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故事」西涼國國王李暠的歷史功績——酒泉歷史一瞥

酒泉為漢代故郡,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在這片熱土上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自張騫通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這裡就成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商埠和交通樞紐。漢武帝收服河西,設立酒泉郡,使酒泉得以聞名天下。酒泉人傑地靈,戰略地位顯要,文化底蘊深厚,是博大精深的古代西部文化的發樣地之一,在開拓和弘揚歷史文化方面做出過重大貢獻。神奇秀美的酒泉,在華夏曆史上留下了燦爛的篇章。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酒泉也隨著社會的變革發展歷經滄桑。而在距今一千六百年前後的東晉十六國時期,酒泉成了西涼王國的國都,為都16年。

「酒泉故事」西涼國國王李暠的歷史功績——酒泉歷史一瞥

東晉王朝偏據一隅,華夏大地群雄四起,相互征戰,爭霸不息,各自稱王,分疆裂土,成為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個割據政權混戰時期。僅在河西,先後就有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建都立國。佔據西部邊陲敦煌的李暠,也在此時自立國號為涼,先定都敦煌四年餘,為向東擴展,又遷都酒泉,佔據了河西西部一帶。為和前涼、後涼、南涼、北涼有所區別,史書上把李暠建都酒泉的“涼”稱為西涼。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涼”。

「酒泉故事」西涼國國王李暠的歷史功績——酒泉歷史一瞥

李暠


李暠(公元351—417年),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北)人,父早亡,為遺腹子。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十六世孫。他從小聰穎好學,性格沉敏,精通經史,尤擅長文義。身材魁武,刻苦習武,誦讀孫吳兵法,是一位文武兼備的政治家。東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北京段業任李暠為效谷令,蒞任以來,政績卓著,次年即任安西將軍、敦煌太守、領護西胡校尉。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原與李暠結為刎頸之交的索嗣(段業的右衛將軍),為爭奪敦煌太守一職,挑撥段業和李暠的關係,從中撥弄是非,段業即任索嗣為敦煌太守,率兵進發敦煌。李暠在眾幕僚的支持下,出兵迎戰,索嗣大敗逃還張掖。李暠上書段業,歷數索嗣罪狀,段即殺索, 又晉升李暠持節,“都督涼興已西諸軍事、鎮西將軍、領護西夷校尉”。

同年冬,李暠自稱涼公、大都督、大將軍、領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建都敦煌,建年號為“庚子”,大赦其境內,追贈先祖,分封大臣,建立西涼政權,但對江南的東晉仍奉表稱臣。他東伐涼興,攻佔了玉門以西諸城池,大興屯田,廣田積穀,為東伐做準備。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李暠派子李讓留守敦煌,自帶眾臣遷都酒泉。由於戰亂,江漢和中原先後有數萬人流徙敦煌求生,當李暠遷都時,他們又不辭辛苦跟隨到酒泉。李暠分江漢人五千戶僑置會稽郡,中原人五千戶僑置廣夏郡,還有一萬三千戶分置到了武威、武興、張掖三僑郡。

李暠把酒泉定為國都後,整修完善了城垣防禦設施,新建了酒泉官、恭德殿。在統轄區內,他輕徭薄賦,獎勵農耕,取締酷刑;興辦學校,培養人才;尊老愛幼,倡導良好的社會風尚;任人唯賢,重用有能力、有才華的臣民;招賢納士,傾聽群臣的意見;重視人口發展,注意安定民心,使西涼得到了穩定發展。他不僅本人身體力行,還要求兒子:要遠離阿諛奉承的小親近忠誠正直的臣民;要清廉自重,禁止身邊的人作威作福;要“賞勿漏疏,罰勿容親”,做到賞罰分明等。在戰亂年代,他採取靈活的外交政策,集中力量對付主要敵人。為擴展勢力範圍,他在充分準備和聽取群臣者見之後,再行決定出兵,力爭做到每戰必勝。重大的戰事他都親自出徵,和將士同甘苦共命運,曾幾次打敗了北涼沮渠蒙遜,佔領了整個河西西部的廣大地區。

他靠“仁政、德政”治國,不失為一代開國明君。在酒泉執政的13年,西涼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國勢穩定,百姓安居樂業,這是李暠政治生涯中最為輝煌的時期,也是他建功立業成效最為卓著的時期。

李暠不僅武功超群,而且酷愛文學。不管是建都教煌還是遷都酒泉後,都重視興教辦學,大力提倡文學。他本人在文學上也有較深造詣,所著《靖恭堂頌》《述志賦》、《槐樹賦》均為散文名篇,尤其《述志賦》最為出名,在五涼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了前涼崇尚儒學的傳統,使敦煌、酒泉都成了河西乃至中國北方傳播儒學的中心。他重用的宋繇、劉昺等人,既是文學成就很高的名士,也是傳播儒學的名師。

「酒泉故事」西涼國國王李暠的歷史功績——酒泉歷史一瞥

宋繇

李暠於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在酒泉患病去世,享年67歲,諡武昭王。

李暠事業有成,賢內助尹夫人功不可沒。尹夫人,天水冀縣(今甘谷縣)人,幼年好學,知書達禮。初嫁扶鳳人馬元正為妻,因元正病亡改嫁,為李暠續絃。她聰慧賢良,盡心撫育先夫人留下的孩子,視同己出。主管宮務,井然有序,輔佐李暠治理朝政,足智多謀,為西涼的興旺做出了重大貢獻,人們稱頌“李、尹王敦煌”。

「酒泉故事」西涼國國王李暠的歷史功績——酒泉歷史一瞥

尹夫人

李暠死後,次子李歆繼位,尊尹夫人為太后,改元“嘉興”。李歆毫無李暠之遺風,為人剛愎自用,主觀武斷,聽不進別人的進諫,且對內修繕不止,勞役繁重,用刑頗嚴,對外用兵輕率。

嘉興四年(公元420年),李歆竟然不聽尹夫人的良言相勸和群臣的苦苦進諫,執意帶兵進攻北涼沮渠蒙遜,招致戰敗陣亡。蒙遜率兵近逼酒泉,李暠的其餘幾個兒子帶部分眷屬西奔敦煌投靠李恂。恂進入北山,不久又主政敦煌。公元422年蒙遜攻陷敦煌,西涼徹底滅亡。蒙遜佔據酒泉後,將未能西奔的尹夫人母女等人押解到姑臧(武威)。尹夫人不畏強暴,視死如歸。蒙遜敬佩尹夫人的才華和氣質,讚賞其忠節,未予加害,將她們軟禁到竇融臺。18 年後,尹夫人回到酒泉,不久又逃奔到伊吾與子孫團聚,終老而逝,享年75歲。原竇融臺,亦被人們稱為皇娘娘臺。皇娘娘者,即西涼國王李暠之後尹夫人也。

李暠死後,葬於酒泉城西十五里之建世陵,這在多種歷史文獻中均有記載。比較確切的位置

即在肅州區果園鄉丁家閘村一組正南耕地邊緣地帶。到了唐代,開國皇帝高祖李淵為李嵩之七世孫,他將姑臧竇融臺重建後命名為尹夫人臺。太宗李世民,為表彰李氏先祖之功績,在修史時御筆親撰《涼武昭王傳》。高宗李治儀鳳年間又擴建尹夫人臺,建成尹臺寺。玄宗李隆基天寶年三月,追尊李昌為興聖皇帝。並派官員在酒泉建世陵大興土木,修墓築祠,御書“興聖皇帝祠”匾額,高懸於祠堂門楣,塑像立碑,頗為壯觀。據傳,李暠墓周圍古樹參天,景色秀麗。正是由於李唐皇室為炫耀其祖先出自世代相承的名門望族,李暠墓才真正被修建成一座富麗堂皇的帝陵,成了酒泉歷史上一個獨特的人文景觀。可惜的是,經過千百年自然環境的變遷和戰亂的毀壞,建世陵成了無任何建築痕跡的遺冢。

「酒泉故事」西涼國國王李暠的歷史功績——酒泉歷史一瞥

李淵

在當今改革開放、經濟高速發展的大好形勢下,為推動酒泉旅遊業的發展,發掘、恢復“建世陵”和“興聖皇帝祠”,把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會成為一個極好的、具有很強吸引力的外向型旅遊項目。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進步實施, 願酒泉這一獨特的人文歷史景觀能夠再現於世人面前,為悠久的歷史名城增添新的光彩。

文章摘自《西涼王國史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