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縣脫貧攻堅有民警爲護航,真好!

這個縣脫貧攻堅有民警為護航,真好!

4月8日,南丹縣傳來喜訊:經過兩年多艱苦卓絕的拼搏與奮鬥,南丹率先在全市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南丹成為河池市首個整縣脫貧摘帽縣。這份殊榮來之不易,除了全縣採取超常舉措、精準施策、合力攻堅外,還與廣大幹部群眾萬眾一心,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戰密不可分。脫貧攻堅無終點,南丹縣將牢記使命、奮勇前行,堅決鞏固脫貧成果,同步建成小康社會。”5月2日,在全市2017年脫貧攻堅表彰暨2018年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推進會上,南丹縣委書記韋永山如是說。

在這場氣勢恢弘的決戰中,南丹縣公安機關順應時代的召喚,鐵肩擔重任,全局303名幹警全部投入戰鬥,成為南丹脫貧攻堅戰的中流砥柱,譜寫了一曲曲蕩氣迴腸的篇章。

精準幫扶 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先行

資料顯示,南丹是全區54個脫貧攻堅重點縣之一,有“十三五”貧困村47個、貧困戶11527戶50656人,貧困發生率達11.4%;其中,裡湖、八圩等白褲瑤聚居區是廣西典型的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發生率高達80%,排全區最高。南丹縣公安局負責的聯繫點,就集中在裡湖、八圩瑤族鄉及中堡苗族鄉等少數民族聚居區。

如何幫扶才最有效?群眾才最滿意?帶著這些問題,南丹縣副縣長、公安局局長藍江和政委黃剛走遍了全縣貧困程度最深的裡湖、八圩、六寨、中堡等白褲瑤寨、苗寨,與群眾分析窮因,謀劃出路,共同尋找脫貧致富的良方妙計。

“貧困地區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自然條件惡劣,地理位置偏遠,水電路基本不通,其他產業更無從談起。”實地調研後,藍江與民警們得出的結論是:要想實現精準幫扶,首先要解決貧困村屯水電路的問題。

從2016年起,圍繞飲水、通電、道路以及村級硬件設施等建設目標,南丹縣公安局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其中,六寨鎮化裡村是深度貧困村之一,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藍江帶領民警四處奔走“化緣”,終於完成村屯道路硬化15公里,建設橋樑3座,新建了村級服務中心、衛生室、村委辦公樓等硬件設施。

同時,中堡苗族鄉九立村也在政委黃剛的聯繫下,完成了村委辦公大樓的興建、村公共服務中心場地硬化以及由照屯、六底屯、大冗要屯的道路硬化和中堡至冗結屯、九立村至小冗要屯的道路建設,九立村所有屯都修通了水泥路。

截至2018年5月底,全縣公安機關為貧困群眾辦理好事實事266件,為貧困戶購買電視機及電視信號接收器306套,提供幫扶資金累計70萬餘元;籌集資金200多萬元,為貧困村修建水泥路7條40餘公里,建造便民橋樑8座,建成3個村的文化中心;幫扶對象年人均純收入從1800元提升到3500元,全局民警、職工聯繫幫扶的810戶貧困戶順利脫貧,聯繫幫扶的貧困村在通路、飲水、住房、公共服務設施、電視、醫療、義務教育、經濟收入、村“兩委”班子建設、特色產業、用電等方面全部達標,以實際行動向全縣32萬各族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扶貧答卷。

真情幫扶 創造令人驚歎的“南丹速度”

在脫貧攻堅戰中,該局11名班子成員全部披掛上陣,27名駐村民警進駐貧困村,303名民警、職工結對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退出戶963戶3798人,他們圍繞貧困村、貧困戶脫貧摘帽標準開展特色產業、勞動力轉移就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申請辦理戶口、低保、新農合等攻堅工作,覆蓋全縣各鄉鎮。

在脫貧攻堅戰中,對於自然條件極度惡劣、不適合人生活的村屯,南丹縣實行整體搬遷,涉及該局幫扶聯繫的裡湖、八圩兩個鄉鎮,他們承擔著全局四分之一貧困戶的易地搬遷任務。由於生活習慣及眷戀鄉土,一些少數民族貧困戶不願搬遷。在任務緊急、工作量大的情況下,駐村民警和其他工作隊員採取“5+2”“白+黑”的工作方法入戶勸導。該局副局長韋舉飛甚至自掏腰包為困難群眾墊支搬遷費12000多元。在駐村扶貧工作隊員與當地幹部群眾的努力下,他們僅用20天時間就全部完成徵地拆遷工作,150天就完成八圩瑤寨、八圩社區、裡湖王尚3個易地集中安置區509棟2482套安置房的主體工程、水電安裝、內外裝修、路網建設、汙水排放及分房選房工作,創造了令人驚歎的“南丹速度”,是廣西目前搬遷人數眾多、建設規模龐大、時空壓縮最短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產業幫扶 既能留住人又能留住心

在幫扶過程中,南丹縣公安機關堅持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主渠道,積極引進項目、引進資金投入、指導日常培護管理,推動貧困農民穩步增收。

裡湖鄉懂甲村戈立屯貧困戶謝金在外務工支撐全家6口人的生活,極為困難。謝金想創業,卻無項目。該局副局長莫劍猛是謝金的幫扶幹部,他和謝金一起去各類市場瞭解情況。2016年12月6日,在莫劍猛的幫助下,謝金在裡湖成立了“南丹縣瑤福緣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經營本地生態蔬菜,銷往南寧、深圳等地。

“2017年,我的純收入達到5萬多元,不僅實現了創業,還有了一份自己的產業,再也不用四處漂泊了。”謝金高興地說。

謝金只是南丹公安機關產業幫扶的一個縮影,更為緊迫的是村級產業的規劃和發展。

在六寨鎮化裡村,藍江鼓勵貧困戶發展特色養殖業。在此思路的引導下,2017年,該村共出欄生豬386頭、雞鴨1200多羽,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同時,藍江還鼓勵群眾大力發展核桃、生態米和杉木種植。2017年,全村種植核桃1200多畝、生態米800多畝、杉木4.5萬畝,產業覆蓋貧困戶達100%,實現人均年純收入3500元以上。

在中堡苗族鄉九立村,黃剛和駐村“第一書記”莫濤引導村民成立合作社,鼓勵群眾入股參與“天賑牧業”及山口林場油茶產業等項目開發,實現年人均收入近3500元,如今全村貧困戶收入已達到脫貧標準。

兩年來,該局採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引導貧困群眾創建百香果示範基地3個,種植百香果180畝,受益貧困戶50戶205人;指導貧困戶種植板栗、桐果、核桃、羅漢果、生態米5.5萬畝,覆蓋貧困戶356戶2567人;發展肉牛、黑豬、山豬、山羊等養殖戶13戶54人,貧困戶覆蓋率超過60%;打造菸葉種植基地8個,面積700畝。

“既要能留住人,更要能留住心。我們通過培育扶持發展特色農業、提供就業崗位以及鼓勵自主創業等多種方式,確保搬遷戶收入穩定,按期脫貧。”南丹縣縣長覃康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