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内铁路让“中国标准”闪耀非洲

2017年5月31日,肯尼亚独立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蒙内铁路正式通车。这条东起肯尼亚东部港口蒙巴萨、西至首都内罗毕的铁路,全长约480公里,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全线采用中国标准。同时,蒙内铁路也是海外首条采用“中国标准”全方位运营维护的国际干线铁路。

中国标准造福当地人民

“一路走来,蒙内铁路书写了许多动人故事,验证了这是一条中肯合作共赢之路、共同发展之路、幸福希望之路。”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孙保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围绕这条铁路的故事还在继续,非洲大陆正朝着“连通诸国,造福人民”的梦想迈进。

中国路桥副总经理、中国路桥蒙内铁路运营公司董事长李全怀认为,从实际运营情况来看,这条中国装备和标准走出去铸就的“明星”之路,不仅改变了肯尼亚人民的生活,同时也激活了整个东非的交通乃至商业版图。

承建并运营蒙内铁路的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卢山表示,中国标准代表的是“有用”和“发展”,从运营一周年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反馈来看,肯尼亚人民对这条铁路和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很认可。

对于肯尼亚而言,蒙内铁路是百年以来第一条采用新标准、新设备、新技术建成的现代化铁路,将给肯尼亚铁路技术带来系统性提升和革命性变化。随着技术转移的推进,肯尼亚将掌握发展的钥匙,建立肯尼亚标准。

助力商贸旅游发展

蒙内铁路项目的建成刺激了肯尼亚商业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蒙内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近135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超过95%。肯尼亚国家统计局今年4月发布的《2018年度经济调查报告》显示,去年肯尼亚铁路客运总收入约700万美元,远高于前年的约134万美元。其中,蒙内铁路的客运收入就占到约590万美元。

同时,蒙内铁路货运服务也进展顺利。据中国路桥公司发布的数据,自2017年12月1日以来,蒙内铁路已累计运送货物约4.5万集装箱。

卢山说,蒙内铁路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十大合作计划”的重要早期收获,大大便捷了内罗毕与蒙巴萨之间的人员往来,货物运输时间也由原来10多个小时缩短至4个多小时,这些都将助推肯尼亚成为地区物流中心和制造业中心。

蒙内铁路作为东非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肯尼亚和东非地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东非地区互联互通、加快非洲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了解到,后续铁路沿线工业园区建设将确保蒙内铁路及沿线经济带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共同打造蒙内铁路、蒙巴萨港、蒙巴萨经济特区“三位一体”的合作新格局奠定基础,成为中肯、中非产能合作的成功典范,切实造福中非人民。

本土运营“授人以渔”

要在海外运营一条铁路,本地化人才必不可少。数据显示,目前在蒙内铁路从事运营工作的当地员工达1570人,占比70%,其中不乏有望成为骨干的肯尼亚青年。

电力综合管理员凯内迪·科梅托伊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土生土长的肯尼亚人。“我在北京大学读的本科,后来在上海大学读研,学的是工程管理。”科梅托伊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

科梅托伊2017年来到蒙内铁路工作。他说,书上学的和实践中不完全一样,来自中国的“师傅”教了他很多,“我们现在每个月都要考试,检查我们学没学到位”。

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技术转移,正是肯尼亚目前所需要的。在肯尼亚,15岁~24岁的年轻人占比高达20%,青年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国家。蒙内铁路不仅为肯尼亚人创造了就业岗位,还将中国的技术、管理经验带到了肯尼亚。

守时和讲求效率是蒙内铁路肯方指导车长哈里森·基马尼从中国人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管理经验。“在蒙内铁路开通初期,我觉得这对肯尼亚人算是一个冲击——肯尼亚文化里不太把准时当回事,但蒙内铁路说早上8:00出发就8:00出发。一年多来,蒙内铁路项目只有一次因故延迟。”基马尼笑着说,这种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中国人一般见面问‘吃了吗’,我会告诉我的中国同事,你这样去问一个肯尼亚人有点奇怪。领导要求我们也向中国同事讲解肯尼亚文化,他说肯中员工相互了解,工作起来更顺畅。”

据悉,蒙内铁路自建设以来累计为肯尼亚创造近5万个工作岗位,培训5000多名专业技术工人,300多家当地企业参与工程分包合作,在铁路沿线开展260多次公益活动,为村庄打井铺路,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卢山表示,“授人以渔”是蒙内铁路项目长期以来的理念。“育人对肯尼亚铁路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造血工程’,也是蒙内铁路项目的最终目标——让它成为肯尼亚人民自己掌握管理和技术的铁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