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和闽南人是闽越人还是汉人后裔?

圭海四记


客闽这两大民系由于地缘上接触的原因,历史上经济文化关系密切,特别是客闽交界地区,人们因通婚,通商的缘故,长期以来来往密切。但是客,闽的文化特征差异较大,不易混淆,语言特征各自分明,较好区别客话区同赣话区一样,地缘上连成一片


闽南人



闽南人在广东的分支,闽南人又称河洛人,自汉唐以来,从陕甘豫首先进入苏皖,过长江,沿章、贡二水到福建,宋朝时由莆田移民至潮汕,南宋末年,几十万闽南人避难来到海南,宋元明初泉州作为世界第一大港,闽南人开始着“地理大发现”,开辟新航路,南下广东及沿海地区,明清时期从泉漳地区大量涌入广东台湾,进入海陆丰和四邑,近代随着下南洋,开始移民国外东南亚客家话听起来非常像南部晋语和晋西南的河东方言

客家人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中原地区的人民,因为战争和政治原因,曾经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行动,尤其南宋因为金的军事打击,而退守到淮河大散关以南地区,大批中原世族和民众,带着对昔日荣耀的无比眷恋,纷纷离开家园,从中原向南大举迁移,南迁到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这些客居异乡的人群,保持原来的方言,生活习惯与礼俗,还保留着中原地区的生活传统,因此被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是一个跨省民系,除官话外省份最多,而且有客家话的省份几乎都有官话。主要分布在闽西、赣南、粤东北,皆是海拔500—1000米左右的丘陵山区,客家人就居住在丘陵间无数的狭小盆地中。

客家话和闽南语

客家话是中原官话与古赣分化,古赣主要来源就是唐关中一带口音,而唐西北浊音清化也是从这个开始。客家话音变最多,客语入声尾保存得好,介音多。无全浊声母。书面整体性较好。

闽语原为闽越之语,闽越之语起源于古代江东语(即为古吴语,同样现代吴语的前身与闽语没有什么不同,当然是古吴语),古吴语和现代的吴语和闽语差别非常大,不可同日而语。闽语入声尾保存得好,韵母有些脱落。整体接近上古汉语,和北方官话,吴语一样也有轻声,福州话音变最为复杂

闽客语词上的同异

同:①古非敷奉三母字,客闽一样,有一部分古匣母字,闽语白读今声母是零声母,客语"厚"读如古群母同闽语

②有一部分古书审三母和心母字,个别古声母审二字,闽语今白读塞擦音,客亦有之。客话中古擦音声母字今读塞擦音,与闽同

异:①古全浊声母字今逢塞音,塞擦音,客话绝大多数送气,极少数不送气;闽语多数字不送气,少数字送气,而哪些字在闽语中送气哪些字不送气,在闽语各方言大体一致

②客话部分古匣母合口字念v声母,浊声母失落,u声化为v,闽语则无

③古知彻澄三母字,闽语今白读t,而客话今声母一般读ts

④有一部分古云喻三母字,闽语今白读阳调类的h声母,客无。

⑤部分古次浊声母上声字,闽语今白读次阳调,客无。相反,客话古次浊声母念音平,闽无

⑥闽客语最重要的区别是常用口语词汇不同 ,闽语有海洋生态词而客无

山西话被称作汉语的“古化石”,大体上保留了宋代中原和西北的方音,所以南部晋语比河南话更能反映出古代中原话的特征,客家话显然更像晋南话。

总结

闽语许多语音特征超越《切韵》,而切韵正好反映的是晋唐时汉文化地区的语音系统,这些与《切韵》不合的语音特征是闽地汉人与古越人即南岛人长期融合的结果,如部分次浊字念擦音,几个晓母字念k声母,匣母字白读有读舌根塞音,有读零声母者,声调方面不规则变化等。这种音韵特点是古闽语跟土著越语长期交互作用后形成的。

客家方言极接近唐五代至宋初时中原地区的语言,基本是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时,从中原汉祖语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他的许多音韵特征与晚唐五代宋音韵要点相符,音韵格局介于唐末至《中原音韵》之间。语言学证据与史学家的结论及文献族谱的记载大体一致。即:客家的形成应在晚唐五代至宋初以后,客家先民来自以中原为中心的广大北方地区,继承着宋朝以前的中原文化传统


宇文度鹏


客家人与闽南人,有中原汉人血统也有越人血统,文化上则保留了大量古中国传统,至于有多少,则很难说清楚了。

咱先来说客家人,客家为什么叫客家,就是因为他们相对岭南本土而言,其实是中原而来的移民后裔,所以客家人说的话,尤其是较早期的客家人,其实说的就是真正的中原雅言(古代官话,非元明清以后的国语、普通话)。

汉人第一波进入广东和闽南,是在秦代,秦的远征军抵达此处之后,与当地的越人混合,随后便出现了所谓“南越国”,就是秦人(精确讲其实是赵人做国王,但秦已灭赵,只好统统叫秦人)为上层,越(粤)人为基层的国家。而此时在福建和浙江南部,则有闽越国、瓯越国,则基本上以越人为主,汉人相对较少。而在南越、闽越、瓯越相继灭亡之后,显然汉人更多进入,混合已然发生。另有一种说法: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中原百姓“木客”往赣南粤北伐木,后来因中原战乱就留在了当地,便成为第一批客家人。

汉人第二波进入,是在汉末三国至晋末“五胡乱华”时期,因为要避乱,大批中原汉人从北方向南迁徙,其中最远的一批,便进入今广东的梅州,东晋义熙九年(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便在梅州一带。而这一时期,南迁的汉人便成为早期的“客家人”。

汉人第三波进入,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一直到五代,当时全国一片大乱,尤其是稍后的黄巢起义,曾打到广州,而当时的广东东部与福建西南部是难得的安宁乐土,所以很多中原汉人南迁至此。

(因为战乱,客家人的特色民居便是如图样式)

汉人第四波进入,是靖康之难后,当时金人南下,一大批中原汉人南迁,到南宋末年,文天祥在闽粤一带抗元,更有大批汉人南迁,而此处的汉人开始有主客之分,客籍人便自称为客家人。

汉人第五波进入,是满清入主中原,大批反清人士,或随郑成功去台湾,或去广东各地,而客家人也人口大增。

最后一波,则是清朝太平天国运动以及粤中的土客械斗,造成客家人的进一步迁徙。

当然,客家人还向境外迁徙,譬如说走厦门、汕头、台山这些地方,从海路去南洋;又譬如说从广西、云南去中南半岛。也是从宋朝一直到清末,或主动移民,或被诱骗去做华工,乃至于遍及世界各地,至今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号称:“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包括他信、英拉、李光耀以及巫启贤、范文芳、何雯娜等,都是客家人。

那么,客家人、闽南人究竟是中原人多还是古越人多?一般认为,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汉人为主,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当然也有人认为是越人为主,中原人为辅)。

而闽南这边,在晋代也有一批中原洛阳一带的移民进入,他们把所定居的江命名为晋江,以纪念故国国名。原本为西晋都城洛阳一带的方言也带到此处,与闽越本地方言结合,演变成闽南和闽中、闽北话。此后又有大批中原汉人涌入,至于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闽国,其国君便是今河南人。而在此后明清交替,大批闽南人又移民到台湾。

与此相对应的,是原本中原的洛阳一带,由于反复的更替,语言文化有很大更改,洛阳人反而不说古代的洛阳话(即原始闽南话)——当然,并不是说今天的洛阳人没有当年的后裔,只是语言习俗有很大的变迁而已,这也很无奈,诗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古来,闽粤两地分布着诸多少数族群,如闽越、瓯越、南越等百越支系,尽管当地保留有众多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是闽粤各民系(如闽东、莆仙、闽南等闽系,潮汕、广府、雷州等粤系,以及闽粤赣交界的客家系)的汉越归属却常常无法得到统一,因此产生过大规模的械斗和口诛笔伐,而这种分歧古来有之。

闽南人与客家人,广府人与客家人,潮汕人与客家人,历来不甚和睦,直至今日,闽南、潮汕和广府仍有大部分人认为客家人为闽越人后裔,而相反的,客家人亦常常论断闽南人、潮州人和广府人的百越基因,凡此种种,闽粤人与客家人之间矛盾除了二者文化上的差异之外,当然更多的是不同民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地盘和资源的争夺造成的冲突。

本文仅从各民系所在区域的姓氏分布,试着说明客家人与闽南人,谁的闽越成份更大。

一、闽东与广府人

历史上,百越民族似乎与远古华夏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否为蚩尤兵败后举族南迁,或者吴越灭国后残余支脉,此处姑且不论,但其确实为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原始人类,与中原炎黄两个部落具有同等地位。

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命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一军塞镡城之岭(今越城岭一带),一军守九疑之塞(今九嶷山一带),一军处番禺之都(今广州),一军守南野之界(今江西南部),一军结馀干之水(今江西余干县一带)”,此后赵佗继任并自立南越国,直到公元前112年为汉武帝所灭,相当长的独立和融合之后,中原势力范围达江西南部,广东东部(东至揭阳)。

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发四路大军入闽,横海将军韩说的水军首先进占东冶,被余善“劫守”到闽北前线的繇王居股和建成侯敖,合谋杀死余善,降于汉军。汉武帝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终为后世患”为由,下令将闽越民众全部迁往江淮间安置。

经秦汉恩威并加之后,广东和福建成规模的闽越人不复存在,特别是广东腹地、闽北和闽东基本不再有闽越人,而处于二者之间的福建南部、广东东部、江西南部地区则处于真空地带,仍有大量越人活动,该区域即今闽南、客家、潮汕人聚居地。

二、蛮獠啸乱

“唐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居民苦之。诏命归德将军陈政进朝仪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兵南下。是年,陈元光十三岁,领乡荐第一,旋即随父母戍闽”。经陈元光励精图治,在泉潮之间的越人动乱逐步得到平息,当地真空地带因此设置两个地级行政区,为漳州和汀州,此后百年,闽南的支系:漳州闽南人及闽南语形成,而汀州的客家民系亦在不断播迁壮大,直到明清时代瞬间爆发,并开始“攻占”广东中东北部,开始与广府人争夺珠江流域地盘。

显然,经陈元光的开发后,闽越人集体性的活动基本消失殆尽,而陈元光实行的汉化政策也得到显著效果,因此本文欲寻找的闽越人成份,当在漳汀两地。

三、姓氏与民系的关系

闽越人发展至今,仍有保留部分原生族群,畲族,其主要分布在闽粤赣浙四省山区。


畲族手工服饰

各地畲族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四女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这个传说不但家喻户晓,而且载入族谱,绘成连环式画像,称为“祖图”,在节日里悬挂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祀奉甚虔。

至今,畲族居民仍以盘、蓝、雷、钟为主要姓氏(盘姓相对较少)。

1、闽粤赣台姓氏分布

闽越人曾经的聚居地后来主要为客家人所有,其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江西交界,当然在后世客家人迁移过程中,台湾与三省的作用相当,故简略以上四省十大姓进行比较。


东南四省姓氏分布图

台湾和福建相近,主要为陈林黄张等中国传统姓氏,其十大姓与永嘉年间“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半数相同。江西的姓氏与南方姓氏稍有差别,如林姓缺席,刘姓最大,显然与其汉化历史最早有关系。广东大体上与福建差不多,除了部分单姓的差异。

由中可知,陈、黄、张、李为四省共姓,特征姓氏福建为林,江西为刘,广东为梁。

2、民系姓氏分布

以闽粤民系区分,福建主要为闽东(福州和宁德)、莆仙、闽南(厦漳泉),广东为广府(珠三角+粤西粤北部分市县)、潮汕(潮汕揭三市),客家为闽客(古汀州)、粤客(梅州、河源、惠州三市)和赣客(赣州客家方言)。


东南六大民系姓氏分布比较图

福建部分,闽东、莆仙和闽南,姓氏分布呈自然演变趋势,莆仙刚好介于闽东和闽南之间,三者相似度极高,特征姓氏闽东为郑,闽南为蔡;广东部分,潮州与莆田、闽南较为接近,基本可重合,这与历史上莆田人大举迁入潮汕有关,另潮汕话属于闽南语分支亦可侧面证明。广府地区则与以上各地区有着明显差异,或许与其地域不相连有关系。

三省客家人相似程度不如福建三地,但仍有较大的联系性,如张、黄、陈、刘、李仍是主要姓氏,以特征姓氏看,闽客为赖,赣客为钟,粤客为曾(或钟),客家汇总之后特征姓氏为钟姓(与畲族四大姓同)。

而林、梁、郑、蔡、何等其他民系特征姓氏在客家民系中却未见普及,显然闽人与客家人在源流上确实存在较大差异(汉人大姓除外)。

3、漳州姓氏与闽客姓氏比较


漳州下属县市姓氏分布比较图

漳州与福建客家人比邻而居,又属同期蛮獠平定后设立的地区,具可比性。

漳州及其下属各县,历来属于闽南民系,从各县姓氏分布看,其统一性较好,特别是陈林黄等主要姓氏仍占较大比例。但沿海县市与山区县市却存在较大差异,如龙海和漳浦分别代表漳州府城和南部两个漳州次文化,相似度极高,与闽南姓氏也基本相近。

在山区,特别是与客家聚居地相邻的县市,如诏安、平和、南靖则显示出相当可观的偏离性,如张、赖等客家姓氏优势明显,这可能是山区县市在地理上受到客家人的影响,但也不排除其本身具有的特征性。


汀州客家县市姓氏分布比较图

另观古汀州各客家县市,则表现出混乱的局面,靠近广东的武平、上杭与靠近江西的宁化、长汀有明显的差异,甚至在内部也不统一。

闽客中,张、黄、陈相对占有较大优势,这是大环境影响使然。但个别县中却出现诸如蓝、巫等较为罕见的姓氏,汀州各县虽然均讲客家话,但是彼此之间的交流障碍却相当大,以至于无法正常沟通,这或许与当地多山地形有关,因此在民系融合上也存在地方特色,显然无法达到闽南沿海一致性的效果。另据1980年普查结果,畲族人保留至今的语言与客家话最为接近,且不论其二次葬习俗,或许畲族人来源自客家人,或客家人的形成受到畲族人影响,亦不可知。

四、结论

从各省、县市及民系姓氏分布看,福建沿海三大民系与潮州民系属于同一源头,与汉人南渡走沿海路线关系密切,至少在父系姓氏上,保留着较大的汉人成份(母系上可能有不少越人基因)。而闽粤赣三省客家人内部分歧较大,彼此之间虽然统称为客家人,但可能属于多源性,但其整体依然以南迁汉人为主,只是在源头上呈现多源性,如由赣南进入,由闽北进入,由潮汕、闽南溯江而上,也有部分由当地各洞原住民汉化而成。但经民族融合及汉化影响后,客家人和闽南人所反映出来的汉人气质却不逊于任何一支汉人民系,时至今日,客家人已完全成为汉民族的一员。


圭海四记


这问题得追根溯源:

先说闽南

闽南,就是指福建了,那么,要既然题主问到了“闽越人”,那我首先是得搞清楚闽越人是什么人,对不?

“闽越人”,其实就是“越人”,也就是百越族——春秋起泛指我国东南方的所有少数民族,而闽越人就是指生活在福建省的“越人”。

我们都知道,越人建立的国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这位仁兄的国家了:

没错了,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秋霸主之一,越王勾践的越国。

勾践时期的越国,是越族人的巅峰时期。然而,公元前306年,勾践七世孙无疆率领越人精锐北上伐齐,因听信田姓说客被误导,居然变更目标调头突袭楚国,结果中伏,无疆兵败身亡,越国灭亡。随后不久,无疆的次子蹄在浙江地区建立东越(即东瓯国)国。长子玉在福建地区建立了闽越国。


大概一百年后,这两个国家先后被大秦帝国所降服——公元前222年,即秦始皇二十五年,废东、闽越国制,置会稽郡与闽中郡(但还是高度自治的)。

后陈涉吴广起兵反秦,闽中郡的原闽越国王无诸率领闽越军参加反秦队伍,接受鄱阳令吴芮的领导。后又佐刘邦攻楚,刘邦帝业成后,对越人给予了很高的地位,他把闽中地分封给闽越王无诸(福州为中心的)、东瓯王摇(温州为中心)、南海王织(武平为中心,含潮汕),一个三股。

越人桀骜难受,这是世所公认的,汉文帝时期,南海越国就因叛乱而被汉廷灭国,随后汉廷将南海越人易地而处(江西)。

一直到武帝时期,越人仍然时不时要来“两下”,但刘彻这位牛逼哄哄的大帝,可不会那么好相与了。

至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食尽,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乃遣庄助以节发兵会稽……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而去。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史记·东越列传》

这是史上的第一次越人被徙族。

至元鼎五年,南越反,东越王馀善上书,请以卒八千人从楼船将军击吕嘉等。兵至揭扬,以海风波为解,不行,持两端……元鼎六年秋,馀善闻楼船请诛之,汉兵临境,且往,乃遂反,发兵距汉道。号将军驺力等为“吞汉将军”,入白沙、武林、梅岭,杀汉三校尉……今汉兵至,众强,计杀馀善,自归诸将,傥幸得脱。”乃遂惧杀馀善,以其众降横海将军,天子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史记·东越列传》

倒霉的闽越国,因为东越履叛而导致了自己也亡了国。

至此,闽越人的历史去向大概理清:显然,今天的福建人,从史籍上看,至少就没有与当年的闽越人发生大联系的条件——因为都被武帝迁徙到江淮一带了。

综合史籍考据,闽越人被徙往的地方,目前可确认的有多安徽定远、安徽合肥、浙江无锡、山东济南、河南杞县等地。

这些地方都已经远离了原越人地盘,而且那些地方也渐次荒废了,汉昭帝虽然在福建设置治县和回浦县两县(归会稽郡管辖),但浙江、福建的再次开发,都得到王莽新朝时的事了。

至此以后,闽越人从史书中消失,按照传统的解释,我们必然是这样说的“慢慢地融合到了中华民族里面”……

幸好,今天有一门新的学科为我们解开了答案:
根据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现代福建(含广东潮汕地区)各地区人群的Y染色体采样分析,现代福建人中体现百越成分的O1频率显得特别的低,而且这少量的O1频率应该不是闽越族留下的成分,而更可能是从广东和浙江重新流入的成分。与此同时,O3e这种汉藏语系人群的高频单倍群分布,在现代福建人与现代华北人中频率最高,而现代浙江人最低。更是揭示出现代福建人来自北方汉族的成分要远高于浙江。结合史料记载,在原百越居住区(上海、浙江、江西)内,只有闽越有过大规模的移民过程,而在这一弧形地带中,也恰恰在福建出现了O1单倍群的分布断层,这使我们不得不相信,汉武帝对闽越的强制移民政策是得到坚决贯彻执行的。(李辉)

根据这个数据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福建人与潮汕人大多数为中原汉人后代,这个已经没有大的疑问了。反而江浙与广东,成为了百越族最大的血缘继承。

【语言遗存】

大家都知道,温州话是公认的全国最难听懂的方言,次之就是闽南语(潮汕话一并),这两个方言恐怕当之无愧,因为它们与汉语其他方言几乎没有一点联系,这使得语言学家不得不怀疑,温州话与闽南话都受到了古百越语的影响,今日的浙江温州与其交界的福建宁德,是当年东越国的核心地带,我们认为,这可能是部分未迁走的东越人与后来南下的北方汉人结合而互相影响产生的新语言。

这个解释符合今日闽南话中颇多文言文——也就是上古汉语系统习惯遗存,但又相当多的口语不像传统汉语的现象。

客家人

此前我已经解答过一次,就不另外作答,自行点下列链接: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493336062809604366/?iid=18706459317&app=wenda&wxshare_count=1&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pic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from=singlemessage


無風即風


如果论断两个民糸哪个汉人多?这已经无法精确统计。但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福建族谱》载,明末清初,闽西闽南改換族谱成风,纷纷攀龙卸凤,大多是历代帝王将相。初步统计,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家有改換族谱之嫌。以清初闽西闽南人口九万二千户为例,改成汉人的有三万户十余万人。


严家庆


汉族是世界第一大族,客家民系和闽南民系都是汉族的分支,客家人和闽南人都是北方南下的汉族与南方百越诸族相融合而形成的。客家人和闽南人既有汉族血统又有南方百越族血统,但是汉族血统和文化占主导地位,所以说客家人和闽南人都是汉人的后裔。现在的身份证上客家人和闽南人的民族属性也是在汉。

闽南人

闽南民系的形成归功于唐朝对闽南地区的开发。闽南地区位于福建沿海,在以陆权为主的封建王朝属于蛮荒之地,土著居民是南方古越人。唐朝初年原本生活在湖南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迁徙到了闽南地区与原本生活在闽南的土著居民发生了冲突。两个族群为了争夺在闽南地区的主导权爆发了战乱,史称蛮獠啸乱。蛮獠啸乱惊动了唐朝中央,唐高宗派左郎将陈政率领一万中原士兵南下平乱。

陈政和继任的儿子陈元光历时近五十年平定了战乱。为了加强对闽南地区的控制,陈元光上表朝廷在闽南地区增设一州,即现在的漳州。陈元光被闽南人称为“开漳圣王”。陈氏家族世镇闽南,历经五代,一百五十余年,开垦土地,兴修水利,把中原的文化和技术带到了闽南,促进了闽南地区的发展。随陈政一起来的中原士兵也在闽南定居,并与闽南土著居民通婚形成闽南民系。

厦门、漳州、泉州是闽南人的大本营,地处福建沿海。在宋朝和元朝泉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海外贸易发达,闽南人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闽南人随着海外贸易又进一步迁徙到了世界各地,以东南亚居多,闽南成为众多海外华人的侨乡。由于闽南人的祖先来自唐朝的中原,他们自称为唐人,海外华人的聚集地也被称为“唐人街”。

客家人

客家人也是南迁的汉人,不过与闽南人迁徙的时间和路径不同。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政权南渡密切相关。西晋五胡乱华、唐朝安史之乱、宋朝靖康之难、满清入主中原,在这四个时期为躲避中原战乱和民族仇杀大批北方汉人迁徙到了南方。南迁的汉人与南方百越诸族融合形成了现在的客家人。

“在海为闽,在山为客。”闽南人地处沿海,自小受开放进取的海洋精神的熏陶,使得自古闽南出商人。客家人由于是北方难民,南方肥沃的平原地区已经被百越诸族占领,客家人来了只能选择山区居住。在大陆,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由于先天条件不足,客家人更加艰苦奋斗,勤于耕读希望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客家多出官人,如唐朝宰相张九龄、宋朝宰相文天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今中外,历史杂谈。欢迎喜欢历史的朋友点击左上角的头像关注历史观!

每个人对历史都有不一样的解读,你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在评论区展示,互相讨论,互相交流!


历史观


首先回答第一问,客家人当然是汉人后裔啊,客家人最原始的记载可追溯到商朝,秦汉时已经有客家族群存在,当然那时是收复百越之地而来的,以百越王赵陀为首的领导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了广府人也就是讲粤语人的祖先,而客家人也是同一时候形成但客家人不愿以土著融合于是出现了客家人的标志性建筑围龙屋,客家土楼,这些抗拒外人的建筑风格,再到五胡乱华时客家先人衣冠南渡带来先进文化,安史之乱客家人再次迁移,大宋灭亡更是只有客家人在躲避元朝灭汉,再到清朝入关,客家人开始迁往海外,再到客家人领导的天国起义导致客家人大量迁居海外,而反过来说闽南人他们与汉人区别很多,闽南语与吴语同系所以可以说他们是吴人是百越之地古老的民系。

而说哪个民系汉人成份多当属客家人,客家人作为八大民系之首,人口最多,客家文化作为汉文化的瑰宝是研究汉人历史最有证据的依据,客家人虽然客家话的语言并未完全统一但是客家文化的认同感使客家人凝聚在一起,客家人从不奢望载入史册,因为它本就是从历史走来,从来不炫耀自己的客家人已然成为一个传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的犹太人


捱嘿客家人


闽南人唐初陈元光开漳,唐末王审知(王潮王审邽都在泉州,王族家族都在闽南,王本人到福州当闽王)家族主居泉州,民间多有完整的族谱记载,其他地区很少见的。 还有西晋南渡,两宋移民等。闽南民系重传承重科学,一般不会随便编撰家史。

另一个民系没有确切的记载却要争个你死我活?确切是闽南人的汉族成份最多。像潮汕人,福州人,赣语系,吴越系,乃至一部分广府系,汉人成份都比客家要高。


keisuku2


客家人大部分是因为北方战乱从中原分几次迁移到现在的安居地的。主要分布在江西赣南,广东梅州(韶关有一些),福建西北部一带。与当地土著混居在一起,语言也因为生存交流的需要逐渐和当地语言交织在一起,客家话有明显的中原雅音(过去的官话)和当地土话结合的因素,形成了大系赣南客家话,广东梅州话,福建西北客家话。其中各地小地方都有不同的口音,因此客家话说来相当复杂,相距一里两里地都有听不太懂的话,蛮有趣味哟!客家人几乎是汉人后裔。至于闽南人当然有些汉人后裔,还有闽越人的后裔,他们更是杂七杂八的交织变迁。土著,汉人,闽越人慢慢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闽南话(包括台湾大部也是讲闽南话)。有了共同的语言就可以区分他们是什么人。在今泉州、厦门、漳州称之为闽南三角洲,本地都是说闽南话的人。他们三市的闽南话都有不同,外地人不长期跟他们打交道根本就听不懂他们说什么。反而我一个客家人惊奇地发现,闽南话中有不少客家话掺杂在其中,可见,闽南话中有客家汉语的影子。说闽南人中有过去汉人的融入应该是有证可言的,其语言最具说服力!


东方大狂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