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晌午:烈日下“穿针引线”的铁路调车员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王倩雯报道 入伏以后,衡阳地区持续高温,酷暑难耐,很多人对出门望而却步,而在衡阳火车站里,有一群在酷热高温下依旧繁忙在运输一线,挥汗如雨,坚守岗位的人,他们就是铁路调车员。

调车员常被称作为火车“穿针引线”的人,他们主要负责为始发和终到车站的车辆重新分解与编组连挂,确保列车安全始发和解散编组,这项工作是铁路车务部门最辛苦最危险的工种之一,需要常年在户外作业,与车辆为伴,日复一日穿行在股道间,是最执著的“跋涉者”。

三伏天的晌午:烈日下“穿针引线”的铁路调车员

上午11点,烈日炎炎,在衡阳运转三调作业区内,地表温度已经达50多度,钢轨、车体、石碴扑散出滚滚热浪。站在太阳直射的股道边,记者背上的相机,已经被晒得滚烫,即使穿着清凉的短衣短裤,身上的汗也像被拧开了笼头的水一样,蹭蹭地往外直流,此时调车长何孝贤和他的5个队友正在各自的岗位上按部就班的进行调车作业。

三伏天的晌午:烈日下“穿针引线”的铁路调车员

橙黄色的长袖,深蓝色的长裤,特制的安全帽和厚厚的帆布手套是他们夏季的工作标配,也是调车员们的统一制服。尽管在这种高温天气里身着密不透风的衣服会特别闷热,但是为了工作时不被滚烫的车体烫伤,工人们还是严格按照要求着装。

三伏天的晌午:烈日下“穿针引线”的铁路调车员

11点05分,连接员喻洋开始对作业线路的存车和防溜措施情况进行检查。这是列车甩挂工作的第一个作业项目,主要是检查线路是否有障碍物,车辆连接状态,工作内容听起来不复杂,但要在高温下做好这项工作却并不容易。

三伏天的晌午:烈日下“穿针引线”的铁路调车员

复查时常常需要在两个车列之间穿行而过,此时,在长时间的暴晒下,两边的车体都已经被烤的滚烫,记者跟随喻洋穿行,仿佛行走在两个烤炉中间,又闷又热,连呼吸都变得有些困难。在短短几十米的距离里,就如同免费蒸了一个桑拿,出了一身大汗,而喻洋需要穿行在这样闷热的环境里,静下心来,在每辆车前停下来,弯下腰仔细检查。

三伏天的晌午:烈日下“穿针引线”的铁路调车员

11点10分,复查完毕,为了防止车辆溜逸,调车长何孝贤指挥同事将重达8公斤的铁鞋放置在车轮下,随后自己侧身钻进两节车厢之间,左手握住长长的橘红色提钩杆,用力向上一抬,将连接两节车体的钩销提开,在高温“烘烤”下,一番作业下来,何孝贤脸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滚,背上也已经全部湿透了。

三伏天的晌午:烈日下“穿针引线”的铁路调车员

11点15分,车辆分开后,要将车辆牵出或者推进,这时何孝贤需要爬上车体侧面的车梯,整个人仅靠左臂的力量悬挂在车辆前端,充当司机的眼睛,根据车辆距离远近,通过无线电台,向司机发出减速和停车的指令。“一趟车下来,时间长的话要挂十几分钟,完全靠意志力去坚持了。一个作业环节,贴在将近60度的车体上,那种感觉就像在做‘人肉铁板烧’一样。”何孝贤告诉记者。在推进爬乘列车时,车辆运行,热浪迎面扑来,十几分钟里衣服湿了,又马上被风干,每次下车衣服都会结出盐晶。

三伏天的晌午:烈日下“穿针引线”的铁路调车员

股道两侧的石碴线路都是由特别挑选的花岗岩碎石铺成,路面凹凸不平,十分难行不说还特别硌脚,记者穿着帆布鞋在路上走了大概500米,就觉得脚底又热又烫,酸痛发麻。而调车员们每天要穿着解放鞋在这样的路面上来回走上8-10公里,一个月就要磨坏一双解放鞋。“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觉得走这样的路不太舒服,一天走下来觉得脚底板酸痛,现在久了就习惯了,”何孝贤开玩笑说:“就当是足底按摩了,还可以霸屏微信运动呢!”

三伏天的晌午:烈日下“穿针引线”的铁路调车员

调车员的一个白班是从早上8点到下午7点,除了中午有一小时用来吃饭和做整备工作以外,其余时间都是在户外的烈日下接受“烤验”。“防晒霜根本不管用,一天晒下来晒得脸火辣辣的,像用辣椒水洗了脸一样,中午最热的时候出去作业,沿路走在股道上人都感觉发晕,呼吸都困难,一趟活儿干完就像穿着衣服洗了个澡,全身,衣服裤子,袜子都是湿的。”何孝贤告诉记者,高温环境下在户外工作,意志比什么都重要,在这种天气里作业,为了防止中暑脱水,一天平均要喝掉四五升水,除此之外车间还给我们每个人都发放了防暑药品。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量保护好自己,尽力适应环境,全力做好工作。

铁路调车员,是一个在铁路系统里不被普通人所熟知的职业。他们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更没有舒适的工作环境,他们头顶烈日,脚踏碎石,与铁路为伴,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用汗水保障铁路大动脉正常运转,做着鲜为人知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