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第68期

第十章教学心理

1.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内容与时间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

2.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根据学习情境与其测量情境的变化程度,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1)认知目标。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从低到高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2)情感目标。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等级。

(3)动作技能目标。这一方面的目标有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和习惯化六个层次。

3.加涅的目标分类分类。加涅将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4.教学策略的选择:直接教学、探究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程序教学、掌握学习、合作学习。

5.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观察评价;档案评价。

6.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功能、维持功能、发展功能。

7.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

教师的领导风格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普雷斯顿认为,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行为有无越轨。

班级规模

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班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班级越大,成员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对课堂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越高;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良好的班级可以形成一种融洽、和睦、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气氛,这有利于课堂管理。

对教师的期望

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定型的期望,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这种期望必然会影响教师的课堂管理。如果教师的实际行为与学生定型期望不一致,学生就会不满。

8.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班级、小组、少先队等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要经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个阶段。

9.班集体是一种按教育管理要求而组织起来的学生正式群体。班集体具有如下特点:教育系统的一体;组建有强制性;成员水平相仿;有共同目标;教师处于核心地位。班集体的心理功能如下:满足成员需要;提供社会化机会;比较调节。

10.非正式群体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被称为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成员之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第二,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和较强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排他性;第三,受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行动目标的支配,行为上具有一致性;第四,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

11.课堂环境管理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环境,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性的三种类型。

12.课堂里的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13.课堂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

14.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做好课堂监控;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15.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课堂问题行为

性质

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等。课堂问题是一个普遍、消极的行为,而且课堂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产生原因

(1)学生的人格特点、生理因素、挫折经历等;

(2)教师的教学技能、管理方式、威信等;

(3)校内外的环境,如大众传媒、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编排。

处置与矫正

在处理日常课堂行为问题时,要以最少干预为原则。就是要用最简短的干预纠正学生的行为,尽量做到既有效又不需打断上课。

(1)运用积极地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

(2)合理运用惩罚。

(3)进行心理辅导。

(4)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给学生违纪的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