回家養老了,後與全家死於保衛戰。其次孫傳庭出獄後接手的士卒不堪其用,連崇禎都知道這些生兵蛋子沒受過什麼訓練,現在再訓練也太晚了些,比鄉間耕作之人也好不了多少,這兩點就綜合起來就是說:堪用之將只剩一個、堪用之兵只有一支,他們被消滅的話,明朝也就不復存在了。


下圖為孫傳庭(孫傳庭,字伯雅,又字白谷)

首先說一下清廷為何在《明史》中落下如此一筆,這也是史不可盡信的原因,這是清廷在粉飾自己的侵略,他們要在潛移默化之間將侵略改寫為類似於“平順”“為崇禎報仇”等等,這樣一來便於統治,畢竟天天的琢磨清廷,他自己也好受不了。

至於最後的敗亡,冥冥中自有天意,非人力所能挽回,孫傳庭的戰績可圈可點一直都還不錯,可惜在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被崇禎逼著上了戰場,這為時機不成熟,還有就是當時時疫流行,流行速度和減員速度並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外加崇禎這個催命鬼,匆匆上了戰場,最後一代名將隕滅戰場。


其實有多少個孫傳庭在當時那種時代背景下都沒有什麼作用,想靠一己之力、一戰之功想扳回明朝的頹勢,無異痴人說夢,孫傳庭臨危受命打出了勇氣,打出了尊嚴,雖然被朝廷迫害,但出獄後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以國事為重,死前為明朝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古今通史


“傳庭死,則明亡矣”是清朝修史時對孫傳庭的評價。這個評價可謂是恰到好處,大體上概括了明朝末年的天下大勢。明朝末期,中國戰亂四起,起義軍和努爾哈赤把大明王朝搞得昏頭轉向。雖然明末戰亂頻繁,但是崇禎皇帝手中的王牌將軍一個賽一個能征善戰,可謂是牛人輩出。例如孫承宗、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楊嗣昌和洪承疇,這些大咖無論是誰都對崇禎皇帝,大明王朝忠心耿耿。

崇禎作為一個國家的首腦,上位以來面對帝國一地爛攤子,想重整山河的想法是好的,無奈性格決定行為,太操之過急!他的用人三字經是催,催,催!催死了洪承疇,玩光了關外最後一支主力;催死了盧象升,白送了一員帥才。

李自成自從逃到了河南,遍地的災民的立刻把李自成組裝成了50萬大軍。在貌似龐然大物的起義軍面前,所有的明朝軍閥失去了與之一戰的勇氣。其中,兵力最強的左良玉在擊敗了張獻忠後坐觀李自成一步步壯大發展。崇禎帝眼看局勢糜爛,監獄裡放出了明朝悍將孫傳庭。

此時的明朝可謂是“三無帝國”,無錢,無糧,無兵!孫傳庭受命後不挑不撿,沒錢?我自己籌;沒糧?我自己搞;沒兵?我自己招!硬生生的在西安拉起了一支人數可觀的主力部隊。這時,崇禎三字經又來了,一催傳庭出潼關,二催傳庭快馬加鞭,三催傳庭決戰。

崇禎十六年,明軍十萬大軍兵敗郟縣,孫傳庭戰死,明朝同時也失去了最後一支聽話、戰鬥力強悍、忠於皇帝的剿寇軍隊!遂即,李自成進入了潼關,攻破了西安。西安城一破,天下大勢瞬間倒向了闖王!自古許多王朝就是攻佔了西安依仗關中地區山河四塞的優勢攻略四處,平定了天下。西安陷落,這就意味著,李自成有了和明朝分庭抗禮的資本;還意味著,皇帝從此對天下失去了掌控!孫傳庭作為明朝最後一個會打仗的優秀武將,他死了,明朝再也沒有人能挽回局面了!


大福讀史


呵呵,不要這麼天真!我查閱清朝編撰的明史人物傳記時,發現有一個特點:即跟八旗發家史、金史作過對的大多帶有貶低(如李成梁);對於腐儒則會抬高、同情(如史可法);對於參與過鎮壓、抵抗八旗的而又死於內部傾軋的,則突出明朝內部政治的混亂,英雄枉死(如盧象升);對於能力突出、抵抗八旗屢立戰功而又決不投降的高級將領,則寫小材料,挖黑歷史,讓後人真假莫辯(如毛文龍)

回到問題,孫傳庭是在鎮壓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犧牲的,他的犧牲符合滿清入關時的藉口(借兵平內亂),符合主流士大夫對農民起義軍的價值認同,再加上孫傳庭沒有參加過對滿清的鎮壓,清人將他誇大也可降低崇禎皇帝的形象和明庭的無能,何樂而不為。

要說明史上參加對滿清的鎮壓,又是名臣名將,史書上又得到了較公正的評價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孫承宗。《明史》評價原文:“

夫攻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