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受苦人

“梁家河·大學問”專欄: 監獄人民警察朗誦《梁家河》

音頻朗誦:樊 昊(陝西省莊裡監獄警察)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獲得。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習近平

「有声」受苦人

在知青們眼裡,梁家河很原始。梁家河人住得很原始。梁家河人住的是土窯洞。窯洞裡不僅有蝨子、跳蚤、臭蟲、老鼠,偶爾還有蠍子,甚至有蛇出沒。

習近平八一中學的校友、在梁家河一隊插隊的知青趙華安在接受《學習時報》記者採訪時說,一個下著大雨的夜晚,房東的兒子來叫他,說家裡進來一條蛇。趙華安跑過去,看到了嚇人的一幕:那條蛇盤在房東的炕上,蛇身上是紅色的花紋,吐著信子……房東夫妻倆嚇得躲在灶臺後,不知如何是好。趙華安拿了一床被子,把蛇捂住包起,準備打死。房東說:“蛇是有靈性的東西,放它走吧。”趙華安冒雨走了很長的路,把蛇放到了一道溝裡。

糧食的加工也很原始,用的是石磨和碾子。比如,加工玉米,用碾子碾成糝子,煮粥吃;用石磨磨成粉,做糰子吃。儘管使用毛驢拉碾子、拉磨,但每次加工都需要耗費很長時間。知青們做不好這些活計,就先吃不用加工的小米,做小米飯;然後是玉米,碾一碾就能煮粥吃;最後才吃麥子,因為麥子加工起來最麻煩。

原始的還有勞動工具和生產方式。儘管在北京上學時接觸過一些簡單的農具,但陝北的勞動工具依然讓知青們印象深刻。梁家河刨土用的“老钁頭”,比他們見過的要寬得多。這種钁頭钁口寬,刨的土多,也更費力氣。陝北的扁擔是用質地堅硬的木材做的,沒有彈性。為防止折斷,中間還用根短木加固。這種扁擔使用起來,結結實實地壓在肩膀上,很容易磨破皮膚。播種是人工撒種,在知青們看來,這是糧食低產的原因之一。

梁家河也很窮困。

有人一年四季只有一套衣服。天冷的時候,在裡面縫上棉絮;天暖的時候,再把棉絮拆下來。

糧食不夠吃,有人把殘次棗磨成粉,摻在玉米麵裡,做成糰子。這種食物很難消化,容易便秘,以致留下了“尋吃的,討吃的,屁股掉個棗核子”的說法。為了應對糧食短缺,人們一天早晚兩頓吃稀的,中午吃頓乾飯,補充勞作消耗的體力。但常常挨不到晚上睡覺腹內已空,飢餓難耐,有人會取一撮兒鹽,用水衝了,仰脖子喝下,趁腹內飽脹,趕緊入眠。

食用油是麻籽熬成的麻油,炒菜的時候滴上幾滴。沒有油吃的時候,人們取了杏仁,在熱鍋裡炒一炒,權當有了油香味兒。

大自然嚴酷得讓人敬畏。陝北乾旱少雨,土地貧瘠。那口口相傳的《祈雨調》裡寫著人們深深的無奈……

大溝小河斷流了,

山山峁峁著火了,

五穀田苗曬焦了,

……

龍王爺喲,降甘霖!

龍王爺喲,救萬民!

村裡的小廟在“破四舊”中已被拆毀,但遇到天旱時,仍有人偷偷前去祭拜。獻給龍王的祭品是一隻皮包骨頭的雞,或是一兩枚硬幣。

陝北有句話叫作“飽吹餓唱”。勞作之餘,肚子飢餓的人們會唱那憂傷的酸曲。酸曲被說成“腐朽”的東西不讓唱了,就唱革命歌曲。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黃土裡笑來黃土裡哭。”陝北人稱自己是“受苦人”,他們在這像巨人隨手抓出來的千溝萬壑裡生存下來,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梁家河人就這樣生活著,如同陝北山谷裡生長的柳樹,它拼命地向下紮根,那不同於垂柳的枝條直指天空,倔強生長。

(選自紀實文學《梁家河》)

「有声」受苦人

音頻製作:樊 昊

END

【有聲】往期回顧

新時代監獄的窗口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