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風起,未來可期

文 / 於宜杉

敬畏天地,敬畏科技

既然人工智能有學習的能力,有自生長的能力,那麼有一天它必定會與人類智慧正面較量……

“無人”可以是如宇宙般無邊的哲學話題,也可以僅僅圍繞技術做精細分析,但這個話題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哲學與科技必須不分開。當然,這也是一個扯不清的話題,很容易走入邏輯迷陣而不自知,還自顧興奮。

如何把用戶留住,這應該是全互聯網生意最痛徹的體悟了吧?用戶在的時候,你在哪裡?如果有上千上萬個用戶,你需要用多少員工去關照或者留住這些用戶?

這時,無人的基礎概念就形成了。在很多場景下,人無法存在,但又必須存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用自動化工具去替代人,或者說去體現人的存在感,與用戶互動並完成一系列任務。這種替代的背後是績效升級的驅動。

無人的第一階段——自動化

無人的第一階段,並不是智能,而是自動化。很多人懵懂之中會把這二者劃等號,其實差別很大。簡單地說,自動化都是系統按照人預先的設定在特定時刻觸發,如果A,如果B,那麼C,系統不需要做判斷、分析和決策等思維動作,只是觸發輸出即可,而智能比如AI顯然就必須有思維動作。

但在用戶眼裡,這個邊界沒那麼清楚,他所感受到的都是系統輸出的結果,至於是怎麼輸出的、中間過程是什麼,他們不知道,也不在乎。這就是很多人混淆自動化與AI的主要原因。

AI要從自動化中孵化,其中關鍵步驟是數據積累。地球人現在都知道,沒有數據就別談AI,當然AI還有另一個要素就是算法。

必須說明一點,自動化不是AI發展唯一的路徑,但自動化是AI發展效率最高的路徑。

因為自動化旅程生成了大量高相關性的精準數據,這些數據是機器學習最好的培養基。若沒有自動化這個過程,人們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數據清洗,從各種雜亂的數據中找出可以培養智能的那些,過程難以描述。

舉一個例子說明自動化的數據特質:自動化好比是超市裡處理好的、包在保鮮膜或者盒子裡的蔬菜,你買回去洗一下就直接下鍋了,當然你也可以去菜市場買各種沒有經過處理加工的蔬菜,但回家要費很多功夫擇菜。

無人的第二階段——機器學習

有了數據然後做什麼呢?讓機器學習人類的行為邏輯。這個學習過程至少可以拆分為三個層面:

1.學習認知用戶的行為規律;

2.學習自動化程序與用戶之間的交互規律,包括來往數據或上行下行數據;

3.超越自動化的刻板,從前面兩個過程中昇華、找到不確定性情況下的應對之道,這就是判斷、分析與決策。

基於上述步驟,AI可以輸出了,過程中要經過大量測試,這時算法的功勞非常大,好的算法會事半功倍。如果在自動化階段,機器替代人的程度是50%~70%, 那麼AI階段就是60%~90%。

但無論怎樣,機器都無法100%替代人,也就是說,在這個層面上真正的無人是不存在的。當然在前端用戶體驗上可以是100%的無人,但在後端總是離不開人的,而後端才是檢驗無人程度高下的最主要陣地。

人類發展AI的主觀動機肯定不是抵制自身的存在感,只是讓AI去解放人力不可為或者替代那些相對低級和重複性高的行為,當然這也就有了AI的相對高低之分,顯然做人類做不了的事,其智能程度自然高於那些做重複勞動的事。

無人的第三階段——人機博弈

那些更高級的人工智能,將來很可能就會演變為人類的對手。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宇宙之道。人類本意並非如此,但又有多少事能由人自身去把控?任何生命體都不能。有些事的發展總是超出我們的想象……

“無人”風起,未來可期

人與機器必有一戰。很多朋友都看過《三體》吧?儘管不能拿一部小說來界定宇宙法則,但自然之道向來是陰陽相生相剋,所謂相剋,就是三體中的黑暗叢林法則,世界在角鬥中生,在角鬥中長,也在角鬥中滅亡……循環往復,是曰輪迴。

既然人工智能有學習的能力,有自生長的能力,那麼有一天它必定會與人類智慧正面較量,這也符合相生相剋的規律。

這就是無人的第三階段。貌似有種不祥的預感:我們要被機器幹掉了,真的無人了!

西方很多學者已經嚴肅地提出這類話題並不斷求證,西方思維大都從事物本身去分析,但東方思維更善於跳出局外洞察,往往是跳出三界外就能一下子找到西方思維百思不得其解的癥結所在,科學的盡頭總是哲學。

所以,用周易之道,人類的未來就清晰可見了。但問題是我們總要為子孫後代做些什麼吧,哪怕到後來證明都是無效的。

西方科技精英的提醒很重要,至少我們要去思考各種可能性:

◆ 機器入侵人類會造成什麼災難?

◆ 機器智能最開始可能是良善的,但如果它們被人類的慾望逼上絕路而反擊,會發生什麼?

◆ 可能會有哪些機器智能的變種?

◆ 人類的情感與機器的情感怎樣交互?

◆ ……

這個世界的魔幻就在於,從人的角度來看,很多事情不可預測,誰知道世界的某些角落裡此時有幾個奇異博士呢?所以還是要時刻保持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科技。

(作者系優浮Uengager創始人)

“無人”風起,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