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中講述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不可不學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瞭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順口、易記等特點,使其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合稱“三百千”。

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

《三字經》中講述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不可不學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孟母就折斷了織布的機杼來教育孟子。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三字經》中講述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不可不學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麼到老的時候都很難有所作為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三字經》中講述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不可不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