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20个孔”投资原则

巴菲特曾给年轻人分享过一个“20个孔”的投资原则,他说:“我可以给你一张只有20个打孔位的卡片,这样你就可以在上面打20个孔——代表你一生中能做的所有的投资。一旦你在这张卡片上打满了20个孔,你就不能再进行任何投资了。”这话说的是,对待投资要非常地慎重,除非你有万全的把握。

那老巴本人是如何打孔的呢?正好《巴菲特的估值逻辑》这本书,讲了老巴的20个经典投资案例。可以说,如果没有这20个案例,巴菲特的投资业绩也不过是普通散户的水平。

关于老巴的研究资料多如牛毛,本书虽然新,但却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在此之前的资料中,要么是更多侧重于巴氏思想,对案例着墨不多、缺乏细节,例如《巴菲特之道》的第4章中列举了9个案例(其中7个亦在本书中);要么是对巴本人股东信和公开言论大段的复制粘贴,缺乏独立的思考和严谨的考证,读者看书不如直接去看信。

而这本书的独特做法是,假想自己是与巴菲特处于同样的时间和环境下,找出在当时每个普通投资者都能找到的公开资料,包括上市公司的年报等,运用相对统一的估值方法,去分析该标的的投资价值。虽然资料的解读、指标的选取,不免仍然会有作者个人观点的影响,但也能大概率还原巴菲特的原始思考了。

如果说《巴菲特之道》中的案例描述更多地是定性分析,让读者理解老巴的投资思想,《巴菲特的估值逻辑》一书就更多是在定量分析,通过一个个案例的清晰罗列,手把手教会读者老巴的估值方法。

巴菲特的“20个孔”投资原则

第一部分 合伙制年代(1957~1968年)

第1章 1958:桑伯恩地图公司

第2章 1961:登普斯特农具机械制造公司

第3章 1964:得州国民石油公司

第4章 1964:美国运通

第5章 1965:伯克希尔-哈撒韦

第二部分 中期(1967~1988年)

第6章 1967:国民保险公司

第7章 1972:喜诗糖果公司

第8章 1973:《华盛顿邮报》

第9章 1976:政府雇员保险公司

第10章 1977:《布法罗晚报》

第11章 1983:内布拉斯加家具卖场

第12章 1985:大都会广播公司

第13章 1987:所罗门公司——优先股投资

第14章 1988:可口可乐公司

第三部分 近期(1989~2014年)

第15章 1989:美洲航空集团

第16章 1990:富国银行

第17章 1998:通用再保险公司

第18章 1999:中美能源公司

第19章 2007~2009:北伯灵顿公司

第20章 2011:IBM

针对每个案例,作者解答了以下问题:

1、这家公司的历史、业务及财务状况?

不论是早期的还是中后期的投资案例,本书都提供了大量其他资料中没有的内容,相当于一篇完整的投资研究报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案例。

2、为什么会被低估?

市场确实会犯错,但是投资者需要有发现错误的眼睛,因为这些错误总是隐藏在角落里。例如,桑伯恩地图公司的账上证券组合,财报中列出的是成本价,而注脚告诉你这些钱已经超过了公司市值。以往的资料中,并没有清楚告诉我们巴菲特为什么能买到这么不可思议的低价。

3、合理的估值是多少,如何去估值?

早期:侧重于资产的价值。

重点考虑盈利水平、总资产、净资产,并会对应付款、存货等资产进行折扣计算,得出保守价值。这个阶段更适合普通投资者学习。

中期:侧重于控股后的价值实现。

重点考虑资产品质、管理层以及市盈率、EV/EBIT等财务数据。这个阶段中,华盛顿邮报、大都会广播、可口可乐等上市公司的投资,适合投资者学习。而其他几个案例并不适合我们,巴菲特更多考虑的是把整个公司买下后,如何在自己的投资版图上创造更大的效用,例如保险公司看重的是浮存金的杠杆;喜诗糖果看重的是现金流;布法罗新闻在买入后几年内甚至都是亏损的,但把同城对手打败形成垄断之后,当年实现的利润就已经超过了前几年的买入价。

后期:侧重于资金配置和现金流回报,估值类似中期。

老巴更多地是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而稳健的大公司,持续获得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这个阶段买的公司,我们基本不用抄作业了,抄了也没用。

4、巴菲特是怎样做的?

1)买入的并不限于普通股,还有债券、可转债、期权等。

2)有持股待涨,也有深度介入的,例如控股后促使管理层分红、拆分、回购。

3)退出方式尽量避税,例如换股、私募退出等。

虽然都是老生常谈了,这本书仍然让我对巴菲特的几个投资原则印象深刻。

第一点,买的便宜。这20个案例中,几乎没有一个超过15倍的市盈率。而巴菲特传记中透露,他买过的最便宜的股票股价是3美元,每股利润是29美元,市盈率是0.1倍!巴菲特有句名言广为流传:投资第一原则就是不要亏损,第二原则就是不要忘记第一条。“不要亏损”并不是说不能浮亏,而是不要有永久性的损失,要做到这点,前提是就必须买得足够便宜,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即使最坏的情况发生也能拿回本金。

第二点就是耐心。便宜是等来的。让巴菲特赚了最多钱的几家公司,都是美国人、甚至是我们中国投资者耳熟能详的长青公司。例如,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GEICO、富国银行、苹果、北伯灵顿铁路公司,但他绝对不会因为喜欢一家公司就迅速的买入,而是会选择长期的观察和等待,直到最好的时刻来临。老巴在买入北伯灵顿的时候说,我一从小就喜欢铁路,直到70年之后才买入一家。经过漫长的等待后,市场又提供了很宽松的买入窗口期,如果与老巴处于同一时期研究同一标的,投资者有足够的时间去用相同、甚至更低的价格买入。

第三点就是保守。其实以老巴的能力,他几乎能够看懂所有的商业模式。但在其漫长的投资生涯中,他很小心的守在自己能力圈内,不轻易踏出一步。而没有更好的机会时,他会选择追加买入原来熟悉的行业,甚至同一公司。

这三点也可以浓缩为一个词——安全边际。买得便宜、用时间换价格、守在能力圈内,都是为了投资时获得更大的安全边际。实际上,安全边际的思维是巴菲特投资逻辑中最重要的一点,这也是为什么他说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

有个流传很久的说法是,巴菲特早期受格雷厄姆影响,主要聚焦在“烟蒂型公司”,而事实上,他涉及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投资,而且即使在那些烟蒂中,他不单单去看资产的折扣,也会考量公司的质地和管理层。当管理人员不乐于实现股东利益的情况出现时,他也强力控股并推动甚至更换管理层。而更好的管理层也会给我们的投资标的提供更大的安全边际。

巴菲特的“20个孔”投资原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