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零售」究竟價值幾何:螞蟻金服入股猩便利傳聞背後

“無人零售”究竟價值幾何:螞蟻金服入股猩便利傳聞背後

螞蟻金服或入股猩便利的傳聞,讓沉寂許久的無人零售又有 “復興”之勢。

4月16日,有媒體曝出阿里旗下螞蟻金服或將入股猩便利,目前正處於盡職調查階段,結果將於近期公佈。

猩便利方面對《靈獸》表示,猩便利的發展一直按規劃有序推進中。“目前,外部傳言未經官方確認,請勿輕信,一切均以官方正式發佈為準。”同時,猩便利強調,一切公司最新動態都會第一時間和各位朋友分享。

螞蟻金服則對該消息表示不予置評。

但據知情人士透露,猩便利於今年初就已與多家企業接觸尋求合作。

猩便利被看重在於兩點:一是無人貨架的網點優勢,其仍處於頭部陣營;二是其無人便利店仍堅持做“鮮食”,並嘗試自有品牌商品。

猩便利是典型的無人零售企業,兩大業務都曾熱極一時,前者佔據了“辦公室”的消費場景,離消費者更近;後者一直被認為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

猩便利備受關注還原因其過去靚麗的融資表現。

從2017年6月成立至今不到一年的時間,猩便利先後獲得了超過1億元的天使輪融資和3.8億元的A1輪融資。

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如果要問猩便利做錯了什麼?

恐怕最大的“錯誤”就是盲目快速擴張。

在“風口”起來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巨頭都蜂擁至這個行業,包括阿里、京東、順豐、蘇寧、餓了麼、每日優鮮等。

在這種表面繁榮現象的影響下,很容易形成不理性的判斷:

快速擴張佔領網點,形成規模優勢,並繼續融資繼續擴大規模,成為壟斷或半壟斷性質的企業……在這期間,通過規模化來降低成本,並找到可盈利的商業模式。

這種“燒錢狂奔”的邏輯在理論上本沒有錯,當成為行業真正NO.1的時候,再去解決內部運營、高成本等問題。

“無人零售”究竟價值幾何:螞蟻金服入股猩便利傳聞背後

但問題的關鍵恰恰在於,你能否堅持到成為壟斷或半壟斷性質企業的時候。

因急於擴張進而降低了“門檻”,那些不優質的網點使成本和貨損被無限放大。

同時,經過半年多的試錯,大家發現無人貨架的競爭幾乎沒有什麼競爭壁壘,也很難在短期內實現規模化盈利。

資本熱情放緩,擴張自然很難持續。對猩便利而言,遇挫是一件好事——這樣才能夠適當的止損收縮,進行各種優化,將更多的資源應用到商品、技術研發和服務上。

兩週前的4月2日,阿里宣佈聯合螞蟻金服以95億美元完成了對餓了麼的全資收購,餓了麼旗下的無人貨架品牌餓了麼NOW則已經在上海實現運營盈利。

市場上的一種說法是,如果螞蟻金服能夠成功入股猩便利,猩便利與餓了麼NOW合併或將成大概率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餓了麼NOW在上海區域能夠實現盈利的根源在於其自有配送團隊能夠更好的降低履約成本,此外利用大數據增加了鮮食佔比,提高了營收。

據《北京商報》的報道,餓了麼NOW目前的打法是利用騎手外賣訂單不密集的時段對貨架進行補貨,總體算下來單次補貨費用可低至行業的45%。

而早餐預訂配送服務也早在去年底就在上海試點。

“無人零售”究竟價值幾何:螞蟻金服入股猩便利傳聞背後

但猩便利面臨的問題依然是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如果兩者合併,一是增加了網點優勢,二是訂單量合併,藉助餓了麼騎手的配送優勢,無疑更能降低配送成本——這就是被納入到阿里大生態圈的優勢。

過去猩便利獲得的融資,給其帶來的僅僅是“錢”的優勢,但對其業務和技術提升並未有更多實質性的幫助。

因為資本所做充當的角色,永遠不可能是白馬王子式的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

資本進入和退出任何一個行業,都可以讓這個行業在最短的時間內興起、繁榮,也可以讓一個行業迅速衰敗——就拿摩拜舉例吧,如果沒有資本變現的要求,共享單車的”綠色出行“就沒有更好的市場實現手段嗎?

但在資本的裹挾下,共享單車並沒有將更多資源和精力用在商品、服務和控制成本上,而是不斷地燒錢補貼,只為了搶佔市場,最後兩敗俱傷,最後落得一個不盡如人意的結局——整個共享經濟在兩三年裡燒掉了1000多億,幾乎”全軍覆沒“。

這對無人貨架市場而言同樣如此。

“無人零售”究竟價值幾何:螞蟻金服入股猩便利傳聞背後

不過,截至目前,市場仍然認同“辦公室場景”的消費需求。做一個理想化的假設:僅就無人貨架市場而言,佔據“辦公室場景”慢慢做,並非沒有機會。

但經過資本“洗禮”的無人貨架市場,很難再回到過去。都是在資本助推下搶佔市場,最終可能是各種整合合併,進而達到變現目的,而最基本的以“人”為中心的商品和服務往往被忽略。

這也是為什麼說,無人貨架未來也許只有納入到大的“生態系統”中,才有可能能找到自己正確的位置。

無人零售確實沉寂了半年之久。

實際上,這種沉寂更多的只是在輿論上,因為再也沒有那麼多企業像去年一樣獲得更多資本的青睞。

但實際上,各種“智能”店仍然在不斷地開設之中。

就以靈獸君辦公地——位於北京大興區的嘉悅廣場為例,僅八棟寫字樓就有兩家“智能”無人零售店:一家是“在樓下”無人便利店,但遺憾的是,這家智能店經常出現各種故障;另一家是“搜菇購”,目前還在裝修中。

而在嘉悅廣場的實體便利店就有五家,分別是全時便利、中商惠民、便利蜂、好鄰居,還有一家無名便利店。

僅就這個小商圈而言,無人零售店處於競爭的劣勢,因為很少有人去購物,反而去實體便利店購物的人更多,但實體便利店之間競爭已然激烈到爆——很簡單,這個小商圈根本養不活這麼多家店。

“無人零售”究竟價值幾何:螞蟻金服入股猩便利傳聞背後

對於無人便利店的發展,靈獸君依然堅持過去的觀點:無人便利店無法取代傳統便利店,只能起到補充的作用。但未來,有人和無人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還是商品和服務。Amazon Go西雅圖店在1月23日正式對外營業了。

其中,有很多對國內無人便利店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一是,商店入口的一排電子大門,只允許擁有Amazon Go手機應用的人進入;

二是結賬的時候直接離開即可,手機中Amazon Go程序會自動結賬,並把電子賬單發到你的手機上;

三是,天花板上的數以百計的攝像頭,可以捕捉購物者的動作;

四是,商品上包含一部分自有品牌商品和鮮食。有現成的沙拉和三明治,以及冷凍食品和晚餐套餐等。

此外,商店內有專門的廚師,現場30分鐘就能做出兩人份的一頓飯。

這樣的無人零售店,你會不喜歡嗎?(靈獸傳媒原創作品)

有溫度 · 有深度 · 有態度

靈獸,專注新零售、新消費的商業原創報道

關注連鎖/零售/電商/商業地產

創業創投/資本對接領域

聚焦全球商業創新

精準覆蓋中國商業精英人群

入駐今日頭條/搜狐/企鵝/大魚/一點/網易/百家等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