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丨璧山,從「中綠」走向「深綠」

大江奔流丨璧山,从“中绿”走向“深绿”

如今的璧山,綠色是城市符號。但在7年前,穿城而過的璧南河因沿岸企業汙水排入,水色如墨、臭氣熏天,大家怨聲載道。經過幾年的整治,如今的璧南河碧波盪漾,沿岸綠樹成蔭,公園遍佈。當地群眾自豪地稱之為“璧山版的清明上河圖”。據瞭解,出現這種翻天覆地變化的“妙藥”在於“深綠”城市這一發展理念。

近日,上游新聞記者跟隨由中央宣傳部組織開展的“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主題採訪活動走進璧山區。

8億元打造公園政府沒投入一分錢

在重慶璧山區觀音塘溼地公園,上游新聞記者見到,這裡的水很清,卻似乎有不少魚。

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原來公園池塘做了些“手腳”,構建了一個“清水型生態系統”,對水生態進行修復。以生態系統中完整的食物網鏈為基礎,利用食物鏈攝取原理和生物間相生相剋關係,把沉水植物群落、魚類群落、底棲動物群落、微生物群落及岸帶植物群落構建成健康的生態群落結構,達到水體中營養鹽的轉移及削減,改善及提升水質了,完全不用人工去淨化也不用引入活水。

大江奔流丨璧山,从“中绿”走向“深绿”

重慶璧山區的秀湖公園是國家級溼地公園,因郭沫若讚譽璧山“黛山秀湖”而得名,其佔地1500畝,山環水繞。

打造這樣一個公園,需投資額近8億元,但政府沒有投入一分錢。原來,於2012年9月建成的秀湖公園,建有3個用於商業開發的明清仿古組團,其中有約5萬平方米用於商業開發,而2萬一平米的均價使得回收達10億元。“不僅不會虧本,還淨賺2個多億。”在璧山區區長章勇武看來,這正是一種生態建設理念的體現,“創造宜居舒適的環境並不是賠本的買賣。”

與此同時,買下商鋪的商人也從璧山的綠色發展中分得一杯羹。在秀湖公園開辦茶樓兩年的王永華,每年利潤可達一兩百萬元,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便利了市民也帶來了無限商機。

“中綠”到“深綠”:三大新型產業入璧

與此同時,璧山還按照百姓步行15分鐘見公園、20分鐘見休閒亭的設計理念,相繼建設了30多個免費開放的公園、20多個廣場和100多個休閒亭。

在城市建設方面,璧山在空間佈局做減法,給城市騰出“呼吸空間”。城區小範圍拆舊後,騰出空間增加綠地和公共設施,並以綠為脈,把城市作為植物、山水、人居、生產等要素共存共榮的生態系統來打造。

大江奔流丨璧山,从“中绿”走向“深绿”

據瞭解,璧山“深綠”城市的理念起源於瑞典,是由“淺綠”、“中綠”、“深綠”三個階段組成。“淺綠”城市單指景區化城市;加上環境保護,可稱為“中綠”城市;再加上低碳生活、循環經濟,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深綠”城市。

目前,璧山正從“中綠”向“深綠”發展,構築起“山、水、綠、城、人”和諧共處的“綠色譜系”。

環境好了,生態優先了,下一步如何讓發展的本底更綠?璧山在向“深綠”城市邁進過程中,大量關停汙染企業,優化生態空間格局,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按照這種思路,璧山在重慶率先退出煤炭、煙花爆竹生產行業,整體去除鋼鐵冶煉產能,單位GDP能耗下降16.5%。吸引了裝備製造、電子信息、食品醫藥三大新型產業入駐,2016年實現規上工業產值732.7億元,佔比71.2%。

2017年璧山政府工作報告顯示,璧山正加速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今年力爭引進100億級項目1個、50億級項目3個以上,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30個以上和一批細分行業龍頭企業,藉此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

如今,傳統產業的支柱地位被取代,深綠型生態化城市和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汙染、低耗能的綠色產業正快速發展,綠色已經從裡到外固化為璧山的城市符號。

記者手記>>

與水共生 依水發展

在璧山區,上游新聞記者看到,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堅持一切城市發展為水系讓路。他們通過智慧運用“河外截汙、河內清淤、外域調水、生態修復”的治理模式,全力整治水環境,建成由璧南河畔秀湖公園、璧南河城區段及觀音塘溼地公園3大骨幹水利景區組成的璧南河國家水利風景區。

同時,璧山區按照“大水體建水生態主題公園、小水體現原貌、大河溝不覆蓋、小河溝建溼地、大小水體連通現清流”的思路,以一河六湖十八溼地的構架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建設。

如今的璧山已初步建成“水清、水暢、岸綠、景美”的活力水城。

上游新聞記者 張皓 攝影 甘俠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