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法到兵法:談談物理世界的智能困境

軍事史上有個世紀疑問:火炮這東西最早是中國發明的,但我們的祖先卻沒有把它發揚光大。歐洲的火炮卻很快超越了中國,明朝時期已經需要向西方商人購買“紅夷大炮”。

這個奇怪的現象當然有很多原因,而原因之一在於中國的火炮很少考慮實際應用中的若干問題。比如瞄準、散熱、膛線、搬運,這些問題或許在技術層面上是細節,但在實戰應用中卻是要命的關口。通過改良各種細節,讓火炮適應實戰,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由此可見,一個技術再好,不與現實世界結合也是沒什麼用的。

從技法到兵法:談談物理世界的智能困境

大炮的邏輯,今天似乎也可以套用到AI上。將AI與傳統行業相結合,進行實際的效率成本改造,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方向,被學術界,科技行業認可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但這個趨勢實際應該怎樣做,如何在中國萬千行業裡推進,似乎一直都比較模糊。其中原因會不會在於AI平臺和科技企業,過分著眼於AI技術的一面,卻忽略了現實產業世界中“應用”的一面?

6月26日,是華為雲中國行2018的第一站,當天展示了華為雲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結果:用智能體打通物理世界的智能化。

實地採訪之後,我們發現從技術世界走向現實世界的整個過程中,頗有一點兵法的味道。

紙上談兵若許年:物理世界的智能困境

無論是AI還是大數據,本質上都是或長或短的函數與代碼。當科技企業希望將AI技術推向製造業、農業、民生服務的時候,或許會突然發現,彼此已經在代碼中沉睡太久了,變成了新時代的“紙上談兵”

這個問題會自然而然地發生,事實上很難避免。一個技術如果不在實驗室中的模擬環境中跑到成熟,也不可能嘗試走向現實。但無論如何,物理世界的複雜度與阻礙因素,還是很容易被精於算法的AI專家所忽略。當我們沉湎於Alpha GO驚豔的棋藝時,往往忽略了圍棋是一個理想化的運算環境,但大千世界並不是。

相比於虛擬世界一切都是代碼和指數,物理世界中卻可能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企業對生產效率的要求,企業的成本,行業間的競爭關係,企業的數據與計算基礎,甚至企業裡是否有人能夠駕馭AI,這在今天中國廣袤而相對粗放的實體經濟群落中都是巨大的問題。

一旦走向物理世界,我們就會發現AI在實驗室中的最大估值開始舉步維艱。很多美好的技術設想,都會面臨企業中這樣那樣的問題,從而產生難以兼容的狀況。

從技法到兵法:談談物理世界的智能困境

舉個例子來看,我們知道用AI指揮交通是一個令人神往的設想,在模擬環境中經常也能帶來強悍的交通調度能力。但在實際應用中卻不是這麼回事,每個路口的車流、人流都在不斷變化,路面工程、改道、交通事故,等等因素都將瞬間影響交通AI的判斷。甚至一個井蓋,一株植物都可能給AI帶來干擾。畢竟AI僅僅是數理模型,不會像人一樣隨機應變。

這種複雜的困境,在工業AI中更是突出。我們在討論AI對工業的改造,往往聚焦於單個環節,甚至一部機器的AI化。而在物理世界中,工業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一部機器的快慢並不解決實際問題,卻可能把整個工廠的成本拉大。

一方面是確實有價值的產業AI,一方面是花樣繁多的障礙與阻隔,這件事如何解決呢?華為雲給出的答案是,想要避免紙上談兵,需要在物理世界中架設EI智能體。

一口箱子:如何理解EI智能體

華為雲中國行中,對EI智能體給出的定義是:智能體=智慧大腦+智能邊緣+聯接+行業智慧。聽起來有點複雜,現場隨機採訪了一些開發者,並與同行溝通後,發現大家也覺得有點難懂。

古龍小說裡有個東西,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智能體到底是什麼。《英雄無淚》裡有件被稱為天底下最可怕的武器,它的名字超好記:一口箱子。

一口箱子不是什麼絕世神兵,拆開看它只是各式各樣的零件、鐵片和常人叫不出名字的零件,但是在實戰中的時候,卻能通過使用者精密的計算,最短時間中組合出一個完全剋制對手的兵器,從而一招致勝。

從技法到兵法:談談物理世界的智能困境

在攻堅現實世界的企業AI難題時,EI智能體給出的也是類似一口箱子的思路:

首先要有足夠聰明的高手,他是武器的操縱者,用智慧和判斷指揮一切。在智能體中,扮演這個角色是背後統籌計算的智慧大腦。負責整個系統的運行、推理和再學習。

其次是要有足夠的零件,這些零件是組合成可怕武器的基礎,而且只有這些零件能夠組合起來,一口箱子才有價值。這就像EI智能體沉積了大量AI技術與算法,能夠為企業提供各種各樣的AI服務。只有技術沉積夠多,全聯接能力足夠強,才能隨意組合出各行各業需要的解決方案。

然後是武者要有足夠的反應速度,能夠最短時間內組合出獨立的武器,否則開打半天還沒組合出武器那不是搞笑的嗎?這就像EI智能體著重強調邊緣計算技術,就傳統行業真實情況而言,將所有需要處理的數據上傳雲端,既是不科學也是不現實的,只有採用合適的邊緣智能方案,企業應用AI才有實際可能。

最後是要懂對手,一口箱子的特點是遇到槍能克槍,遇到刀能克刀,這其實是因為使用者懂刀懂槍。在智能體當中,這就是行業智慧,只有與各行各業的專家合作,與具體行業需求與產業週期融合,才能有適合各產業真實需要的“秘密武器”。

智慧大腦+智能邊緣+聯接+行業智慧,構成了華為雲解決物理世界、產業世界AI難題時的一口箱子。而這個神秘物體,希望破解的是企業三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犁庭掃穴:AI與傳統行業間的三個必解決問題

EI智能體的價值與目標何在?

簡單來說,就是用靈活、抽象層次高、可定製的智能平臺能力,去補充實體經濟與傳統行業本身在面對AI時的先天不足。這些問題看似不歸平臺考慮,卻是實體經濟無法解決的,所以企業和AI真正結合,必須重點攻克這三個問題,為企業進入智能世界蕩平現實門檻。

問題一:應用成本。AI很好,但是AI很貴。對於傳統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而言,AI的大量API應用成本、測試成本,都是令人憂愁的昂貴。而想要進行機器學習,數據是基本生產資料,數據帶來的收集、清洗、學習成本,以及對數據安全的擔憂,更是各類企業都非常頭疼的。

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曾經說過,要讓AI“高而不貴”,在用得起的基礎上用得好、用得放心。為了解決這些問題,EI智能體從三方面努力讓AI“高而不貴”:首先是在安全性和數據獲取方案、遷移學習等領域,保證了企業數據的安全可控,以及容易收集,把最大的數據成本降下來;其次是基於雲計算服務打通了整體架構,避免出現數據孤島現象,避免斷裂應用鏈給企業帶來多餘負擔;再次,最重要的,當然是把核心AI應用的價格給降下來,讓企業應用到實惠的AI能力。

從技法到兵法:談談物理世界的智能困境

問題二:行業週期。就像上文所說,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獨特的物理世界問題,各種複雜的困難都可能出現在AI面前,每個行業自身的產業週期規律,要求AI技術去適應行業本身。而競爭壓力、成本壓力等問題,也催使企業必須快速看到AI的成果。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EI智能體首先提出雲邊端一體化的智能構建過程。靈活彈性地部署邊緣智能,把AI模型與算法直接放到企業一側。讓企業不會必須把任務上傳雲端的尷尬。另一方面,邊緣與終端系統還會進一步處理數據,不斷上傳雲端大腦進行再學習,保證整個企業AI系統的可成長與再學習能力。

另一方面,EI智能體提供了快速訓練,再簡單的單機訓練後快速獲得到分佈式計算等解決方案。從而讓企業的智能化週期儘可能壓縮。並通過線下服務、與行業專家結合的方式,適應企業的獨特週期規律,將新技術與垂直職業的需求進行協調。

問題三:人才困境。招不到人,堪稱實體經濟AI化過程中的最大問題。EI智能體採用獨特的技術解決方案,將複雜的技術進行嵌入,給到企業簡單易用的操作方案。從而企業或許可以有兩個更優選項:更少的技術人才,以及低技術要求的AI使用人才。這在企業邁過智能門檻過程中十分重要。

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問題雖然看起來無關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等AI核心問題,卻是AI進入物理世界,進入產業化週期中無法避免的。不破除這些物理世界的障礙,企業應用AI就會陷入無窮無盡的“雞生蛋”悖論。

物理世界中具有高度產業應用特徵的AI正在走來,一場犁庭掃穴,或許就醞釀於足夠的行業智能體醞釀之後。

文 | 腦極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