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拯救市场的“传言”落地了!下周利好于市场?

前两天,个股明明没什么大波动,但银行拖着上证50冲高回落,大盘也被带进了沟里。今天,又是银行,下午突然像打了鸡血似的一路猛攻。看看“工、农、中、建”这几乎疯狂的表演,还哪有点大行稳重的样子?

刚刚,拯救市场的“传言”落地了!下周利好于市场?

而与之相对应,前两天波动不大的“吃瓜群众”们依然在“吃瓜”,大家似乎都被银行的表演惊到了,忘了自己还得涨,很多个股在上午和下午的表现区别并不太大。

当然,这也很容易理解,资金那么点,银行那么大,市场那么弱,想要“雨露均沾”,怎么可能?

不过,即便今天没有做到“普惠”,但在最危险的时刻,银行能够站出来,还是帮市场完成了“第二只”脚的回踩,下周可以期待一下了。

金融股的疯狂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一切自然要归功于最近两天关于金融监管的政策变化。

昨天是关于AA+债券,今天是关于资管新规。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利好金融,但偏偏又不怎么容易看懂。

所以有时候也不得不感慨,做股票不容易啊,从芯片到国际贸易再到金融政策,几年过后,我们会发现虽然账户资金越来越少,但知识储备可是越来越多了。

刚刚,拯救市场的“传言”落地了!下周利好于市场?

今天的传闻是这样的:

1,公募投资非标资产

2,摊余成本法

3,不设硬性指标

容易被误解的“公募”

这个名词给咱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公募基金,比如华夏基金、汇添富基金之类的机构,但在资管新规里,公募的范围就很大了,只要参与人数够200就算,所以这里的公募更多的是指银行理财。

神秘的”标”与“非标”

非标资产肯定是相对于标准资产来说的。

这个理解起来也不复杂,比如卖茶叶这事,大家都卖铁观音,咱们也分不清这茶叶的好坏,也没有固定的分量,流通起来很不方便。但是这时候出了一个品牌叫张一元,把价格、分量、包装、生产日期都明确下来。这样市场就很清楚定价了。

于是张一元就成了“标”,而其他不知名的散茶商人就成了“非标”。

张一元和其他茶商的区别,就具有了几个优势。

刚刚,拯救市场的“传言”落地了!下周利好于市场?

1,方便定价和流通

2,风险低,可评估。

而银行投标准,就是因为流动性好,进得去出得来,并且定价明确,买卖方都认可。

但只投标准,也不是没坏处,不好的地方肯定就是收益低了。而放开非标的结果就出现了两个好处。

1,对于银行来说,自己的产品设计能够更灵活,收益更有竞争力。

2,对于非标资产方,比如信托,那就是“救命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前期限制非标的时候,安信信托的股价跌成狗而今天传闻一出能够涨停。

晦涩的“摊余成本法”

任何听起来专业的东西,只要稍微一拆解,也就很容易理解了。那么“摊余成本法”又是个什么鬼?

比如你买了一个股票,1股90元,10天后涨到100元,这样你就能赚10元。那么平均下来,你就可以宣称自己的股票每天能赚1元。

而现实是,股票肯定是波动上涨的,这十天是个很复杂的变化过程,为了还原这个过程,你需要每天公布自己的净值变化。

如果用“摊余收益法”,投资人只看到了十天10%,在这么差的行情下,这是很不错的一个结局。

但是如果用净值法,投资人看到了整个过程,恐怕就不这么想了。

情景一,赶上市场反弹,投资人就会抱怨,今天市场反弹那么好,你怎么才涨1%?

情景二,赶上股价波动,投资人就会抱怨,明明有波动,为什么不能通过高抛低吸赚20%?

情景三,股价先涨15%,最后又回落到10%,这时候投资人就会抱怨,明明可以赚15%不卖,非要等到10%卖?

所以,用净值法,在宣传和用户体验上,虽然真实,但着实头疼。而对于一些本身就风险小,波动不大的标的,用“摊余成本法”更容易方便银行去解释和宣传自己的产品。

如果之前这两个还算是战术上的改变,那么“不设硬性指标”显然更能体现出“传闻”对于这场资管改革的厌恶了。

我们知道银行这种机构,每天都跟钱打交道,因此天生有一种对风险的厌恶感。为了防风险,宁愿增加工作流程,降低效率也没关系。对于上层的政策变化,更是反应敏感,不让做的事,不敢越雷池半步,而鼓励做的事,必然是开足马力。

而以券商为代表的非银机构,每天都是在和投资打交道,做任何决策肯定是要打提前量的。

结果就是,在资管新规这个大框架下,银行谨小慎微,非银机构要早做打算,于是所谓的“运动式”变革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结果自然是造成了各种“惯性杀伤”。

刚刚,这个扮演“救市”角色的“正版”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落地了,在传闻基础上,还是打了折扣。

1,传闻“公募可投非标”,而正版的是非标“需要期限匹配”。

2,传闻中的类货币基金使用“摊余成本法”,而正版的限定条件是“封闭式理财产品”。

3,传闻整改“不设硬性指标”,而正版依然要求制定整改时间表。

通过这种对比,我们明显感受到,传闻更像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正版更像是刻板的“现实”。在被市场蹂躏一番后,大家急于期待让这影响了金融行业生态的资管新规能够别再“添乱”。

在资管新规的引导下,要“去杠杆”,就得全面去,略微保守,就可能被打上“政治不正确”的标签。就像咱们刚刚亲身体验过的CDR运动潮。

结果可能本来是好的思路,也会由于急于求成而变得矫枉过正。虽然现在“现实”与“愿望”有所差距,甚至连“央行放水”的传闻都被否了。但监管层也需要考虑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近乎真实的“传闻”出现。

当然,目前只是“征求意见版”,后期还有改动的空间。在股市萎靡,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市场已经承受不起“运动”所带来的“缺血”,在“正式版”最终出台前,也真的要适当“征求”一下“传闻”的意见了,那或许才是老百姓的真实心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