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CEO:一个充满时尚精神的学霸企业家

搜狐CEO:一个充满时尚精神的学霸企业家

1

1964年10月31日,张朝阳出生于西安市东郊一家兵工厂的附属医院,父母都是这家医院的医生。他对自己小时候的性格评价是“比较异想天开,思维不大受束缚”,最爱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类展现自我情结的书,甚至像小说主人公一样形成敏感、自省的性格,充满英雄主义情结,并坚信自己的人生将与众不同。

1981年,张朝阳考入清华大学,从此开始别样的人生。张朝阳回忆说:“当时挺土的,穿衣服特别单一。看到当年留下的照片,特土气,一副书呆子的样子。念书念得很苦,每天一大早跑步,早早到教室占座位,而且是坐前排;中午午休之后又上课,晚上自修室里坐满了人。清华学堂也就是最早的留美预校,都是绘图桌子,特别大,灯光也特别亮,最难占座。”

张朝阳很少看电影、电视,他认为这些都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他说:“食堂有菜吃,但是我的时间观念太强了,不会在那里花很多时间,拿个馒头就去自习,特别疯狂,就是苦行僧。那个年代就是这样的,而我在同学里面又是更加拼命的。”清华的学生念书非常疯狂,一心只想攀登科学高峰,对科学有一种宗教式的狂热。在张朝阳看来,“你成为科学家才有资格研究自然界,而这个事当时看起来是你的全部”。

清华园里都是来自各省市的尖子生,学习竞争残酷激烈,“枯燥的生活,精神上的苦闷,内心的奋争之后,导致了一种自我怀疑”。张朝阳说这是许多学生当时的状态,他自己也难以超脱。面对激烈竞争带来的心理折磨,张朝阳开始冬泳,他说:“当时自认为是锻炼身体,现在仔细想想那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自我虐待,是想通过一种非常艰苦的过程来向自己证明自身的坚强。”

1984年是张朝阳在枯燥、苦闷中熬得最苦的一年,也是最后一年,他即将告别“苦行僧”的日子。1985年,张朝阳获得由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发起的留美奖学金项目,每年从全国筛选700名学生参加考试,只招收成绩最优秀的前100名。

这一年,清华送出由25人组成的代表队,最终8人被录取,张朝阳是幸运儿之一。这次考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每次回想都有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创业后别人问及:“在面对风险投资时心理压力能不能承受?”他轻松坦然回答:“这些压力比起我在清华参加考试的时候的压力要小得多。”

直到此时,张朝阳仍然与所有拼命考到美国的竞争者一样,一心想当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他从小到大的理想。1978年1月,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于《人民文学》第1期,数学家陈景润的传奇故事一时间风靡全国,尊重知识分子的呼声逐渐升温,张朝阳暗树远志:“要好好念书,将来能够像陈景润一样出人头地。”在此后将近20年间,张朝阳内心物理学家和诺贝尔奖的理想从未改变,这是他考入清华、远赴美国的动力,也是后来投身互联网的伏笔。

2

1986年,张朝阳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求学,自从踏上美利坚的土地,呼吸大洋彼岸的空气,张朝阳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开始由怀疑、破碎到重塑,连理想都彻底改变,张朝阳说:“到了美国之后,才发现这个世界只需要很小的一部分人做自然科学的研究,去探究自然的奥秘。因为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要学一项技能获取生活资料。”

他发现很多人毕业后跑到华尔街设计模型或者做分析师,并不是留在实验室搞科研。生活中,他浑身散发着充满物质主义的酷劲儿,开敞篷车喜欢玩急停调头,衣服一定要穿POLO,甚至把头发梳成马尾辫,戴一副墨镜,银行里从没有存款,一副花花公子的派头。从理想回归现实,张朝阳与出国前判若两人,中国从此可能少了一位科学家,却多了一位企业家。

正是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张朝阳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他深刻感受到这就是未来的方向,他坚信世界的传奇将由另外一批人以一种新的形式书写。后来他做“中国在线”商业计划书时,封面上就有两句话:“顺应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两个潮流,一是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的到来,另一个是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崛起。”这是张朝阳对互联网的最初认知,作为英雄主义者,他总喜欢将个人理想与时代、国家等宏大词汇关联起来。

1993年底,张朝阳拿到博士学位,却开始干起与物理毫无关联的工作。回望在美国的7年时光,张朝阳发现最能发挥特长的就是做跟中国有点关系的事,否则与美国学生相比一无是处。当时他的导师被提拔为副校长,校方把张朝阳安排在企业关系部负责联络中国事务,并专门为他创造出一个职位,日常工作就是迎来送往,喝酒吃饭,这种表面风光的工作其实很难受到重视,与他所渴望的出人头地相去甚远,张朝阳陷入迷惘:“不明白自己的人生为什么这么艰难,自己为什么生活得这么痛苦。”

后来他找到痛苦和困惑的根源——文化差异,他说:“任何离开从小长大的环境到另外一个文化圈子里面去的人,都不太可能在新文化圈子里融入主流文化,哪怕这个人外语讲得再好。”

美国文化使张朝阳的英雄主义、物质主义不断膨胀,却也让这个生性清高孤傲的中国青年变得敏感脆弱。1994年、1995年两年间,张朝阳经常在中美两地奔波,他深切认识到只有回国才能做出更大的事情,尤其是1995年7月陪同校长访问中国受到朱镕基副总理接见之后,他迫切希望结束边缘化的生存状态,回归主流,创办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够在一群黑头发、黄皮肤的人中间生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3个月后,张朝阳踏上归程。张朝阳是个仪式感很强的人,他把回国日期定在10月31日——31岁生日那天,当天晚上麻省理工学院的朋友聚会为他送行,好友熊晓鸽(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深情满怀地高歌一曲《送战友》。第二天,张朝阳拎着两个手提箱走下飞机,踌躇满志地踏上熟悉的故土。

3

张朝阳当时的身份是美国ISI公司在中国的首席代表,每月工资1000美元,主要业务是将中国的商务信息收集整理到一个服务器上,为国外使用者提供服务。为了节省费用,张朝阳将办公室选在北京北郊的万泉庄园,工作、吃住都在这间24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窗外的锅炉总是半夜3点开始烧水,吵得他无法入睡。

8个月后,张朝阳终于建成ISI所需的数据库,手下招聘的员工也不断增加。这段替别人打工的生涯更像是自主创业,老板在国外当“甩手掌柜”,研发、招聘、运营等管理事务全部由张朝阳负责,尽管辛苦劳累,却也受益匪浅。

1996年5月,张朝阳在公司的布拉格会议上向老板辞职,入职前他曾明确提出不久后可能会独自创业,还被允许用工作中30%的时间研究自己的事情。7月,张朝阳前往美国融资,他成功说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风险投资家爱德华•罗伯特和学生布兰特•宾德尔投入种子基金,后来他又获得导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的青睐。

尼葛洛庞帝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负责人,也是硅谷有名的风险投资家,他写作的《数字化生存》当时正风靡全球。10月,张朝阳从美国拿回22.5万美元投资(实际只有17万美元),在北京成立爱特信公司,两年后更名为“搜狐”。

作为“数字化大师”尼葛洛庞帝的门生与被投资者,张朝阳刚出道就备受关注,海归、风投、互联网等代表未来趋势的新名词集于其身,他被媒体和公众当做开放自由、个性解放的互联网精神的代表人物而广受追捧,尤其是他放荡不羁的气质更符合时尚品位。他曾赤裸上身出现在时尚杂志封面,在天安门前玩滑板的酷照被《南方周末》刊载于显眼位置,关于他的封面报道和作家安顿的《绝对隐私》放在一起出售。他是媒体的宠儿。

万人敬仰只是成功的错觉。尽管网景、雅虎、美国在线等互联网公司已成为美国的商界榜样,但中国互联网还处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干涸世界,除了成为娱乐和新闻话题,公众并不关心爱特信是什么,能干什么。然而,张朝阳仍然沉浸在喜悦和兴奋之中,他将以“中国互联网教父”的身份,主宰未来。

张朝阳每天像个摇滚歌星一样四处宣讲。他到美国硅谷找人回国做互联网,有次被一个名叫李彦宏的留学生婉言谢绝,而1999年百度横空出世。他到深圳给700人演讲,台下有个青年听完热血沸腾,回去埋头开发QICQ,这个人名叫马化腾。

当这两个人登上商业舞台,一如张朝阳当初被聚焦拥戴的景象,媒体上的报道文章连篇累牍,生动传神地描绘互联网英雄的传奇人生和远大前程。偶像被批量制造,互联网浪潮席卷中国。

-END-

(本篇题图 © Hack Capital )


-相关阅读-

《创始人1984:中国商业教父的时代命运与崛起重生》

搜狐CEO:一个充满时尚精神的学霸企业家

About us

真诚讲述世间每个平凡人的职业和人生故事

带你遇见“一千零一种人生”

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官方故事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