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生態環境改善 飛鳥「指數」走高

近年來,隨著溼地、林地面積擴大,廣大群眾愛鳥護鳥意識不斷提高,青海省野生鳥類種類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據統計,目前在青海長年或季節性生活的鳥類有近300種,佔我國1445種鳥類的1/5,鳥類已成為青海省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鳥類依賴森林、沼澤地和開闊地生存,它們的棲息地不僅要有充足的食物,築巢環境也要安靜、安全、隱蔽。青海省鳥類專家表示,喜鵲、野雞等常見鳥類以及黑頸鶴、斑頭雁等珍貴鳥類選擇在青海省安家,說明青海省生態環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為帶動飛鳥“指數”走高夯實了基礎。

喜鵲在市區扎堆安家

最近,家住西寧市八一路的喬先生遇到了幸福的“煩惱”:天還未亮,喜歡賴床的他就被一陣陣喜鵲的叫聲吵醒了。原來,在喬先生住處不遠的一棵榆樹上,喜鵲媽媽正教它的寶寶們學習飛行。到了週末,喬先生沿著八一路走了幾百米後發現,高大的榆樹上有10多個鳥窩,有一棵榆樹上竟然有好幾個鳥窩。“平時也沒怎麼注意,但經過仔細觀察後發現,我家附近的榆樹上竟有這麼多喜鵲築巢安家。這些喜鵲窩中,除了年久的老巢,還有新窩。”喬先生說。

喜鵲對環境和生態十分敏感,無論從生物學還是環境學的角度看,其都是出色的生態指示性物種。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除了八一路,在西寧市濱河路、長江路的行道樹還有不少的喜鵲窩。

青海省林業廳有關專業人員介紹:“喜鵲喜歡棲息在闊葉林。如今,西寧市區有樹的地方多了,喜鵲自然也就多了。喜鵲和樹木是一種伴生關係,樹木多了,喜鵲沒有相應的威脅,繁殖也就比較穩定,數量增長也就快了。”

據悉,截至“十二五”末,西寧市市域森林覆蓋率達32%,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平方米,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覆蓋率達85.06%,水岸綠化率達93.02%,道路綠化率達91.4%,初步形成了“城在林中、樓在樹中、人在綠中、林水相依、林路相嵌”的生態城市格局。

環頸雉可能進一步激增

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的農田裡,“站”著不少造型各異的稻草人。中川鄉農民吳蘭花對記者說:“為了吃菜方便,我就在自留地種了不少蔬菜,卻引來偷吃的野雞。沒法子,我就在地裡立了幾個稻草人,但願能把這些貪吃的野雞嚇走。”

和吳蘭花一樣,當地群眾很少有人知道野雞的學名是環頸雉,但他們都有過與野雞“鬥智鬥勇”的經歷。為防止莊稼被糟蹋,一些村民在地埂邊拉起了網,在地頭的樹枝上掛上草帽和衣服,以此來嚇跑野雞。但只需幾天,野雞就能看出破綻,然後又飛到地裡尋找食物了。中川鄉農民趙虎說:“為了防野雞偷吃地裡的東西,有些村民就採取守的辦法,但野雞往往在清晨和傍晚時分出沒,那正是村民們看守的空當時間。和過去相比,由於野雞、麻雀等鳥類的數量驟增,給當地農業生產帶來不小的損失。”

不少村民表示,自家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牛羊少了,植被恢復明顯,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更大的活動範圍,野兔、野雞等野生動物又回到村民身邊。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鳥類學專家李來興對記者說:“上世紀中葉以來,由於狩獵工具的發展和人類需求的增加,環頸雉幾乎成為瀕危物種。隨著群眾生態保護意識的提高,環頸雉種群數量得到了快速恢復,它們又成為我們身邊常見的鳥類。這一物種種群數量的恢復速度,遠遠大於其所需環境質量的恢復速度。這就是說,在其天敵種群數量沒有恢復之前,環頸雉的數量可能會進一步增加。”

斑頭雁種群穩步恢復

隨著鳥類棲息地生態環境的改善,在青海省安家的珍稀鳥類數量也呈現了不斷增長的趨勢。數據顯示,棲息於長江源頭班德湖地區的斑頭雁種群正穩步恢復,其數量已由2012年的1178只增長到今年的3195只。

斑頭雁是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之一,全球現存數量估計不足7萬隻。在長江源頭地區,水域面積僅有4.5平方公里的班德湖是斑頭雁棲息最集中的區域,其分佈密度遠高於全球同類地區的平均水平。7年來,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每年都組織專家和志願者在湖邊駐守,為斑頭雁的交配、繁殖和孵化提供全程保護,同時也對班德湖區域的鳥類種群數量進行調查。今年4月,在班德湖畔,由11位野生保護工作人員和44位志願者組成的團隊,以接力方式連續45天開展野外守護工作,每隔5天就對班德湖的鳥類種群數量進行一次統計。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青海已將64%的高原重要溼地生態系統、30.7%的森林納入自然保護地管理,豐富的森林和溼地資源以及自然保護地得到良好的保護,為眾多野生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據監測,黑頸鶴、斑頭雁、棕頭鷗、渡鴉等青海特有的野生鳥類種群數量明顯增多,它們的棲息活動範圍也呈現擴大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