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资讯」创造高品质生活 提升获得感幸福感——成都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回眸

「政务资讯」创造高品质生活 提升获得感幸福感——成都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回眸

「政务资讯」创造高品质生活 提升获得感幸福感——成都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回眸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群体,需要全社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尊崇新思想、践行新理念。作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都市始终围绕广大残疾人的诉求和期许,持续构建残疾人事业发展大格局,着力实施残疾人事业发展新方略,大力培育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动能,近年来全市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全面进步,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面提升。

全市残疾人中消除了绝对贫困人口;创建了全国首支残疾人马术运动队和残疾人马术康复示范基地;精准康复服务试点经验成为全国全省样板……

从资助重度残疾人购买养老保险,到困难残疾人生活专补实现广覆盖;从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到打造残疾人文化艺术成都品牌;从为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到解决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

成都用“一针一线”细致地编织着高品质生活的美好蓝图,让幸福感和获得感萦绕在每一位残疾人身边。

回顾过去,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触手可及。展望前路,更加美好的未来指日可待。

刚刚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革攻坚,努力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和获得感。无疑,这为成都残疾人事业发展铺设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进入新时代,成都将以新思想为指引,以实现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继续全面深化“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不断提升事业发展能级和专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探索品牌化、规模化发展路径,实现残疾人保障服务水平与社会总体发展同频共振,带领全市残疾人迈入高标准全面小康社会。

■回眸可感

齐抓共管 用心用情用力推进残疾人工作

市委、市政府对残疾人事业高度重视,强化统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融入全市中心大局、列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每年纳入全市民生实事的助残惠残项目10个以上;各成员单位联动共管,用心用情用力推进残疾人工作任务,巩固和发展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深化服务,提升“量服”体系格局。持续深化量服“5335”战略,扎实开展“基础量服”,不断拓展“智慧量服”,全面推开“机构量服”和“开放量服”,提升了残疾人“量服”体系新格局。五年来,各级各部门累计为持证残疾人提供“量服”服务1500余万项次。

在“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滋养下,形成了残健融合发展的格局。与“健康成都”建设融合,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与“创新创业之都”建设融合,助推残疾人致富奔康;与养老服务事业融合,打造“残老一体”的社区康养模式;与“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融合,推进“康复体育进社区·进家庭”工程,建立200个康复体育进社区示范点,惠及5.5万名重度残疾人。

精准施策 全面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

重点攻坚,精准施策,全面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按照全面小康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建立了重度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政府资助制度,高标准、制度化解决了重度残疾人的养老保障;完善了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重度无业残疾人单独核定并按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困难残疾人生活专补实现广覆盖、城乡同标以及适度增长,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100元提升至200元,一户多残家庭每人每月300元;残疾人养老和医疗保险实现多险种、全覆盖;在全市残疾人中消除了绝对贫困人口。

探索创新,实施试点示范新项目。精心组织实施“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 “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试点培育地区”等全国试点示范项目,并取得阶段性进展和明显成效。特别是精准康复服务试点经验成为全国全省样板,起到了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此外,圆满完成全国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成都赛区工作,成功举办“中国·成都首届全国残疾人书画名家精品展”“中国·成都国际女子坐式排球超级六强赛”“成都首届国际残疾人用品博览会”等重大活动。

■未来可期

城市承载着让生活更美好的价值取向,彰显着让人民更幸福的使命方向。未来五年,我市残联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深入落实省市党代会及三次全会精神,以建成高标准全面小康社会和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为统领,努力让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下一步,我市将不断改革完善组织管理、助残保障、助残服务“三大体系”,不断提升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能级改革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事业多元化投入格局,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参与事业建设;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鼓励跨区域合作,将项目、政策和资金向“11+2”中心城区以外区域倾斜。着力规划建设与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相一致的残疾人事业载体。积极扩展参与国际残疾人事务的领域和层次,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改革完善助残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度残疾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重特大疾病保险政府资助制度,实现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长效增长机制。对残疾学生和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学生子女“自强助学金”发放实现全覆盖。

改革完善助残服务体系。持续深化量服“5335”战略,每年提供不低于400万项(次)服务。借势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力实施“融乐阳光家园”计划,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专业化服务10万人(次)以上,每个区(市)县建成2个以上县级示范基地。继续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和“康复体育进社区·进家庭工程”。推进无障碍建设,建成无障碍设施智慧服务平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实现应改尽改。

未来五年,我市将高标准实施助残双创、助残康复、助残圆梦“三大工程”,实现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双创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实现残疾人高标准同步小康和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为此,我市将高标准实施残疾人技能提升、创新创业、小康电商、就业援助“四大计划”,积极组织残疾人参加全省职业技能竞赛,助推创新创业之都建设。持续深化与市技师学院等高校的合作,创建残疾人“就业创业”智慧服务平台和爱心企业家商会。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帮扶农村残疾人从事农业新经济项目,持续发展增收。

康复服务是残疾人最关心最迫切的第一需求。下一步,将高标准实施康复保障能力提升、精准康复服务、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和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四大行动”,助推健康成都建设。落实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相关政策,逐步实现0-6岁残疾儿童免费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目标。

助残圆梦工程是提升残疾人事业软实力、激发和发扬残疾人“三有四自”精神的最重要抓手。高标准加强文化艺术人才和体育人才培育,积极推进文化惠残,助推世界文化名城和赛事名城建设。建立健全残疾人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持续深化与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的合作,高标准建设成都市残疾人艺术团和残疾人艺术人才培训基地,着力打造残疾人文化艺术成都品牌。

聚焦新目标,发展壮大专职、专业、志愿者“三大队伍”,不断提升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质效。

为壮大专职队伍,大力推进“三转一提”,不断增强干部本领。实施“强基育人”工程,进一步加强以“人道、廉洁、服务、奉献”为核心的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锻造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残疾人工作专职队伍,使广大残疾人工作者始终做一名品德高尚,擎着火把为残疾人照亮生活道路的人。

发展壮大专业队伍。建立助残社会组织管理智慧服务平台,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重点领域,推动规范化、制度化采购。发挥首位城市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引导示范型助残社会组织向周边市州辐射延伸,大力开展跨区域服务,带动区域共建共享。加强助残社会组织管理,实现区域分布、行业结构、服务质量均衡发展。

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助残志愿者招募注册、服务记录、评价激励等组织管理制度,加强志愿者队伍助残服务技能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助残”等志愿助残项目,培育50个以上具有成都特色的志愿助残服务项目。

【数说惠残】

过去五年,全市残疾人事业累计投入资金36.52亿元,惠及47万残疾人。

教育

向4万人(次)发放自强助学金,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达98.58%,符合条件的残疾学生大学录取率100%。

保障

共为23.5万人(次)残疾人发放“低保”,41.1万人(次)发放护理补贴,24.2万人(次)发放生活专补;资助49.5万人(次)购买医疗保险;资助8.7万人(次)重度残疾人购买养老保险。

就业

帮助31万人(次)残疾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78.42%,帮助55.2万人(次)残疾人家庭实现增产增收,帮助52名残疾人申请231项专利。

康复

为9.61万人(次)残疾人免费适配辅助器具、3.71万例白内障患者提供复明手术、3.2万人(次)精神残疾人提供服药救助、3.99万残疾人及残疾儿童提供社区康复服务、0.64万人(次)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和服务;组织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残疾人基本康复覆盖率达87.4%。

文体活动

组织残疾人艺术人才参加省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共有13个文化艺术作品获奖;组织残疾人运动员参加省第八届残运会暨第三届特奥会,共获得金牌109枚、银牌89枚、铜牌46枚;选派12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2017年世界冬季特奥会,并取得5金3铜的佳绩。

权益维护

残疾人来信来访办结率100%,满意度95%以上;积极推动解决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盲道占用、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加油等重点难点问题;为2.23万户残疾人家庭免费进行无障碍改造;持续开展“温暖万家行”活动,向21万余人(次)残疾人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

「政务资讯」创造高品质生活 提升获得感幸福感——成都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回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