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身」傳聞不斷,至暗時刻的ofo能否迎來黎明?

ofo賣身的消息從每月一次發展到每週一次。

25日,有消息稱ofo已經確認賣給滴滴,金額不詳,戴威出局。但隨後ofo創始人戴威否定了該說法。當天凌晨,ofo創始人戴威、聯合創始人於信、市場總監分別對此回應,否認這樣的說法。

“賣身”傳聞不斷,至暗時刻的ofo能否迎來黎明?

ofo聯合創始人於信

“賣身”傳聞不斷,至暗時刻的ofo能否迎來黎明?

ofo總監朋友圈截圖

頻繁的“賣身”傳言背後,是ofo自身盈利等問題的質疑。為什麼融資歷程、速度、力度都登頂互聯網創業項目榜首的ofo沒有發展成滴滴?為什麼戴威沒有成為程維?

外部將其歸結為六個字:盈利、平臺、格局。

頻繁被賣身 資本群毆戴威?10輪融資消化13.5億美元 超15家資本方參與

從摩拜委身美團後,ofo賣身的消息甚囂塵上。從每月一次,到現在,幾乎每週都有ofo賣身的消息。距離ofo上一次融資,已經過去3個月時間,這也是ofo資金鍊斷裂傳聞聲音最大的一次。

今年3月,ofo完成了E2-1輪融資,融資金額高達8.66億美元,此輪融資由阿里巴巴領投,灝峰集團、天合資本、螞蟻金服與君理資本共同跟投,採取股權與債權並行的融資方式。當時,有市場懷疑聲音,認為ofo所擁有所有車輛變賣剛好等於質押給阿里巴巴的17.66億融資。

這種懷疑不無原因。ofo與滴滴、阿里巴巴的關係曖昧不清,戴威需要錢,但矛盾的是,他希望能以更自主的方式掌控ofo,他能對抗門外的“野蠻人”嗎?

摩拜血淋淋的案例在前,戴威帶領的ofo身處危機四伏的資本埋伏中。除了滴滴和阿里,還有數家投資機構和個人急迫等待這筆投資的收益。

據不完全統計,ofo已經累計E輪融資,在這之中,多次投資的除了兩家大廠,還有唯獵資本(B、D輪投資方)、東方弘道(A、D輪投資方)、經緯中國(B、C2輪投資方)。

從2016年金沙江創投領投的A輪開始,朱嘯虎賣力為其站臺吆喝。到今年,2年有餘,ofo已經消化到10輪融資總額約13.5億美元,超15家資本方參與。

據媒體報道,5月初,滴滴CEO程維和ofo CEO戴威對ofo潛在收購方案進行了談判,不過戴威明確告知程維,ofo不會放棄。

滴滴和ofo的關係也曾一度處在變化中。滴滴曾參與ofo多輪融資,在此前滴滴在ofo的持股比例中曾達到25.3197%,位列第一大機構股東。去年滴滴曾派多位高管入駐ofo,但是在不久之後這些高管就被“集體休假”了,雙方對控制權爭奪之激烈也曝光在公眾面前。

其中一位高管曾向媒體透露,主要原因是滴滴投資ofo時,簽訂了一系列條款(融資的代價)而戴威在後期並不想繼續執行,不願受限於滴滴,這也引起了雙方諸多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6月頻傳ofo裁員、管理層劇變消息的同時,阿里則在忙著培養自己的嫡系勢力。

同樣在6月1日,螞蟻金服子公司上海雲鑫以14.68億美金估值,向哈羅單車增資20.6億人民幣。本次增資後,螞蟻金服佔股比例上升為36%,為第一大單一股東。而永安行的持股比例從10.2%降至8.9%。

自2017年12月至今,短短半年內,哈羅單車完成了4輪融資,共計15.3億美金,而幾乎每一輪都有螞蟻金服的身影。

老對手胡瑋煒曾經感慨“資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後,其實你都得還回去。”戴威正在“還債”。

融資歷程:

2017/07 成了E輪融資,融資金額超7億美元,此次融資由阿里巴巴、弘毅投資和中信產業基金聯合領投,滴滴出行和DST跟投。

2017/04/22 完成D+輪融資,融資金額高達數億元(具體金額不知),投資方為螞蟻金服。

2017/03/01 完成D輪融資,融資金額高達4.5億美元,投資方為唯獵資本和東方弘道。

2016/10/10 完成C2輪融資,融資金額高達1.3億美金,此次融資由美國對沖基金Coatue(曾參與滴滴出行的融資)、順為(小米)、中信產業基金領投(曾投資滴滴出行、餓了麼),元璟資本、著名風險投資家YuriMilner以及ofo的早期投資方經緯中國、金沙江創投等早期投資機構繼續跟投。

2016/09/26 完成C1輪融資,融資金額高達數千萬美元,投資方為滴滴出行(埋下了之前剛剛爆炸的一顆雷)。

2016/09/02 完成B輪融資,融資金額高達數千萬美元,此輪融資由經緯中國領投、金沙江創投、唯獵資本跟投。

2016/04/02 完成A+輪融資,融資金額高達1000萬人名幣,投資方為真格基金和天使投資人王剛。

2016/02/01 完成A輪融資,融資金額高達1500萬人名幣,此輪融資由金沙江創投領投,東方弘道跟投。

纏繞的盈利困局 從出海到區塊鏈 戴威的時間不多了

時間回到2016年春天,剛剛拿到1000萬人民幣A輪融資的ofo剛剛開始大舉擴張的步伐,彼時,他的目標人群還是校園。從北大開始,ofo佔據的校園數量從5個激增到25個,日訂單數量在2萬單。

一年後,ofo和摩拜的競爭勢態越發明顯,中關村街道中,分成橙黃陣營,其他顏色的加入並沒有打破兩者焦灼的爭鋒勢態。“這靠什麼掙錢?”補貼之下,用戶不明白,投資人們不斷安慰自己,“環保”“訂單數增多”“使用數量”。

數字,對共享單車很敏感。縱觀共享單車行業的競爭,此前一直是資本驅型,高度依賴資本力量。

在上半場的纏鬥中,共享單車企業在資本的助推下,開啟了野蠻增長模式,雖然初期佔領了市場,但也落進了一個增長陷阱——攤子鋪的越大,運營成本越高。

再將時間轉回的今天,“怎麼掙錢”還是共享單車遇到的最大問題。為了盈利計劃,ofo還推出了車身商業化廣告,ofo的App上也推出了廣告,試圖在騎行租金之外實現收入多元化。

“賣身”傳聞不斷,至暗時刻的ofo能否迎來黎明?

不久,政策叫停,並規定車身不可搭載廣告的ofo甚至開始盤算著區塊鏈。

要麼繼續融資,要麼委身下嫁,再或者繼續戰鬥。危機之下,再融資難度可想而知。斷去一路的戴威選擇了戰鬥。

打開“燒錢—融資”怪圈的突破口,擺脫揹著資本負重前行的壓力,如何盈利是關鍵。目前一直強調已經百城盈利、不斷試水商業化的ofo,或許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6月13日,深陷資金鍊緊張、大規模裁員等風波的ofo,在闢謠和聲明後,再次發聲。

ofo的B2B業務負責人邵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ofo B2B各項業務進展順利,目前營收已經超過1億元。同時ofo在國內100餘座城市也已實現盈利。”

“戰鬥至最後” 至暗時刻的ofo能否迎來黎明?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ofo創始人戴威在今年5月召開的一次內部會議上拒絕了滴滴出行提出的潛在收購要約,號召公司員工“戰鬥至最後”。戴威在內部會議上還發起了一項名為“勝利”的計劃,其目標是讓ofo的利潤達到1元人民幣。該計劃借用了丘吉爾的標誌性手勢“V”,意指獲得勝利。

“戰鬥至最後”讓戴威頗有些風蕭蕭兮易水寒的誓死不歸的壯士色彩。

近期,一篇《小黃車快黃了》的文章披露了 ofo 裁員、業務縮編、資金鍊緊張等消息,ofo 聯合創始人於信迅速做出回應,並指責該文為 " 無稽之談 "。

6月24日,ofo賣身滴滴的傳聞再次出現,ofo聯合創始人於信在朋友圈闢謠稱,“聽說很多媒體老師今晚收到消息說ofo賣給了didi,不知道為什麼今天我們發了把黨委領導寫入章程的推送晚上就出了這麼一個消息。作為董事會成員,我並沒有聽說這個事情哈。”

這已經是ofo第三次否認“被滴滴收購傳聞”。

4月24日午間,有媒體報道稱,滴滴正在推進收購ofo的談判。當天晚間,針對滴滴重啟收購ofo的傳聞,ofo官方發聲明稱,消息不屬實,ofo將保持長期獨立發展。

5月14日,ofo舉行了一場內部會議。會上,ofo聯合創始人兼CEO戴威表示,公司目前的狀況堪比電影《至暗時刻》中丘吉爾和二戰時英國的處境。據熟悉情況的人士透露,ofo的至暗時刻似乎是指其與巨頭滴滴出行之間舉行的收購談判,因為該談判的信息未公開,所以不予公佈。

“如果你們們不想戰鬥到底,現在就可以離開。但ofo未來依舊會保持獨立運營。ofo的五位創始人將各自擁有該公司九人董事會中的一席。”戴威對與會人員如是說。

今天三元橋地鐵站垃圾一樣堆積的小黃車,讓投資人們嗅到了危機。花出去的錢,潑出去的水,投資人或許不這樣想。該還的總是要還的。現在,還不是戴威喘息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