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梨|那个四岁让梨的孔融后来的人生是怎样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在教科书里应该都学过的,历史故事出自《后汉书·孔融传》。‘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让梨|那个四岁让梨的孔融后来的人生是怎样的?

用白话说就是,在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此可以看出孔融是个非常聪慧的小朋友,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因而宗族亲戚们就都认为他是个奇才。

我们一般都会认为,像这样小小年龄能有如此的表现,这小孔融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啦,可是人生就是这样的不恒常,谁知下一个路口会发生什么。

就来聊一聊这个四岁让梨的孔融,公元153年孔融出生于今山东曲阜,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被曹丕誉为“建安七子”之一。

家学渊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孔子的二十世孙,父亲孔宙,官至太山都尉,还有个哥哥孔褒,说来孔融也是个官二代啦。

相传在这个小孔融十岁那年,有一次他老爸要到洛阳去办事,可能老爸是要提早历练一下或者想得到更多点赞的这个自小就人人夸誉的天才儿子吧。

于是这次洛阳之行,就带上了小孔融。此次的洛阳之行中的一项就是拜访当时,在洛阳任职的名士李

在到达李膺的府邸门口时,看门的保安花名册上一查,既不是名士也不是什么亲戚,于是就没有去通报。

让梨|那个四岁让梨的孔融后来的人生是怎样的?

小孔融倒是好奇起来了,心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排场如此之大,于是没等老爸沟通好就插嘴对保安道:“我是你们家大人的老亲戚,所以花名册上查不到,快去通报你家大人来迎接”。

这下搞得这个看门的保安有些懵了,于是进门通报实情,李膺在听到保安的回报后也来了兴趣,要一见解惑。

进府相见后,这位李膺大人迫不及待的就开问了。这个请问你们和我是什么老亲戚呀?还没等孔老爸做出解释,小孔融就立马回答说:

“你好,李老师,我姓孔,从前我的老祖宗孔子和你们家的老祖宗老子可是有师生之宜的呀(关于孔子和老子的师生之宜请参看本人的文章

《孔子“问道”于老子,当年他们谈了什么?》)李老师你说说看,我们是不是属于世交呀!”

这样一来,搞得这位李老师和在场的所有宾客都对这个小孔刮目相看,接下来在李家的待遇那就可想而知啦。

不一会,有个叫陈韪的大V也来到了李老师的府邸,于是就有人把这个小孔融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讲给了这个陈大V听。

嘿呦,看来这个小孔融将会是一个新网红了,于是酸性上来了。当着小孔融的面就评价道,我的看法是:如果这个人小时候看上去很聪明长大后一般就不一定会聪明啦。”

让梨|那个四岁让梨的孔融后来的人生是怎样的?

分析起来这话本也没错,但就当时的境况,其用意人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啦。于是伶牙俐齿的小孔融听到后便立即反驳了这位陈公知,“从你刚才的言词判断,陈老师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啦。”

这就尴尬了,小孔融这话的意思很明白啦,就是你陈公知因为小时候聪明所以长大后就变成这样说话不着边的笨蛋啦。

你说,小孔融这话一出口,这位陈公知还能说什么。作为主人的李老师解围道,“孔融小朋友,你小小年纪就如此的聪明将来肯定是成大器干大事的人啦。(高明必为伟器)”

经此事后,小孔融的名气大增,所谓涨粉不少呀。三年后,在孔融十三岁时,他的老爸孔宙去世了,这个聪明的孔融悲伤非常呀,

可能是因过渡悲伤的原因吧,身体倍棒的少年孔融站立都成了问题,最后要需人搀扶才能站起来。这么一来整个州里都称赞他的孝行了,这就又涨粉啦,离公知又近了一步。

后来又有一件事情最终助推了孔融登上名士和公知的榜单。在孔融十六岁那年,当时有个名士张俭在官场中因为和一个叫侯览的中常侍不和,因而时常发生口角进而发展到要置对方于死地的程度。

因为当时的中常侍是手握大权的,所以这个侯览就利用手中的权利密令张俭所在的州郡官员捉拿他。

巧的是这个张俭素来与孔融的大哥孔褒是两位好基友,这张俭第一个想到所躲藏的对像就是孔褒家。

待逃到孔褒家时,刚巧孔褒不在家。又看看时年十六岁的孔融,还是个小年轻,正所谓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因此也就没和这个小年轻孔融说道此事。

让梨|那个四岁让梨的孔融后来的人生是怎样的?

要说聪明人就是不一样的呢,青年孔融稍一观察,发现不对劲。一般人如果心里有事大多在脸上是藏不住的,一看这张俭是一脸的窘相。

于是就很老道的对张俭说道:“你好,张大哥,我哥哥虽然不在家,有什么事我还是可以做主的,我以往的那些事情你应该是知道的吧。“

这句话的分量可不小呀,是呀,眼前这个小青年可不能小觑啦。于是就把前因后果和孔融道了个遍,最终这个张俭躲在了孔融的家里,后成功逃脱了。

常言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个大活人,时间长了,事情总会有泄漏的时候。最后,州官判孔褒、孔融藏匿要犯,一同获罪,逮捕入狱。

后来在审判时上演了二人揽罪的兄弟情,先是孔融说罪在他,后老哥孔褒争辩说,张俭原本就是来找他的,不管孔融的事。

最终搞得法官也没能判决,最后只能求助二人的老妈。他们老妈更厉害,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我是这个家中最年长的,家中的事情是由家长承担的,处死我好了。”

结果是州郡的法官无法断案了,最后把案件交给了当时的最高法院,皇帝来裁决了。最后的结果就是,诏书下发,孔褒服罪,因此事,孔融成为了名满天下的超级大V,有了进入官场的足够资本。

成年后孔融马上就被征召进公务员系统,授予司徒掾属之职。后因为官清廉敢于直谏,多有擢升。

让梨|那个四岁让梨的孔融后来的人生是怎样的?

但他的文人秉性在官场中是有危险性的,一次有着皇亲国戚关系的何进升任了大将军,孔融的上司派他去祝贺,结果是因大将军府的保安没有及时通报。这个孔融就立马拉下脸来走人了,这可得罪了这位大将军啦。

这还了得,你孔融是什么东西,敢来我大将军府门撒野,于是就准备要派刑警追杀。幸亏当时有个幕僚给何进进言说,这个孔融呀,当今是个大V了,粉丝量惊人。

大将军你如果和他为敌,对大将军你不利呀,不如我们如此这般,把他拉到我们的阵营,以礼相待他,这样可是名利双收呀,你大将军的胸怀这天下人可就都知道啦。

后来的历史背景就是,宦官和十常侍作乱,最后引进董卓独揽朝政,把个皇城搞的是乌七八糟,最终把皇帝和众官员一股脑儿迁到了长安。

在董卓要废掉少帝刘辩时,孔融与董卓殊死争辩,搞得董卓下不了台面,于是便怀恨在心,考虑到当时孔融的影响力,又不好直接结果了他。

便想出了借刀杀人的法子,给他改任官职,并示意三府推举孔融到当时最乱,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做国相。表面上看是升官了,实则是把他推到火上烤。

最终孔融也没有把黄巾军剿灭,还差一点把小命给丢了,后来因为刘备的救援才死里逃生,然而经过此事的孔融从他后来人生的走向来看似乎并没有悟到什么。

公元196年,袁绍的儿子袁谭攻打孔融的地盘,这场战争打得可谓是持久战,足足打了有三个多月,从开春一直战到盛夏。

让梨|那个四岁让梨的孔融后来的人生是怎样的?

然而,长期的攻城,战士的减员,最终城还是破了,你道城破事这位孔融孔大人在干啥,和守城士兵在浴血奋战?在指挥战斗?NO NO NO。

城门被攻破后,城内已经短兵相接了。这位孔融大人竟然还在凭几读书,谈笑自若。待到晚间城池完全陷落后,他才独自落荒而逃,以至于妻儿全被俘虏。假如这次战争是孔融胜利,那么它将会是一个神话,如今看来只能是一个笑话了。

在曹操和袁绍争夺北方的霸主地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初期,孔融并没有和曹操结怨,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他还是很希望曹操能平定天下况复汉室的。

六言诗

郭李分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

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

六言诗

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

减去厨膳甘肥,羣僚率从祁祁

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

但是孔融是个一心想干大事的人,更想况复汉室,由此必然和曹操终究会分道扬镳的,有其诗为证:

杂诗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让梨|那个四岁让梨的孔融后来的人生是怎样的?

从诗中可以看出孔大人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你姜太公不过一介平民,只是因为时世的机缘巧合才大有作为。

你管仲原本就是一囚徒,却能帮助齐桓公建立伟大的覇业。难道我就不能吗?遗憾的是,人却不能够常存于世。

遂而感叹人生之无常,只恐因年岁迟暮而梦想落空。我应在这有生之年像猛虎一样奋勇前驱。

我不能困苦终生就这样碌碌无为呀,不能与这世俗同流合污呀!任他世人说我不拘小节,庸夫讥笑我的器度胸襟。那吕望我尚且无需敬慕,何况伯夷与叔齐呢?

当然这是一首以景托怀言志之作啦。那么孔大人写作这首时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了,孔融是忠于汉室的,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显示独霸朝政的时候就已经政见不合了。

再加上曹操的出身,和他孔融比那是没有可比性的呀,曹操的老爸是太监的养子,你说这怎么和祖上是孔圣人的他比。

所以就经常和曹操唱反调,曹操也只有憋气窝火的份,为了笼络人,只能隐忍。但有些事情总是要有个度和底线的,枪口难免那一天会碰上。

让梨|那个四岁让梨的孔融后来的人生是怎样的?

在曹操的儿子曹丕纳了袁熙的老婆时,孔融就又开始喷曹操了,话中带刺的说道“当年武王讨伐纣王成功后,便把原纣王宠爱的苏妲己赏赐给了他的弟弟周公旦。”

待此话传至曹操的耳朵边以后,曹操也是熟读诗书的人,却一时也没有搞明白这是出自何处。

于是就派人把孔融请来询问,我们这位孔大人的回答是:按照现在所发生的事情,衡量一下就知道了”。这下曹操彻底明白了,好你个孔呆子,你是变着法子来和我作对呀。

如此这般,现在我杀不了你,那就找个理由让你回家呆着好好反省吧。这个孔大人倒好,在家也是没闲着,还经常是家中高朋满座,大谈曹操等人的不是,酒是少不了要狂饮的啦。

原本连年的战争,粮食就已经很紧张了,酿酒那是要消耗大量粮食的,军粮都成了问题,因此曹操颁布了禁酒令。

《后汉书.孔融传》记载:“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让梨|那个四岁让梨的孔融后来的人生是怎样的?

可见,当时是饥年,却不得不用兵,而兵以什么为主?粮食!曹操出于对军国大计的考虑,以为应禁酒,使粮食用来补充兵用。这个孔融却多次阻挠曹操政令的实施,一次次触碰曹操的底线。

接下来的这件事最终要了他的命,就是和当时的第一狂生祢衡(曾言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的论调相和,他的言论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这就惹得要掉粉了。

于是曹操利用了这次言论的负面影响,暗中指使罗织了孔融“不忠不孝”、“谤讪朝廷”等罪名。

公元208年,时年五十六岁的孔融被处死,并株连全家。

一个人可以清高,但别轻狂,聪明和智慧是有距离的。自小长时期获得的夸耀对一个未成年人来说很可能就是捧杀啦,成人后会在行事中要处处展现他的与众不同,展现他超于同人的聪明才智。

让梨|那个四岁让梨的孔融后来的人生是怎样的?

孔融

轩辕

议政刚直大丈夫,

几前谈笑付诗书。

才疏意广心忠汉,

樽满言狂客侮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