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论语》核心概念内涵新探

《论语》被誉为“两千多年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最伟大的书” ,是中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还被日本学者尊为“至高无上宇宙第一书” 。程颐在总结学习经典经验时说:“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其意者也[4] 。”说明要读懂《论语》思想,首先要明白其字句文义。但是,历代对《论语》中常用的核心概念真正的含义的理解却众说纷纭。为了正确解读《论语》,有必要首先对其核心概念做进一步的探讨。

读经典,《论语》核心概念内涵新探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杨伯峻先生在引述了以上两段话后,指出:“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

这种观点被学术界普遍接受。但是,“论纂”是什么意思呢?

《辞海》解释“纂”为“编纂”。宋黄庭坚《代司马丞相进表》:“论纂皆有依凭,总而成书为《稽古録》。”说明这个编纂是要依据可靠的资料编辑成书,而不是道听途说资料的汇编。那么这里的“论”的含义是什么呢?《汉语大字典》、《辞海》释:通“伦”。伦次,条理义。又通“抡”。选择义。也都认为其基本意义是“议论,分析,说明事理”。何异孙《十一经问对》说:“《论语》有弟子记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问,有弟子自相答者,又有时人相言者,有臣对君问者,有师弟子对大夫之问者,皆所以讨论文义,故谓之《论语》。”他认为《论语》是“讨论文义”的书。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第二十四卷上:“论如字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答述也。”包含讨论梳理的意思。东汉经学家刘熙《释名·释典艺》:“《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作为两代学生借助回忆、收集与孔子的对话、教学讨论的言行的神圣之书,不可能听到多少回忆出多少就汇编多少,一定需要甄别、挑选和编排才能完成。刘向《别录》就说过:“《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记诸善言”就是指有意识挑选记录好的言语。怎样甄别和挑选呢?自然离不开编辑者即骨干学生的讨论分析,最后做出选择编排才能成书。所以,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论纂”就是“讨论选择编排”的意思。因此,所谓《论语》就是“孔子弟子经过讨论选择和编排孔子与弟子的言语的书”。

一、仁

在《论语》中使用最多的概念是“仁”,达109次。从文字学角度看,“仁”本义是会意字,“从人从二”,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六书正讹》说:“元,从二从人。仁则从人从二。在天为元,在人为仁。人所以灵于万物者,仁也。”孔子十分看重这个字,反复使用,成为他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因为《论语》赋予“仁”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显著的地位,使之成为中国伦理学中的核心范畴。有学者认为在孔子眼中“仁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和自我认识,它把一个取之不竭的群体的创造性表现之源象征化了”。所以,其含义远远超过了该字的原意。我们考察整个《论语》,虽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有所不同,但基本意义比较接近,一般包涵这样几个意思:

1) 仁爱,仁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孔子对“仁”最直接明确的解释。由此可以将仁与爱连用表示仁爱,或者将爱与人联系起来表示有仁爱心的人,可简称仁人。例如“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4.2)其中的“仁者”显然就指有仁爱之心的人,即仁人。有时候在《论语》中,就直接以“仁”指代人,比如:“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4.7)意思是说:“人的所谓过错,都基于各自的类型。观察他的过错,由此可推断他是哪种人了。”

2) 仁德

仁爱被儒家视为做人追求的基本德行或最高美德,所以自然会将仁与德结合起来。在《论语》中许多地方都可将“仁”字理解为“仁德”,或表示对人品的品评褒奖,或指追求所达到的德行境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说:“颜渊问怎样做才能达到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如果人每天都能克己复礼,那么天下就会趋向仁德了。力行仁德全在自己,怎么能靠别人呢?’”就是阐述修行仁德的道理的。因为仁心向善,讲求公正,所以也常可将仁与义并列,称仁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的“仁”就主要是“仁义”的含义。

3) 仁道

实践仁德和推行仁义的根本途径、原则与策略,就是仁道。“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的“仁”与“道”互文见义,就是“仁道”的意思。“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思是说:“假若有圣君出现,也定要三十年才能使仁道遍行天下。”这里的“仁”就不仅仅是少数人修“仁德”“仁义”的问题,而是整个天下实行“仁道”的问题。

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当植根于人的仁爱之心,应该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仁”,就不会有什么“礼”,要复兴“礼”,当从“仁”入手。在孔子思想中,“礼”是立身之基,“仁”是修德之本。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二、道

“道”的形象是人在道路中行走,突出人首,以表示人观察和选择途径,由此引申出做人做事的规矩和规律。在《论语》中使用“道”字有88次之多,仅次于“仁”和“君子”使用的频率。可见孔子很重视这个概念。而且,赋予这个概念的含义也最为丰富。纵观《论语》中出现的“道”的情况,概括其含义大约有这样几种类别:

1) 表示对人和事物根本性的认知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明确强调道与本的关系,认为道是做人做事根本性的东西,甚至在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中称之为“天道”,并且与“性”并提,还声称“不可得而闻也”,说明在孔子和孔子弟子心中有一种“道”是反映事物和人性本质性的东西,有时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姑且称之为“天道”。这种“道”在现代汉语语境下可以理解为“本质、本性、人性、真理、根本规律”。在孔子心中,真正的学者就应该立志于对这种本质的探究和根本性问题的认知,甚至“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不专心探究真理,反而以粗衣淡饭为耻辱,就不值得同他讨论了——“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在对具体事物的认知方面也体现了孔子重视人性本质的特点。比如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乡里有个秉直率真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儿子去证明此事。而孔子说:我们乡里的正直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称自己错替儿子隐,儿称己错为父亲隐。——人的真率本性就在其中啊。这说明孔子十分看重人性本色,认为人首先珍爱私人亲情,然后才尊奉公德,这样的“直在其中矣”才是天性天道的表现,才是最可信最真实的。

在《论语》中,这种认知是与“命”、“天命”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这种“道”或“天道”的本质含义是与生俱来的,是反映天地根本规律的。“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甚至“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因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他自己到了五十岁才真正认知了天命,所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2.4)所以,这类“道”的内涵,是对天地人性和本质规律的体认,相当于现代汉语所说的“天理”、“真理”。

2) 对社会现象、政治状态的评价和主张,可理解为“道义”,“正义”

这一类“道”主要针对社会现状而言,常常与“有、无”结合,表示对社会或国家政治是否遵循孔子认为的正常原则运行的,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有无“道义”或是否“正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意思说:“君子饮食不贪求美味足饱,居住不贪求安逸享乐,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自觉依照道义来端正自己。”“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其中的“道”都是指“正义”和“道义”,“有道”就是政治清明,司法公正,“无道”就是天下丧失道义,政治黑暗,司法不公。

3) 对人生、国家、社会、天下的理想和理念

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立志于理想追求,据守于道德修为,依靠仁义来立身,畅游于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艺。”子夏也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意思是:“各种工匠在作坊里成就自己的事业,君子则通过学问来实践自己的理想。”而且,孔子认为要实现理想就要积极入世,在现实中努力拼搏,见善从之,力行仁义。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意思是:“看见良善像赶不上似的追求,看见邪恶像手探沸汤一样立刻避弃。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类话。以隐居来保全自己的志向,力行仁义来通达自己的理想。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认为既想避世保身,又想实现理想是不可能的,只能是自欺欺人。进而表示,如果自己的主张推行不了,理想无法实现,就乘木筏子到海外去,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再不侈谈理想。无论对于一个政体而言还是对一个人而言,都可能存在“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情况,也就是“所持理念不同,无法相互谋略”。这里的“道”用形象比喻说法可以翻译成“根本道路”,但实质是指不同的人所持的“理念”不同,所以无法沟通和合作。

4) 正确的方法或准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里的“道”很明显是指“正当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可以引申出做人做事的言行“准则”。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后还不改变其父亲教导的准则,可以称得上孝子了。”“君子所贵乎道者三”,也是说“君子做人的准则重在三点”。孔子曾经评价子产说,他“有君子之道四焉”,也是指子产有合乎君子准则的四种品行。

对于个体来说如何做是言行准则或方式方法问题,而对于一个国家或群体来说,就是“治理”、“统治”、“领导”或“引导”的问题了。也属于方法和途径的范畴。比如“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的“道”就是“治理”或“统治”的意思。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中的“道”可以理解为“领导”或“引导”。

5) 某种思想体系或学说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的“道”是指孔子的学说或思想体系,孔子自认为自己的学说有一个核心思想贯穿始终,这就是曾子解说的“忠恕”观念和处世态度,认为这是实现“仁”的根本途径。或许真正做到“忠恕”很不容易,所以,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冉求表示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如果真是能力不够,走到半路才停下。现在你却先给自己划上了止步线。”子夏闻之曰:“君子之道,焉可诬也?”子夏明确表示:“君子的学说怎么可以曲解遗漏呢?”

三、 君子

《说文》:“君,尊也。从尹,发号,古文象君坐形。故从口。”将“君”定义为“尊”,意为高位。“尹”,表示治事;“口”,表示发布命令。整字意思是:地位高的人发号施令,治理国家。“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主要指有地位的人,如《春秋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诗经·谷风之什·大东》:“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孔颖达《诗经正义》曰:“此言君子、小人,在位与民庶相对。君子则引其道,小人则供其役。”这里的君子、小人,是指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还有多种意思:称有才德的人。“博文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曲礼》);称情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风雨》);妻称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诗经·召南·草虫》);指男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在上位者。“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伐檀》);对人的尊称。《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在先秦典籍中的“君子”侧重人的外在地位和身份,而在孔子观念里,君子一词则侧重于道德品质的属性,具有德性上的意义。在《论语》中有多种对不同层次的人的称谓,如“圣人”、“贤人”、“成人”(朱熹注:全人)、“仁者”、“善人”、“士”、“大人”、“小人”等,“君子”是其中的一种。郭齐勇先生这样划分:

理想的至上境界:圣人(超越于贤人人格,理想的仁人与成人)——天道层

现实的理想境界:贤人(超越于君子人格,现实的仁人与成人)——人道层

现实的道德境界:君子(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人道层

《论语》中提到“君子”多达107次,与“仁”相当,可见孔子对“君子”十分重视。或许在孔子看来,“圣人”是理想人,境界太高,一般人终生都达不到,“贤人”和“成人”是现实中可以见到的较少的人格榜样,所以要“见贤思齐”,而“君子”是现实人,所有人经过努力可以修成的完美人格。所以孔子特别倡导“君子”这样的人生楷模,可以说是孔子心中践行和呈现“仁”的化身,是人间现实的道德模范。“仁者”和“贤者”大约是“君子”的另一种表述,侧重指某一类型的君子。在孔子和学生们的眼中及其口中,“君子”几乎是现实生活中人格完美的人,具备多种美好的素质、才能和修养。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不同的人的评述,所赞美的君子的美德侧重点有所不同,大致包含这样几种情况:

1) 内在德行修为好的仁者

孔子在阐述君子时提出了三个最基本的标准:“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将仁、知、勇当作君子之德,自觉从这三方面严格要求和修炼自己,所以子贡说这三条正是说的先生自己。《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特别强调自我内心修炼而至无愧。孔子又补充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正好是针对以上三条互为表里的,可以说是指出修德的途径和方法。对此子路不是很理解,问:“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是义,是事业的正当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见义不为,无勇也”,进一步申明无义而有勇可能作乱,也可能成为强盗。所以说内在修为是君子的根本德性。

孔子表示:“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述而7.26)这里孔子建立了人内在修为的层级,即圣人–君子–善人–有恒者,将君子置于圣人与善人之间,更可见内在德行的修为对君子评定的重要性。

先从志士做起,“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不可求”之事,也就是不义之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违背义的事情,即使再有利也不应当做。“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子的精神追求是担道行义。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又问:“怨乎?”对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君子无所怨,君子应当把维护自己的精神追求,当成最高的追求,甚至可以为此而不惜牺牲一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追求富与贵,无可非议,但不能因为追求富贵而伤害仁义。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并且一刻也离不开仁德,无论急忙仓促时还是困顿流离时都坚守仁德,那么他就从志士修成了仁人君子。孔子称赞颜渊就是认为他达到了这种境界:“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不只是“乐在其中”,而是“不改其乐”;也就是说非以贫为乐,而是虽贫也不改变仁德志向;不但处贫能保持快乐,而且为自己虽处贫、处逆却不改志向而乐。这里赞美的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一种身处贫困而不怨、身处逆境而不改的贤人君子的精神。

2) 有理想追求,有担当的人

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认为君子应担道行义,以张扬仁义为己任。《中庸》曰:“义者,宜也。”董仲舒释:“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表明道义所担当的是不计后果的正义性,是当下无条件的“见义勇为”。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的精神追求就是修仁行义,对此义无反顾。“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做事的基本价值尺度就是义,就是只问行为本身正当与否,不考虑其他的个人得失。如果与道义理想无关,即使是定有可观可取的小技艺,只要可能会制约远大理想的,君子也不会去做的——“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君子是行‘义’的人,是‘礼’的具体体现,是个人和社会–政治秩序的榜样[8] 。”

3) 好学习且能身体力行的人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君子首先是一种好学习会学习的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与各种在作坊里成就自己事业的工匠不同,君子是通过学问来实践自己的理想的,所以君子总是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节来约束自己,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正如孔子所评价的:“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君子又是实事求是、言而能行的人。“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一向认为“力行近于仁”,总是强调身体力行、言行一致,甚至更加重视行动实践,可操作性。子曰:“知(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立)之,则民不敬。知(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孔子说:“智慧达到了职位要求,若不能坚守仁德,即使得到了职位,也一定会失去。智慧达到了要求,还能坚守仁德,但若不用庄严的态度治理,那么百姓也不会敬重你。智慧达到了,还能坚守仁德,又能庄严的对待,却不按礼制行动,还是不够完美的。”

4) 有气度、有风度、有风范的人

成为仁人君子,固然应以仁义为根本,但是仅有内在的品德还不够,还须有外在的文采。要内外兼修,“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7.6)内在修养使人获得气度,能够做到“人不知而不愠”,通过游艺的修炼就会成为更加有风度的君子。“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即使比赛也是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比试,赛后举杯共饮。竞争也不失君子的风范,就会成为真正受尊敬的人。

要成为时刻受尊敬的人,就要自重,善学习,守忠信,择交友,能改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还要生活简朴,慎言敏行。为此,孔子还专门提出了“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指出君子要在九个方面时刻思忖:看要思忖看清楚;听要思忖听明白;脸色要思忖温和;容貌要思忖谦恭;言谈要思忖忠诚;办事要思忖谨严;遇疑虑要思忖询问;忿怒时要思忖后患,获利时要思忖道义。

5) 有身份地位的人

《论语》中也保留了当时社会称“君子”的常用含义,例如:“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这里的“君子”就是指朝中有地位的大臣。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也是指公众视野中的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有时,“君臣子弟”也会简称为君子,比如:“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意思是:“有地位的人中会有不仁德的人吧,品行低劣的人不会有仁德的情怀。”这些“君子”显然是指有身份或地位的人,主要不是以品德来判断的。

四、小人

在先秦典籍中早就有“小人”的概念,而且含义很丰富:平民百姓,指被统治者。如《书·无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男子对地位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如《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人格卑鄙的人。陈昉《颍川语小》卷下:“君子小人之目,始于大禹誓师之辞,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盖谓废仁哲任奸佞也。”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孔子家语·观周》:“孔子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人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

《论语》中使用“小人”并不多,只有24次。含义有中性的,也有贬义的,大概指这样几种人:

1) 胸无大志、识见浅狭的人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金王若虚《辨惑二》:“其曰硁硁小人、小人樊须,从其小体为小人之类,此谓所见浅狭,对大人而言耳。”其实也就是指相对胸怀大志的人而言的目光短浅的人。

2) 普通人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这段对话是孔子给子贡分析士人等级的,认为真正称得上“士”的人,也就是第一等的士人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人。第二等的士人是“宗族中称得上孝的人,乡里称得上悌的人”。第三等的士人,孔子认为是“说到做到,执行果决,像石头一样的普通人”。还专门声明这类人“也可以说是次一等的‘士’呀”。最后子贡特地提出:“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唉!这班器量狭小的人,又算得了什么呢?”在孔子看来当时从政的许多人才是品行低劣的人。很明显,在《论语》中的“小人”概念未必都是贬义的。

即使在与君子相对中的“小人”概念也未必都是指品行低劣、心胸狭小的人,也常常是指普通人。如: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意思是:“君子不耍小聪明却可担当重大使命;普通人不能担当大任务却善于表现小聪明。”“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意思是:“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普通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被领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做事,以义为准则,只问此事当做不当做;普通人做事,则以利为准则,总是计较做此事对自己有多大好处。所以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

3) 对儿童的称谓,小孩子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朱熹集注:“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认为指下层“仆隶”,并不是指品行低劣之人。我们则认为就是指小孩子,意思说:“只有你们几个小子和小孩子一样难教养呀,讲浅近点就不谦逊了,讲深远点就报怨。”表现出孔子批评学生时亲切爱嗔的神态和口吻,很有个性。这正好可与《孔子家语·观周》的对话互证。《公冶长》中孔子就以“吾党之小子”(我同乡的弟子)称呼他的学生,与“女子”义类似。

这种把儿童称为“小人”的情况其实很普遍,一直沿用到现代,如把儿童爱看的连环画称为“小人书”,某些方言也将儿童称为小人。

4) 品行低劣的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里的“小人”明显指品行低劣的没有仁爱之心的人。

《论语》中直接贬斥“小人”的地方并不多,主要将小人与君子对举谈论,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子的品质。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认为君子能够坚持原则,以忠义维护团结,而小人不讲忠义,只以私利相勾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对于不同意见,既有赞成,也有反对;同而不和,则是一味赞同,没有主见,因人而取言,内心未必认同,表现虚伪。“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少私欲偏狭,所以胸怀坦荡;小人做事斤斤计较,所以总是患得患失。“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总是善于帮助他人,看到他人成功,总是感到高兴;小人则嫉贤妒能,唯恐他人超过自己,所以喜欢在背后捣鬼。“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在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时,仍然能够固守志向;小人一旦身处困境,则有可能胡作非为。这里的“小人”的特点主要是极端自私、虚伪、嫉妒、缺乏爱心、心胸偏狭。但还没有后来中国文化中对“小人”含义评价那么不堪。

清代有个李德裕专门写了《小人论》,说:“世所谓小人者,便辟巧佞,翻覆难信,此小人常态,不足惧也;以怨报德,此其甚者也;背本忘义,抑又次之……。”历数小人的恶劣,逐渐形成了对道德品质低劣、心胸偏狭阴暗之人的专门贬称,常指那种喜欢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心理阴暗、隔岸观火、落井下石、以怨报德之类的人。这种人不要说无法与君子相比,就是与普通人都无法相比,是人们最讨厌最不屑的恶人。所以,现代汉语中的“小人”概念完全是贬义的,在现代社会中对人的评价一般不轻易用“小人”这个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