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德安县一古墓发现了粽子!制作于宋朝已有700多年历史

随着端午节的临进,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包粽子了,粽子作为端午节的应节食品,传说是因为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后,百姓们不忍屈原尸体被江里鱼虾噬咬,于是用艾叶包裹米粮投入江中,希望水中的鱼虾去吃米粮不再损伤原因的肉身,随着时间的发展,后来每年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会用这个方法做出粽子,用来纪念屈原。

江西省德安县一古墓发现了粽子!制作于宋朝已有700多年历史

粽子除了用来纪念屈原以外,同时也是我国一种传统节庆食品,粽子最开始出现在汉晋时期,是用黍作为主料的,因为上古时期,古人们通常是用黍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汉晋时人们用黍做粽子,便是沿袭了这个风俗。一直发展到了唐宋时期,才开始用糯米代替黍做粽子,比如唐朝诗人元稹时所作:““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就可以得知粽子是由糯米包制的,而且现存最古老的粽子,就是发现于宋代古墓。

江西省德安县一古墓发现了粽子!制作于宋朝已有700多年历史

江西省德安县文物部门,曾于2010年12月在德安县城郊发现一座宋代古墓,据现在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剧考古学家们研究,墓主是宋朝宁国府通判、国史周应合之女周氏,下葬时间是公元1274年。周氏的丈夫则是新太平州通判吴畴,墓主的身份不算特别尊崇,但是最让人惊讶的是在墓中发现了两枚实物粽子。

这座古墓在刚出土时,墓主身上穿着素衣,遗体保留较完好,虽然肌肉已经随时间变为了灰黑色,但是部分躯体还保留有肌肉的弹性,除此之外最大的发现,就是墓主周氏的右手上的桃枝,桃枝大约长40公分,桃枝一端吊着两枚长约6公分、宽约3公分的菱形粽子,外皮是由粽叶包制,再用苎麻捆扎。

江西省德安县一古墓发现了粽子!制作于宋朝已有700多年历史

德安县博物馆副馆长邱文斌表示,关于墓中发现的这两个粽子,是因为墓主人辞世时没有赶上端午节,后人们便随葬了两枚粽子,以贡墓主享用,供奉两枚粽子也有寓意成双成对、吉祥如意的意思。而且这个粽子的做法跟现在的粽子比较接近,制作工艺有江西地方传统特色,这对粽子同时也是全世界发现最早的实物粽子。

相信看到了这里,大家也对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这一习俗有了更多的了解,如果大家喜欢这篇文章的话,也欢迎您点击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