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莆田这16位同学过了清华北大,人杰地灵啊

牛!莆田这16位同学过了清华北大,人杰地灵啊

牛!莆田这16位同学过了清华北大,人杰地灵啊!

图:视觉中国

牛,莆田一中的16名“状元”赢得了人生的上半场,回望历史,莆田人科举界成绩是独树一帜,甩别人好几条街,可自清代之后,莆田的科举为什么就慢慢变弱了?

01

好消息

莆田一中

16名学生通过了清华北大的自主招生!

那么,这些学霸都是谁呢?

牛!莆田这16位同学过了清华北大,人杰地灵啊

当然,赢得上半场的这些“状元”们,让人羡慕。

在浩如云烟的史书上,莆田留下了一幕幕科举传奇,及灿若星辰的姓名。相对于今天的高考,那时的莆田书简直是科举界的奇迹,写着“文献名邦”的荣耀。

02

牛!莆田这16位同学过了清华北大,人杰地灵啊

那时候,莆田算是最会考试的城市,没有之一,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两宋时期,那是整个科举史上,福建人最高光的时刻。

牛!莆田这16位同学过了清华北大,人杰地灵啊

南宋绍兴八年(1138),全国录取293名进士。其中,状元黄公度,福建莆田人;榜眼陈俊卿,福建莆田人;探花陈修,福建福州人。

牛!莆田这16位同学过了清华北大,人杰地灵啊

福建人包揽了前三名,堪称完美。在唱名报名次的时候,连宋高宗都很八卦,问黄公度和陈俊卿:“卿土何奇?”

意思是,你们福建莆田人厉害呀,那片土地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03

牛!莆田这16位同学过了清华北大,人杰地灵啊

在唐代,福建人的考试被中原甩了几条街,可是从宋代开始,人才蹭蹭的上来了,福建进士共7043名,排名全国第一,而莆田人更是福建人当中的翘楚。

牛!莆田这16位同学过了清华北大,人杰地灵啊

为什么唐宋差这么多呢?这其实跟唐宋之际,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有很大关系。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后,福建的经济上去了,教育自然跟着往上走。

那后来,到清朝,莆田为什么突然间科举就弱了呢

04

牛!莆田这16位同学过了清华北大,人杰地灵啊

一方面原因是经济上。经济发展,科教才能兴盛。但还有后半句话没说:经济太好了,赚钱太容易,也会把整个地方风气带到这方面上,那时也比较看轻功名,科举无用论就会流行起来。

牛!莆田这16位同学过了清华北大,人杰地灵啊

货如轮转,生意兴隆,大家就不喜欢读书了。清代的莆田,风气和价值取向,也有这种转变。

牛!莆田这16位同学过了清华北大,人杰地灵啊

另一方面重要的原因,是那时候莆田人看轻功名,不愿为官,所以莆田在科举上一落千丈,对读书科举产生了巨大冲击。

如今的高考,算是所有考试里最公平的一次竞技,希望大莆田的学子们,再创辉煌,会赚钱,也会读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