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啓臻 鄉村振興中的生態文明智慧

朱啟臻 鄉村振興中的生態文明智慧


光明日報 2018年2月4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準確把握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價值,統籌謀劃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注重協同性、關聯性,整體部署,協調推進。如何把生態文明貫穿於鄉村振興的總目標,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個難題。鄉村是生態文明的寶庫,我們用生態文明視角審視鄉村生產與生活,就會發現:生態理念體現在鄉村的各個構成要素之中,形成完整的鄉村生態文明體系,涵蓋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關係以及包括信仰、習俗在內的鄉村文化等各個方面。這些要素相互滲透、影響、制約,無一例外地充分體現著生態文明理念。作為鄉村生態文明的重要內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理念,敬畏自然的信仰,順應、利用自然的智慧,在鄉村生產生活中都體現得十分充分。因此,鄉村傳統給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智慧源泉,而生態文明理念也給鄉村振興的內容與途徑提供了理想模板。遵循鄉村生態文明體系,有助於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生態產業多智慧傳統鄉村產業是生態的,所形成的是生態產業。鄉村產業的生態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農業生產的有機循環。在鄉村,有機循環既體現在種植業與養殖業之間,也體現在生產與生活之間。它實現了自然界生態系統的物盡所用,減少了生產、生活垃圾。傳統農業幾千年地力不減的奇蹟,就源於這種有機循環理念。正因如此,循環農業理念成為世界矚目的農業生態文化,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農產品的綜合利用。在鄉村,農產品的綜合利用主要體現在產業鏈縱向延伸和橫向擴展:一是食品貯存與加工——豐富多樣的食品製作形成了燦爛的中華飲食文化,使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延伸到餐桌案頭;二是鄉村手工業——利用農產品及其廢棄物(諸如秸稈、廢舊布料等)發展出編織、手工製鞋、造紙、釀造、木工、剪紙等鄉村百工,很好地實現了農產品的綜合利用,成為現代融合產業的原型。農業生產的多樣性。在鄉村,多樣化的農業生產源於鄉村生產、生活的特點和多樣性的需要。傳統相對封閉的思維習慣和地理環境,造就了鄉村小而全的生產方式,也孕育了各地獨具特色的多樣化產業形態。多樣化農業有助於滿足多樣化需求,也可有效分散風險。產業興旺要堅持質量興農、多業並舉,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滿足消費需求為目的,通過組織創新實現多樣化農業的規模化。低碳生活方式。在鄉村,低碳生活不僅體現在節儉的生活傳統,也體現在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和去貨幣化的消費方式。無論是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拒絕浪費的習慣還是就地取材的理念,都極大地避免了片面專業化帶來的長途運輸、過度包裝等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和破壞,充分體現著人類的生態智慧,可謂現代化進程中的寶貴精神財富。身心健康更宜居提到宜居,人們很容易想到自然環境好。的確,良好的自然環境是宜居的必要條件,但並非充分條件,宜居還包含許多其他內容。從生態視角看鄉村宜居環境,應該包括三個層面:鄉村所處的自然環境、鄉村內部環境以及基於此的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綠水青山、肥沃的土地、新鮮的空氣、適宜的氣候和豐富的物種,這些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外部物質基礎。從內部環境來看,鄉村是否宜居,既體現在村落、院落這兩個生態循環的重要節點和能量交換場所的完整性,也體現在鄉村道路、水利、衛生等基礎設施的完善,更體現在人與環境和人與人社會關係的和諧。也就是說,生態宜居不僅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更需要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誠如費孝通先生所言,基於傳統鄉土熟人社會所形成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無疑是鄉村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生態宜居的重要保障。怡人的村落環境、滿足生活需要的資源條件、低碳自給的消費方式、和諧的鄰里關係、群體閒暇活動以及與大自然節拍相吻合的慢節奏生活等,構成了鄉村獨特的社會文化生態系統,被很多人認為是有利於人類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何鄉村傳統為鄉村宜居生態建設提供了模板。鄉風文明有活力鄉村生態文明不僅表現為山水風情自成一體,特色院落、村落、田園風光相得益彰,更表現在鄉村所具有的文化生態體系。鄉村文化生態體系是鄉村文化的總和,包含農業文化、民間信仰、道德系統、風俗習慣、娛樂方式、地方戲劇、民間藝術等非物質文化內容,也包括蘊含在物質文化基礎上的精神內容。其中,尊老愛幼、守望相助、誠實守信、鄰里和睦等優秀鄉風傳統,既是鄉村文化的重要體現,也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社會資源。需要強調的是,建設鄉風文明,不是要另起爐灶建設一套新文化,而是要在遵循鄉村文化生態體系及其發展變遷規律的基礎上,沿著鄉村文化譜系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一方面,要傳承優秀的家風、家訓傳統,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另一方面,要滿足人們對現代文化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重視鄉村文化娛樂、科學普及、民主法制教育以及移風易俗等現代文明建設。不顧鄉村文化生態系統而簡單複製城市文化或想當然地引入外來文化,往往會難以融入鄉村原有文化系統而成為項目“孤島”——這也是當前眾多鄉村文化項目成為擺設的重要原因。鄉村治理重教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鄉村形成了特定的社會結構,表現出諸多社會功能,其中教化功能被認為是鄉村所特有的。作為天然教化空間,千百年來,鄉村承擔著對村民行為的引導、規訓與教育功能,讓人們達事明理、明辨是非善惡。農事活動、熟人交往、節日慶典、民俗習慣、地方經驗、村落輿論、村規民約等,都是維繫村落價值取向和有序運行的重要載體,它們以潛移默化的形式不斷強化人們的行為規範,並內化為人們的道德準則,使得鄉村教化成為鄉村治理的重要依據。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需要以鄉村自治和德治傳統為基礎。在村落裡,人們使用共同的資源,維護共同的環境和秩序,逐漸形成共同的信仰和行為規範,也就有了“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的鄉村治理文化。鄉村是以熟人社會為前提的人情社會,人情與道德、習俗、文化娛樂融為一體,為鄉村治理提供了豐富的德治資源。從個人品德修養到家庭美德、鄉村公德的培養,從節日習俗禮儀到鄉村群體文化娛樂活動,形成整套不成文卻令個體難以抗拒的教化制度。豐富的自治和德治資源在新的社會環境下發揚光大,可以對鄉村治理髮揮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鄉村價值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鑑的模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善於從鄉村傳統中汲取生態文明智慧,又要與時俱進融入現代生態文明成果。需要指出的是,鄉村傳統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生態文明建設模板,但並非說可以簡單複製傳統鄉村的生態文明,而是要通過一系列制度與方法創新,使傳統鄉村的生態文明智慧在新的歷史階段發揚光大。近些年,各地湧現出大量鄉村建設的典型,例如湖北竹溪縣的“優秀家風家訓進萬家”活動、山西運城鹽湖區的德孝文化“五進”活動、河北館陶縣的特色小鎮建設、四川成都市“小組微生”(“小規模聚居、組團式佈局、微田園風光、生態化建設”的簡稱)鄉村建設模式、浙江上虞的新鄉賢文化等實踐,解決了許多長期以來難以解決的鄉村問題,是對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貢獻。如今,鄉村仍然被不少業內專家譽為“生態文明密碼的攜帶者”,其重要價值仍需深入研究和整理,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依據。

(作者:朱啟臻,系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

朱啟臻 鄉村振興中的生態文明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