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到清,「流氓」稱謂是怎樣演變的?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用定型文字明確記載表示包括無賴痞子在內的破壞社會道德,秩序概念的首當推《易睽》:“見惡人,無咎”。流氓一詞跟惡是分不開的,因此流氓的稱謂也因時而異,形形色色。


從漢到清,“流氓”稱謂是怎樣演變的?

漢代 無賴稱之為流氓。劉歆《西京雜記》卷二:“故新豐多無賴,無衣冠子弟故也。楊雄《方言》卷一:“江湘之間或謂之無賴,或謂之猩。凡小兒多詐而燴,謂之央亡。”以後無賴又和其他稱謂流氓的詞構成“無賴之徒”“田野無賴子”“無賴匪徒”等等,均專指流氓,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唐代除了繼續使用秦漢以來對於流氓的稱謂語之外,常見的書籍詞語中還有閒子,閒人。唐宣宗時期,皇帝聽說近日街道鄰坊多有閒人,不務正業,常懷兇惡,肆意橫行,專門在坊市裡,脅取人財物。可所謂“閒”,絕非休閒無所事事,閒人指不務正當之人。
從漢到清,“流氓”稱謂是怎樣演變的?

宋朝 指稱流氓的詞語“破落戶”“頑徒”。①破落戶是指敗家子弟中游蕩的無賴著。從宋代生活小說《水滸傳》進一步佐證:“原來這人是京師有名的破落戶潑皮,叫做沒毛大牛蟲二,專在街上撒潑,撞鬧。” ②在宋代“頑徒”也指的是流氓,《南宋市肆記》:”頑徒猶如攔路虎,九條龍之徒,尤為井市之害。”

元朝 指流氓的詞語有“光棍”和“棍徒”。光棍見於蕭德祥《殺狗勸夫栔子》:“卻信著這兩個光棍,撇壞了俺一家也” 無賴匪徒以敲詐為事者為光棍。“棍徒”見於康進之《李逵負荊》四:“我如今放你去,若拿得這兩個棍徒,將功折罪。”因此,“棍徒”和“光棍”指稱流氓在元以後的書籍廣泛運用。
從漢到清,“流氓”稱謂是怎樣演變的?

明清時期 對流氓的稱謂有較強的地方性色彩。譬如四川稱咽嚕子,天津稱為混混或混星子,杭州稱為聊蕩。上海稱為白相人,痞徒。見於小說筆記中稱謂流氓則有滑油賊、白賴、流蕩子等。

形成如此之多的流氓稱謂,原因之一是中國歷史悠久,在社會變遷中,產生出更有表現力的新詞語。流氓也反映了社會階層固有的特點和習俗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