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爲何會催生個人主義?

尹小昔




“文藝復興”是個誤譯,至少應該是“文化復興”。雖然那個時期的歐洲是文學藝術的一個繁榮時期,但同時也是學術和科技發展的黃金歲月,出現了許多青史留名的學者和科技人才。

文藝上有大家耳熟能詳的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亞、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學術和科技上則有 伽利略、達芬奇、哥白尼、伊拉斯謨、摩爾、布魯諾等在當時和後世都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者和科學家。總體來說是發生在14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文化潮流。



從14世紀初到17世紀中葉,正是歐洲封建社會解體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時期。這個時期產生了一批思想開放、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巨人。

文藝復興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前所未有的科學與藝術井噴而出的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視為是後期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的先聲。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的第一個。



文藝復興催生的是個性解放,而非個人主義。作為一個重要術語,個人主義到十九世紀方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詞語。個性解放運動的背景是黑暗漫長的中世紀。

公元5-15世紀,正是中國繁榮富強文明昌盛的10個世紀,而歐洲卻是黑暗落後的宗教統治,人們生活在單調的宗教誦經聲中,和鬱悶的禁慾主義生活裡。因此文藝復興早期的文學藝術作品,充滿了愛情乃至有幾分情色的故事和畫面,如薄伽丘的故事裡,拉斐爾等人的繪畫裡隨處可見。這是千年壓抑後的突然爆發,是反抗沉重禁慾主義的第一聲吶喊。



絕大部分學者認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是由於14世紀末,奧斯曼帝國的入侵,東羅馬(拜佔廷)崩潰後,許多學者帶著大批古希臘和羅馬的藝術珍品和文學、歷史、哲學等書籍,逃往西歐避難。這一說法為西方史學界廣泛認同。

另一個廣為認可的重要原因是,十三世紀末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出版了《馬可波羅遊記》,當時歐洲社會深感不可思議,卻深受難以拒絕的誘惑。由此引爆了歐洲人對高度文明、滿地黃金的東方大國的強烈慾望,出現了哥倫布等一系列青史留名的大探險。



由於東羅馬學者帶來的古典文化以及波羅創造的東方誘惑,歐洲學界和新興資產階級認為,十個世紀的中世紀是一種太長的大倒退,而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值得復興的典範,他們力圖復興古典文化,而所謂的“復興”更應該說是一次對知識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與創造。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謳歌人體之美,主張人體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諧的比例,並把它展示在油畫和雕塑中,應用到建築上。雖然許多文藝作品仍然以宗教故事為主題,但表現的卻是人的情感,人的困惑,從而將神拉到了地上,將人放到神的同一高度。

人文主義者歌頌世俗,蔑視天堂,標榜理性以取代神啟,肯定“人”是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感情,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因此在歷史發展上起了很大的進步作用。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一劇中,借哈姆萊特之口,用抒情詩的美麗語言放聲謳歌:“人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在理性上多麼高貴!在才能上多麼無限!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文藝復興在本質上是在藝術、文學、哲學等方面的一場革命,但當時主要存在於一小群精英中。當時這場革命僅僅影響了為數很小的一批富有的精英,而歐洲大部分人的生活相對於中世紀基本沒有改變。因此對於當時的歐洲平民百姓來說,文藝復興並不是一個重要的事件,或明顯影響社會的運動。



文藝復興不是一場有計劃,有綱領,有組織的文化運動,而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先後自發出現於意大利、德國、荷蘭、英國、法國等西歐國家的文化潮流。意大利著名畫家和建築師喬爾喬·瓦薩里在其1550年出版的鴻篇鉅製《意大利藝苑名人傳》中第一次使用了“復興”這個詞來描述意大利的這場文化潮流。Renaissance這個詞在1855年為法國最早和最偉大的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歷史學家,儒勒·米什萊首次用以概括15-17世紀爆發於歐洲諸國的文化潮流,譽其為“對世界與人類的探索”,並很快得到普遍的認可。


無中生有hz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來寫一下。


眾所周知,文藝復興是以復興希臘羅馬文化為主題的一個文化運動。而希臘羅馬文化,確實是比較以人為中心的。但是需要知道的是,即使是希臘羅馬人,他們的文化依然是集體主義的。即使希臘羅馬人並不過分崇拜他們的神,但是他們依然以城邦為主體進行任何思考的。


但是,雖然如此,但對於中世紀的人來說,這已經是非常震驚了。經過基督教一千年的洗腦,中世紀的人已經習慣於在任何時候都以神為中心,他們並不算是集體主義,而是神權主義。


然而,在以神為主體的社會中,新興的資產階級怎麼能實現自己無限擴張的慾望呢?對他們來說,推翻神權,是第一重要的。


在這個時候,希臘羅馬文化就被帶了出來,作為一種強大而足夠異質的文化而被抬了出來去對抗基督教文化。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希臘羅馬文化的內涵則被部分地篡改了。希臘羅馬的文化,本質上是以強調整體的人或者說人類共同體為核心的,人之所能夠和神相提並論,是因為人形成了城邦,形成了一個整體。但資產階級,強調的則是人的個體,個人的力量——這確實是希臘羅馬文化沒有的,甚至是人類歷史所沒有的。


至此,所謂的個人主義,才第一次在歷史上冒頭。資產階級才能藉此,有了可以讓自己力量最大化的文化基礎。


敦復


個人主義是天生的,自然的,只不過在西方社會中自古至今到現在被人為的禁錮人們思想,從而導致了讓他們覺得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活,是為了所謂他們的“救世主”而活,並奉獻自己的一生。

中世紀之前的西方人也從未輝煌過,他們歷史上就一直黑暗。只是拜占庭帝國被摧毀之後,從東方逃難過來的人,帶來了書籍和科技,思想和文化,加上東學西漸,黑暗的歐洲,才第一次被點亮了起來。

東西方文化在歐洲交匯,起了化學反應,便有了現代文明。如果沒有東學西漸,東方文明傳到歐洲,靠西方人自己的那點學問,他們一萬年也產生不了現代文明,他們的本土文化就是在森林裡爬樹玩。並且也不會有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的思想素材,根源都來自中國文化。如果沒有中國文化做武器,他們缺乏反抗推翻教皇的力量和勇氣。

正是有了中國文化作為思想武器,14世紀中葉至16世紀,歐洲才發生了一場思想文化解放運動,這就是文藝復興。提出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

但丁被譽為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他所創作的長詩《神曲》,明確表達了自己對教皇的厭惡,率先對教會提出批評。 達·芬奇把藝術創作和科學探索結合起來,創作了許多完美生動的人物形象,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代表作有《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等。

《麗達與天鵝》



《最後的晚餐》

《蒙娜麗莎》


崇儒


所謂的文藝復興,我個人的理解並不單單隻藝術,還應該包括科學、文學、哲學、政治、地理等各方面的復興解放,總的來說,文藝復興的產生過程涉及到宗教、戰爭、科學等多方面因素,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

中世紀(公元5-15世紀)被後來的文藝復興健將和啟蒙學者稱為“黑暗時期”,他們認為中世紀是無知和迷信的時代。但是,進步並不可能一日形成,在他們所謂的黑暗時期,並不是毫無進步,只是由於宗教對個人言論和思想的禁錮,發展比較緩慢而已。



藝術上,與古希臘重視普通人的生活不同,中世紀重視的是宗教藝術。藝術都是為宗教宣傳服務,題材也選自聖經故事。

中世紀的早中晚期經歷了早期的動盪和人口遷移,中期的安定和商貿發展,宗教勢力日益擴大,對宗教的合理性進一步鞏固並控制文化教育各方面對其產生威脅的言論和思想,設立宗教裁判所制裁異端。世紀後期,戰爭、瘟疫、內亂、科學的進步、地心說的動搖、唯物主義與人文思想的興起、教會的腐敗和分裂最終導致積壓已久的爆發。歷史的車輪總會駛向正確的道路,哪怕要經歷一千年的轉彎。人類天性中的個人主義最終總會顯露,哪怕要承受一千年的等待。



聖母子

中世紀畫中的人物表情凝滯,呆板,並不像“凡間”會呼吸的普通人。且大同小異,非常程式化,藝術家發揮的空間並不大。由於打壓科學,繪畫中的透視、光學、人體解剖學、材料學等基本理論都得不到發展,那時期的畫作看上去都顯得頗為平面,人物動作僵硬,裝飾性意味濃厚。




處在文藝復興中的個人主義是對抗逐漸衰敗的以宗教為代表的集體主義的統稱。個人主義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不是神的關係。簡單來說,他們認為社會應該為個人的成功創造條件,而不是人為了社會而成為巨大機器上的小螺絲。

雖然畫的是花神,但她就像我們身邊能看到的某個女孩,生動,美麗,人物立體,並帶有畫家強烈的個人風格。


也出現了對市井生活場景的描畫


同樣是宗教題材,卻絲毫不顯得呆滯。

這時期富裕的商人有了足夠的經濟實力打破教會對教育的壟斷,他們建立了世俗的圖書館、人文主義大學。並積極贊助藝術家和藝術家的創作。使得藝術家真正能夠遵從自己的內心來創作畫作,而不是以往工匠式的重複同樣的題材。如今,造型藝術真正成為了一門科學的地位。

畫家為上層人物繪製肖像也不再是被迫“高大上”,而是能按照畫家的解讀展現人性。

11~13世紀為中世紀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13世紀末,意大利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這時湧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


說實話,雖然是達芬奇的畫作,而且是聖母題材,可看起來就像是現在的新手媽媽,拿著硬物逗小孩可不行,就算是耶穌寶寶,吞下去卡喉嚨也是要進醫院的哈。

文藝復興的聖地意大利從未丟失過其古典文化的傳統,而現在,他們只是重新拾回被認為不可取的精華而已。眾多古希臘古羅馬遺蹟被髮掘,許多畫家雕塑家看到曾經的建築和雕像大為驚歎人物的鮮活,優美,靈性,端莊。

同樣是聖母,這幅是不是就像旅遊時看到鄉下隔壁家照顧弟弟的小姐姐,想給她拍照時,小姐姐露出警惕又好奇的眼神,刻畫的傳神極了。而畫家在街上看到小姐姐提出想請她做模特時大概就是這幅光景吧?



而這位在樓頂洗澡的聖經人物巴士拔,是不是跟蒸太久桑拿剛出來似的?頭暈暈,腳閃閃,扶著她的阿姨還滿臉不耐煩:我到你家做飯洗衣打掃衛生夠累了,還要我幹這個?趕緊出來得了。

那些展現古希臘古羅馬日常生活場景的雕塑繪畫激勵了當時的藝術家們,他們紛紛著手發掘近在眼前的美,不再千篇一律地表現神——基督和他的門徒。



十五世紀的藝術家們重視對自然的觀察,在造型上也不再採用象徵的手法,而是以科學的態度進行塑造。而透視法則與人體結構的科學知識已相當成熟,在科學的加持下,後幾個世紀的藝術家更能得心應手的創作帶有濃重個人風格的作品。


同樣是聖母題材,最底下的兩個天使就像兩個哥哥,被迫參加他們剛出生的弟弟的百日宴,滿臉的無聊和小小嫉妒,左邊的小天使也許還憋著什麼壞水想搞個惡作劇,而右邊的奶奶一早猜出他倆心思,暗笑著盯緊他倆,生怕高檔酒店辦的百日宴出什麼岔子。女主角像是嫁入豪門被迫連生三子傳宗接代的小明星,雖然是自己孩子百日,卻高興不起來,強勢婆婆不停干涉自己對孩子教育,自己完全享受不到做母親的快樂。而婆婆眼裡現在只有孫子,對兒媳的情緒完全沒有覺察。

其實畫家想表現的是聖母雖然知道懷中的嬰兒是自己的兒子,但是他一出生就註定要承受人類的痛苦,並且不久後就要與自己分離,試問天下有哪個母親知道這一切後還能無動於衷的開懷大笑呢?

而這種對普通人情感的展現正是文藝復興後的藝術家所竭力追求的,想象下,放到中世紀,畫家怕是要被燒死哦,因為那時嚴格的認為聖母就是聖母怎麼能畫得跟普通女性一樣呢?


一一一0有趣的藝術


拉斐爾作品

文藝復興為何會催生個人主義?
這個問題涉及面很廣,默默就從以下三個方面層層遞進,簡單說說:

·文藝復興是什麼

·文藝復興的基本觀點

·文藝復興中個人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文藝復興是什麼?

文藝復興是一場從14到16世紀歐洲內部的思想文化運動,知識分子們通過復興古代的文化,來反對中世紀的思想禁錮。

但文藝復興並不是單純的復古,而是把古代文化和社會現實相結合,從而產生適應於時代需要的文化和精神。

達芬奇作品

文藝復興最根本的核心觀點:
解放人性,人類近代精神的覺醒和發展。

在中世紀時期,人們的思想受到禁錮,視野是狹隘的。而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開始對世界進行探索,對人本身進行探索,對人性的自我發現。由此發展出了人文主義,這種精神強調對新世界的發現,強調個性的自我張揚。米開朗基羅作品

也正是由於文藝復興,解放了人性,重在突出個人發展,進而培育催生出了個人主義。

其核心為重視每個人自身潛質的發展,於此基礎上,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文化瑰寶最典型的例子如:

文藝復興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在藝術領域注重表達自我個性、感受和思考,推倒中世紀以來的禁錮和舊程式。

通過他們的作品,人們能夠發現世界萬物裡的美,發現人和人之間的不同,認識各種各樣的人性和繽紛多變的世界。


拉斐爾作品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由於個人主義的高度發展,進而出現了一類特殊人群,他們被稱為多才多藝之人,也就是全才。

比如但丁,他是著名的詩人,哲學家,同時還是有名的神學家,另外一位當時著名的全才是利昂·巴蒂斯塔,同樣是聲名遠播,他涉及的領域如藝術,建築,散文,小說,倫理,哲學,歷史等等,他們都是在各個領域,同時具備非常厲害的才能的代表。
拉斐爾作品

文藝復興的時期,也是生產全才的時代。
文藝復興推動了社會對於個人才能的認可,而個人適應社會潮流,不斷完善自己,努力向全才看齊。

全才是文藝復興時期個人主義高度、深入發展的結果,也進一步推動了文藝復興的發展。

以上是默默淺見,意為拋磚引玉。

朋友們,對於文藝復興,你又有什麼不一樣的見解呢?

(默默:以不一樣的新鮮角度、持續分享各類藝術作品,歡迎朋友的關注和點贊!)


默默輕娛樂


文藝復興確實會催生個人主義,這是由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結果:

其一,文藝復興反對的是中世紀教會組織對人性的壓抑,所以它必然以恢復人性、歌頌人性為表現。比如,薄伽丘的名作《十日談》在今天來看,似乎也沒有太高的文學價值,但在當時卻是石破天驚的大作,因為它書寫了人性(其實很多就是性)方面的故事,對教會對人性壓抑做了毫無保留的批判。

其二,文藝復興伴之以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這也依賴個人意識的覺醒。因為重商主義和商品經濟的重要推動力就是人性裡的自私因素,以及人性導致的物質慾望。這些對當時的歐洲社會來說,是進步的力量,是能夠為此後資本主義萌芽埋下種子的行為。所以,文藝復興和個人主義有密不可分的關聯。

其三,文藝復興的一大特點就是謳歌人性的光芒,尤其是人性的解放和個性的發展。這也與個人主義密不可分,比如,但丁在《神曲》對不同群體的書寫就是一種人性的視角,雖然裡面仍有很多宗教方面的元素,但依然閃現著人性的光輝,這些文藝作品都指向了人的解放。所以,文藝復興和個人主義是互相促進和互相影響的關係。

我們會看文藝復興的歷史,要從中看到個人主義所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其實,它也有消極的一面,比如,過度鼓吹個人主義和物慾享受,也未必就是正確的。但整體來說,個人主義在當時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黃帥


文藝復興催生個人主義?這話對也不對。

學生時代學習文藝復興,主要學習文藝復興前三傑: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後三傑拉斐爾、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再就是說它的歷史作用,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衝破了封建教會的精神束縛,激發了人們的創造精神,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我當時還在想,不就是幾個作家寫點東西幾個畫家畫點畫,怎麼作用就那麼大,影響就那麼深刻呢?

拉斐爾《阿拉貢的約翰娜》


後來書看得多了,逐漸也就有些明白了,經歷了漫長的黑暗中世紀,歐洲人的精神世界近乎空白。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地發出了各種反對教會的聲音,文藝復興前三傑和後三傑就是傑出代表,他們或用文字或用繪畫或用雕塑充分展示個人思想,為人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精神世界。

米開朗琪羅大衛雕塑上半身

但是文藝復興遠遠不止於此,隨著這幾個人新思想新作品的傳播,在以後的幾個世紀中,各個國家各個領域都湧現出了傑出人物。

比如在文學領域,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小說都是世界文學史上的高峰。

在物理學領域,波蘭科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而意大利科學家布魯諾為維護這一學說,提出宇宙無中心論,居然被教會燒死。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發現了自由落體,慣性定律等等,為以後牛頓的發現做了理論鋪墊。

在生物學領域,英國科學家哈維發現了人體血液循環和心臟的作用。

在數學領域,法國的笛卡爾建立了座標系並且創建解析幾何。

在地理領域,意大利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而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證明地球是圓的。從此開闢了大航海時代。


在這以前,人們被囚禁在神學的枷鎖之下,沒有個人追求,缺乏自我意識。而文藝復興以來,隨著很多人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就,個人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反對宗教神學,反對等級觀念,追求思想解放和個人幸福。文藝復興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遵從個人意志和創造力的哲學體系,就是人文主義,側重點是思想領域。

隨著文藝復興的發展,人們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天性,在科技、人文領域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就。人們發現,原來人可以如此厲害,個人潛力居然會有如此之大,比如達芬奇、莎士比亞、牛頓等等這些人,一個人就可以充當整個領域的基石。尤其是後面資本主義的不斷髮展壯大,特別是工業革命以後,歐洲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足跡遍佈全球,普通人也有機會獲得巨大財富。個人解放不僅體現在思想方面,在政治經濟領域也有了諸多訴求。人們開始強調個人本身就是目的,社會只是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應該保護個人利益不受任何形式的侵犯,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經濟上追求市場經濟,自由發展。總之,把個人的概念提高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這就是個人主義。

應該說,文藝復興催生了人文主義,帶來了思想解放,隨後迎來了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個人的價值和地位再一次得到提高,產生了個人主義。

文藝復興先驅但丁


一覽眾河小




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席捲了整個歐洲大地,給歐洲帶來了歷史性革命性的變化,對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和社會進程產生了積極的深遠的影響。

在文藝復興運動以前,歐洲就像是一個以教皇為中心以宗教神學統領人們思想的大教堂。以人文主義為思想核心的文藝復興運動衝破了宗教神學的禁錮,倡導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人才是世界的主體和社會的主人。從文學、繪畫、雕塑等所有文藝範疇的方方面面對舊有的宗教神學提出批判性的新的認識。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文學藝朮得到了空前發展,誕生了一大批文學藝朮大師和文學藝術作品。但丁的長篇詩作《神曲》、達-芬奇的系列油畫《最後的晚餐》等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代表之作。



文藝復興運動在批判宗教神學的同時,大力主張個性解放,主張每個人都有生存勞動的權利和自由,世界是人創造的而不是神創造的,人應該是世界的主宰等等。



文藝復興運動突出強調了人在社會上的中心地位,從某種意義上催生了個人主義的思潮,但在當時對於衝破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學禁錮有著積極的意義。

文藝復興運動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帶之以人的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發,有力地推動了歐洲的宗教改革和文明進步,成為後來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和資產階級民主產生的思想根源和文化先導。




誰憐一燈影


文藝復興強調人性與人的自由的解放,帶來了對愛情無論是精神還是肉體上追求的解放。除了對人性的追求,個人主義的發展還喚醒了人們為實現自身理想而做出的奮鬥。在此之前,人們或是以宗教為人生理想;或是因宗教與個人矛盾而不知所措。而文藝復興的到來,引導人們發掘與實現來自個人理想的願望,為自身利益而戰鬥,文藝復興催生了個人主義。


圖上:文藝復興三傑之一達芬奇代表作品《最後的晚餐》

由文藝復興引出的人文主義,進而豐富化的個人主義,在當代社會也有著豐富的體現,發揮著深遠的影響。個人主義和與其相對的集體主義,一直社會行為標準所爭議之處,但文藝復興時期二者皆為獨立又相互牽和。因為人文主義的價值取向傾向於對人的個性的關懷,注重強調維護人性尊嚴,提倡寬鬆,反對暴力,主張自由平等和自我價值體現的一種哲學思想與世界觀,那個時期的文學也被稱為“人文主義文學”


圖上: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米開朗基羅代表作品《大衛》

既然文藝復興背景下促生了個人主義,那究竟在那個時期什麼才是真正的個人主義呢?

個人主義是一種政治和社會的哲學,高度重視個人自由,廣泛強調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來約束的個人和自我,個人利益應該是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

個人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核心都是個人,它們都是強調對單個個體的關注,強調個人自由,個人的重要性,尊重人性的本能體現,思想觀與價值觀不應相左。


圖上: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代表作品《聖母的婚禮》

文藝復興時期,富裕的商人、手工業的工廠主、銀行家等一批個人成為新興的統治階級,這個統治階級需要文學藝術豐富它的精神生活,反映它的生活理想;同樣也需要科學技術增加它的財富。因此培養出大量的為它服務的人才,法律家、外交家、藝術家、詩人和學者,這些人重視現世生活,強調個人作用,蔑視否定當時的宗教,他們研究人和人的生活,宣傳人文主義思想。


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上和人文主義的思想指導下,在那個強調個人作用至上的時期,文學藝術同樣有了高度成就,而人文主義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所以文藝復興下促生個人主義也就不足為奇了。



小小嬴政


《獻金》

文藝復興是歐洲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發生的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是人類走出愚昧,走向文明的開端。文藝復興之前,歐洲是神權(即教會)統治著王權,人的命運由神、即教會的神職人員說了算。文藝復興最先衝破的就是神權對人的思想的束縛,肯定了個人的智慧,激發了人類的個性,促進了文學藝術的大繁榮,更促進了科學技術的大發展和社會向著現代文明的進步。

達·芬奇

文藝復興之後基本上是由王權取代了神權,神權便又開始服務於王權,而文藝則是突出人的個性,原則上王權也要適應於人權。文藝復興之後,在神權、王權之後又多出了一個人權。應該注意的是,這只是對人的個性的解放,個人主義的萌發是在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後。

眾所周知,文藝復興得益於歐洲的城市運動,而城市的興起,與之相伴的是文化教育的普及,也就是識字人口的大量增多。

馬丁·路德

城市大學的出現,出現了教會以外的另一股學術力量,它不受教會的約束,成了人文思想的發源地。馬丁·路德就是威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他構建了自己的宗教學說,“因信稱義說”:靈魂的獲救是來自個人的信仰。從而否定了教會和教徒的權力。這樣就肯定了人與生俱來的稟賦和後天形成的信仰。這倒有點“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惡”的意思。

因為能夠讀《聖經》的人多了,那麼《聖經》的解釋權就不再是教會所獨有,《聖經》便不再是上帝賦予教會的尚方寶劍。馬丁·路德從“信仰自由”論證出“我(人)也是自由的(個體)”,出現了“人人平等”的概念,即宗教與世俗、貴族與平民等都是上帝的子民,無高低貴賤之分,大家都擁有同樣的權利。也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馬丁·路德的聖經(1534版)

說到宗教改革,就不能忽略另一個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約翰·加爾文,基督教新教加爾文教的創始人,真正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者。加爾文教主張宗教生活與世俗生活融為一體,要求人的自我意識,主張個人奮鬥與成功。成功就是上帝對人的恩寵與救贖,不是苦修、也不是信仰,而是奮鬥。這倒是有點鼓勵“個人主義”了。如果只限制在這一層意思上,還真是在鼓勵和催生個人主義。但他要求社會應該有組織、有秩序地去發展。加爾文教內部的組織分工,就類似於現在的西方的民主選舉,由會眾投票選立和委任。

約翰·加爾文

個人主義產生於宗教改革,而文藝復興催生了宗教改革,但宗教改革,只是肯定和鼓勵個人奮鬥對社會的意義,個人主義則是對加爾文教教義的片面理解和褻瀆,也是對上帝的褻瀆,不過倒是很有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