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三十萬重兵,掌握半壁江山,他卻窮得四處借貸,還死活不稱帝

清代的京官在住房上不享受補貼,他們解決房屋問題要麼自己建一個,要麼購買一個,滿族的京官比較有經濟實力,畢竟人家是國家的一等公民,所以他們多居住在北京城內。

當然,這與清廷政策也有關係,清廷規定滿漢分居,漢人住城外,但有一些權職高的漢臣在三環或者四環內也有房屋,有一些勞苦功高的皇帝可能會賞賜房屋,大部分漢人官員都住在遠離北京城的地方,而且他們大都買不起房子,靠租房維持官儀。

手握三十萬重兵,掌握半壁江山,他卻窮得四處借貸,還死活不稱帝

漢人京官如果不貪汙,往往窮得過不下去,比如曾國藩,他當了十多年的官,他家親戚仍然弄個菜園子種菜,過著“陶穴而居”的生活。

當時漢人的生存狀況不太好,租房是官員習慣的生活,宣武門外地區有很多會館、民宅都出租,做為官員居住和辦公的地點,一是因為六部都在正陽門內,二是宣武門外離上朝的地方不遠。宣南地區當時人比較稀少,風景又很秀美,有山有樹,我們知道古人迷信風水,在有山有樹的地方安置宅邸,他們認為是“福地”。

手握三十萬重兵,掌握半壁江山,他卻窮得四處借貸,還死活不稱帝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如何能在窮的情況下,依然過得體面?這就是京官最頭疼的。

中國人要面子,不管家裡多揭不開鍋,外表一定要光鮮,這個“外表”首先就是居住和辦公的房屋。

所以他們租房都要求宅邸體面,能配得上他們的官儀,就算是四處借貸,也要住一套像樣的房子。而且帶花園的房屋是最受歡迎的。

手握三十萬重兵,掌握半壁江山,他卻窮得四處借貸,還死活不稱帝

京官升遷是比較頻繁的,比如上面的人丁憂,奔喪,回老家居住,那麼房子就空置了,下頭的人升遷上來,自然要住好一點的房子。在京城租房流動性大,非常不穩定的。

京官們都是文人,通過考試選拔上來,所以比較偏愛有亭子的地方,便於做詩吟詠。京官們很講究風水,所以對房屋特別挑剔。

手握三十萬重兵,掌握半壁江山,他卻窮得四處借貸,還死活不稱帝

繩匠衚衕曾經居住過三十多位名人——徐乾學、洪亮吉、畢沅、陳元龍,到了晚晴更是大家扎堆住一個衚衕,左宗棠住過菜市口衚衕十六號,蔡元培也住過菜市口衚衕——大家都說這裡“旺氣”。

曾國藩也是很迷信的人,他當時看中了宣武區的椿樹衚衕,後來因為經濟問題,住在珠市口西大街的小椿樹衚衕,一是方便,二是風水好。

當時曾國藩孤家寡人,所以對居住地也不要求闊大,但他的妻小要來的時候就不一樣了,當曾國藩接到父親家書後開始頻繁看房,當他看到一處房屋風景極其秀美后,有人告訴他,這家死過人,他當即就決定不租了,可見也是很迷信的。

手握三十萬重兵,掌握半壁江山,他卻窮得四處借貸,還死活不稱帝

在曾國藩多次搬遷中,都考慮了風水問題,尤其是他與一個朋友王繼賢交好,更體現了他對風水的看重,王繼賢是“風水大師”,是他的湖南老鄉,他到曾國藩當時居住的宅邸拜訪他後連說:“這地方風水不好。”

曾國藩問:“那怎麼辦?”

王繼賢掐指一算,說:“八九兩月不適合搬家,所以這個月必須馬上搬家。”

這可把曾國藩累壞了,曾國藩啥也沒心情做,到處找房子,直到找到最優“旺氣”最能出主考官的房子,才安心。有趣的是兩年後曾國藩果然成了主考官。

手握三十萬重兵,掌握半壁江山,他卻窮得四處借貸,還死活不稱帝

其實風水學是有一定道理的,有時候人的努力只是一部分,天命所歸也是一部分,風水影響人的運勢,古人所言不虛。

隨著曾國藩官越做越大,他越來越窮,為什麼?需要換大房子,講大排場,而且他又添了子孫,家裡的僕役也增多,所以他又搬家了。那個宅邸房屋三十間,極為寬敞,而且是內城,曾國藩第一次住到了內城,租房子費用不菲,年租金二百五十一兩,對於曾國藩而言,他只有借貸才能勉強度日。

手握三十萬重兵,掌握半壁江山,他卻窮得四處借貸,還死活不稱帝

談到錢,不得不說當時京官的俸祿之低,我們知道當時公務員沒什麼錢的,曾國藩做了十多年的京官,一路升遷,年俸也不過一百多兩銀子,後來有四五百兩,但養活幾十口人捉襟見肘,還要租房,租車,交際,排場,請客吃飯,所以根本不夠用。

當時有的京官比如劉光第由於家裡太窮,被欽點刑部主事後怕京城開銷大,竟然不願意赴任,可見京官的窘迫。

手握三十萬重兵,掌握半壁江山,他卻窮得四處借貸,還死活不稱帝

但曾國藩那麼窮,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想不開,很多京官還是有辦法貪汙的。比如“碳敬”、“冰敬”,在送禮上做文章,比如包攬工程,包攬民事糾紛處理,這些都可以來錢。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潔身自好太不容易,曾國藩能保持清節,剋制“私慾”,也是他立志要成為聖人的表現。

手握三十萬重兵,掌握半壁江山,他卻窮得四處借貸,還死活不稱帝

這段時間是曾國藩韜光養晦的時間,也是上天對他的考驗,熬過這段時間後曾國藩的權勢漸漸坐大,變成洋務運動中熾手可熱的人物,後來他權傾天下,成了中國近代最有名的權臣,把握著大清半壁江山,他也沒有貪汙腐敗。

曾國藩曾經說,自己不靠做官發財。這一點是很難得的。在他為湘軍統帥呼風喚雨的時候,他沒有貪汙軍費,沒有積累私財,終其一生他的養老錢也不過兩萬兩白銀,而李鴻章的養老錢則是八百萬兩白銀。

手握三十萬重兵,掌握半壁江山,他卻窮得四處借貸,還死活不稱帝

說起李鴻章話又長了,當時大家說京城最富的就是李家兄弟,上海的半條華山路,半個安徽都是李家的,身家千萬不止。毛主席說他“水淺舟大”,李鴻章到底多有錢?這不在本篇探討的範圍內。

手握三十萬重兵,掌握半壁江山,他卻窮得四處借貸,還死活不稱帝

曾國藩在可能發財的時候沒有撈一筆,在可能稱帝的時候決定做個純臣,他的氣節我們或許做不到,然而也是欽佩的。

在曾國藩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為官者的操守和道德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