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演完琅琊榜後幾乎消失,現身這檔節目講述當年車禍隱情

胡歌演完琅琊榜後幾乎消失,現身這檔節目講述當年車禍隱情

胡歌很少參加綜藝節目的原因大概是怕鬧騰,他寧可在家裡擼貓。

參加金星秀,主持人抓著車禍的事不放,不停地被問到個人的情感問題。參加《朗讀者》會嗎?

朗讀者裡車禍的事是他主動提起的,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他在剖開自己的內心,一點一點分析這些年來的心境。

但這不是外界的施壓所造成的,這反而是胡歌愈發活得透徹的證明,可以算是車禍事發10多年後胡歌第一次披露隱情、袒露心扉。

胡歌演完琅琊榜後幾乎消失,現身這檔節目講述當年車禍隱情

所以當我看著他在一點一點扒開往事的時候,在屏幕前哭成了傻子。

但當他選擇了《哈姆雷特》的時候,我又有一些驕傲,我喜歡了這麼久的人,有直面自己的勇氣。

他不是不參加綜藝節目,只是在不必須的情況下能推則推,獵場宣傳期間男主怎麼能不在場?

他參加《朗讀者》節目,我覺得只是出於單純的喜歡。

胡歌演完琅琊榜後幾乎消失,現身這檔節目講述當年車禍隱情

他覺得這是一個有深度的節目,他去參加肯定是可以獲得一些東西的,所以,他去了。事實也恰恰證明,老胡是對的。

胡歌在節目當中的表現不錯,無論是講述心路歷程,還是對白主持人的言神舉止。

胡歌朗讀片段來自《哈姆雷特》第三幕開頭,彼時哈姆雷特已洞悉父親死因,而他的心上人奉殺父仇人之命前來試探口風:

過去已然分崩離析,未來尚不知何去何從。由此引出“生存還是毀滅,隱忍還是反擊”經典獨白。

胡歌演完琅琊榜後幾乎消失,現身這檔節目講述當年車禍隱情

對於胡歌本人而言,在演藝生涯裡他有過放棄的藉口——車禍,有過止步的理由——“古裝王子”、“古偶之王”,有過順波逐流的絕佳機會——琅琊榜後的人氣爆發,但他並未選擇這樣的道路。

至於演員轉型究竟有多困難,胡歌沒有在任何採訪中具體描述過。

只有在朗讀者採訪中提到一句,他爭取話劇《如夢之夢》的演出機會,是為了成為真正的演員。

但是《如夢之夢》最初選擇他是否更多源於商業的考量,他不得而知,至今也從未就此問過賴聲川導演。

胡歌演完琅琊榜後幾乎消失,現身這檔節目講述當年車禍隱情

胡歌參加《朗讀者》時的朗誦原文,可以說這一段獨白非常符合胡歌個人的命運起落,意味深長: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死了,睡著了,什麼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

胡歌演完琅琊榜後幾乎消失,現身這檔節目講述當年車禍隱情

死了,睡著了,睡著了也許還會做夢。

嗯,阻礙就在這兒:因為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後,在那死的睡眠裡,究竟將要做些什麼夢,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

人們甘心久困於患難之中,也就是為了這個緣故;誰願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胡歌演完琅琊榜後幾乎消失,現身這檔節目講述當年車禍隱情

誰願意負著這樣的重擔,在煩勞的生命的壓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為懼怕不可知的死後,懼怕那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是它迷惑了我們的意志,使我們寧願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們所不知道的痛苦飛去?

這樣,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

這段朗誦的感人之處流露出東方氣質和西方文化的交融魅力,是一個“在迷霧中砥礪前行”的追夢人真情流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