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如何组织壮大,又是如何走上邪恶之路《浪潮》

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是可怕的。

很多人只知道希特勒独裁统治、纳粹迫害犹太人,对于一个民族如何走上疯狂却不得而知。《浪潮》通过老师文格尔的实验,揭示了纳粹政权的滋生土壤与壮大过程。

纳粹如何组织壮大,又是如何走上邪恶之路《浪潮》

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学校之中,通过简单的展示学生的日常生活,为故事设定了一个前提。学生阶段多少都会有叛逆情绪,能否形成群体叛逆取决于思想背景。当代的学生更多是在为自己叛逆,为了少一些时间学习,多一些时间玩耍。而在一战之后的德国,或者说整个世界范围内,学生的叛逆与思潮相结合,他们能在思潮背景下形成的群体中体会到比玩耍更加优越的感受。这只是群体力量给予每个个体的错觉,他们在群体力量之下,感受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

文格尔老师与本班的同学进行了关于纳粹和独裁统治的探讨之后,开始了一项实验。通过给予学生特定的行为规范,从而达到团结一致、共同进步。影片中的学生平日里上课不需要起立回答问题,也不需要举手示意,更多的时候可以坐在位子上自由的发言。文格尔提出每一次发言都要举手示意、得到允许后站起来发言。

纳粹如何组织壮大,又是如何走上邪恶之路《浪潮》

同学们一开始感到的是压迫,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我们从小到大都是这样,早已经习以为常。大家可以去做一个尝试,那就是在家人、朋友聚餐时选择站着吃饭或者蹲着吃饭,你可以事先声明这是为了好玩、或者其他可以令人信服的原因。我可以保证,即使在所有人公平对待你的情况下,你依然会感受到压抑。

缓解的方法很简单,坐下来就好了。但是纳粹向一个错误的方向误导人民,他们让每一个人都接受压迫。这样一来,每个人看似平等,实际上都已经处于压迫之下。压迫与习惯的区别在于是否与意识形态相违背,在西方教育实践中,学生已经养成了坐着回答问题的习惯,站起来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压迫;但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如果坐着回答问题反而会觉得不舒服,感觉那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压迫在群体内部形成之后,很容易同为“受害者”的人团结起来。影片中的学生自由度很高,他们相信同样处于压迫下的同学是“自己人”。

通过对压迫的感同身受,他们开始相互的团结。文格尔的目的也在于此,通过团结可以相互帮助提高学习成绩,同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纳粹如何组织壮大,又是如何走上邪恶之路《浪潮》

学生中也会出现不赞同者,他们退出这个实验性的课程。既然有不赞同的人,就会出现为止疯狂之辈,蒂姆就是一个喜欢被管理的学生。他平时的生活的不开心,成绩一般、朋友不多。在文格尔的实验中,蒂姆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并且展现出了“听话的孩子”在这种规矩下的优势,也就是通过快速的适应命令,从而受到老师的赞赏。

文格尔打算将实验升级,向同学征求着装的意见。开始有同学讽刺制服,文格尔指出,其实每个人穿着特定的服饰,都是向一种特定团体的靠拢。我本以为所有人都不喜欢穿校服,但是通过影片中的回答,校服确实有些优势。学生丽萨指出,校服可以消除学生之间的差异,丽萨每天早上会因为选择服装犯愁,有了统一的校服反而少了许多烦恼。学生锡南指出,校服应该比较便宜,每一个人都能买得起。经过讨论,决定以牛仔裤白衬衫为选课期间的制服。

纳粹如何组织壮大,又是如何走上邪恶之路《浪潮》

穿制服的第一天出现了两个现象:第一,卡罗因为没有穿统一的服饰,在班级中受到了排挤。排挤并不是某个特定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因为在统一的制服面前,卡罗显得十分突兀,非常不和谐。就像是男子扎一个小辫,在一二线城市很正常,三四线城市的市区也还好,如果出现在特定的居民小区,大爷大妈与男子都会感到不适。第二,蒂姆因为有了制服,烧毁了所有其他的服饰,仿佛他的下半生就要穿着牛仔裤白衬衫度过。放学时,蒂姆遇到了恃强凌弱的小混混,其他穿着制服的学生不由自主的前来帮忙。这就说明,不管多么小的群体,在个体面前力量都是强大的。

纳粹如何组织壮大,又是如何走上邪恶之路《浪潮》

他们给这群体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浪潮”。群体作用下确实有些人的优点被挖掘了出来。例如负责喜剧排演的学生,第一次用训斥的语气控制了演出的进程,同时规范了演员的发挥范围。但是很明显在这种强大力量下,群体内的学生不仅仅有了一个组织,而是建了一堵与世隔绝的墙。任何人在他们的周围活动,都要成为他们的一员。加入浪潮的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并且坚定地认为其他人也需要这个群体。

学生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扩张壮大这个群体。他们印制了成千上万的标志到处张贴,拿着喷绘将标志喷满了附近的街区,甚至在显眼的建筑物上绘制了巨幅的群体标识。一旦人们为群体疯狂,内心的感受会超越满足,向自负、骄傲过度。卡罗退出浪潮之后,看出了浪潮群体的不良发展趋势(她的内心多少也存在浪潮没有按照自己意愿发展的敌视)。她试图通过公开宣传达到呼吁学生抵制“浪潮”,但是察觉到的浪潮成员组织了卡罗的计划。

纳粹如何组织壮大,又是如何走上邪恶之路《浪潮》

卡罗的男朋友马尔科也是浪潮的成员,在关于浪潮是否正确的争论中,马尔科动手打了卡罗。这个桥段充分展示了底层人民长期压抑,渴望被关注、被理解,希望能够成为焦点。群体的魅力也在于此,通过群体在社会中的放大,让每一个成员也感受自己的社会地位上升。但是马尔科还是理智的,他突然认识到加入浪潮后是多么的狂热、自负。

如果一个群体是正义的,它不会去干扰那些反对的言论,对外禁止反对言论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内部的人也深知自己的不正当性。马尔科找到了文格尔,向他讲述了短短几天内发生的一切。这种狂热让文格尔感到不安,他召集了所有浪潮的成员,打算在学校的礼堂解散浪潮。

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浪潮的狂热程度,文格尔像希特勒一样在台上宣扬着浪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生在台下连连鼓掌。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了那些记录希特勒鼓动民众的景象,似乎又看到了佩戴万字符号的军队举起了他们的右手。

纳粹如何组织壮大,又是如何走上邪恶之路《浪潮》

当文格尔说到德国的国家现状时,所有的人仿佛都具备了国家责任感。现在学生往往都是世界意识比较强,国家意识比较弱。可以这么理解,在被侵略时所有的人都会站出来保家卫国,这是国家意识;但是当自己的国家做出种族灭绝等恶行时,他们会制止本国的恶行,这就是世界意识(此属狭义解释)。

马尔科站起来反对,被同学们抓到了台上,当文格尔询问怎么处理叛徒时,绝大所数人都沉默了。可以看出,群体建立的初期,成员的理性还能够得以控制,同时也表现出群体长期不良发展的可怕性。文格尔向同学们展示纳粹统治模式的恐怖,他问“如果我让你们杀了他,你们难道就真的会杀死他吗?”

纳粹如何组织壮大,又是如何走上邪恶之路《浪潮》

同学们知道了这门课的意义,在一开始他们都认为独裁统治在现代不会出现,但是浪潮仅仅成立的几天内,成员们就冒出了纳粹的统治形式,也就是所谓的法西斯主义思想。他们认为加入群体就会变得优秀、变得高人一等,更过分的是,他们将反对的人赶出了群体,天知道这种群体延续几个礼拜、几个月会做出什么。

面对解散,那些呼声最高的人都是平时处于学校食物链低端的学生。他们终于在群体中找到了存在感,他们害怕失去这种庇佑,在他们眼中,走出了纳粹模式的群体将一无是处。蒂姆作为最狂热的浪潮分子,拿出了手枪,不许任何人离开,命令米格尔收回成命。多么可笑,多么可怜,蒂姆感觉自己的价值只能通过被统治和压迫才能表现出来。

看着大势已去的浪潮,蒂姆选择了自杀。

纳粹如何组织壮大,又是如何走上邪恶之路《浪潮》

我不知道怎么评价蒂姆的死亡,因为他的死亡超出了一般认知的价值取向。为了国家而死,是忠;为了亲人而死,是爱;为了朋友而死,是义;为了他人而死,是仁....蒂姆又是为了什么?

有人说是为了信仰,我却觉得即使浪潮这个群体从来没有存在过,蒂姆依然会选择死亡。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总是极端的寻找慰寄,这也正是恐怖主义、法西斯主义得以滋生的土壤。它们绑架了那些孤独、悲痛、没有希望的人,让他们成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

我们整个世界到底是在对抗恐怖主义、法西斯主义,还是在对抗孤独、悲痛、还有绝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