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胡令」, 無冉閔,無漢人,歷史上真實的冉閔和他的冉魏政權

我們知道永嘉支浪後竟是皇族琅琊王司馬睿在建鄴(今南京市建鄴區)重建政權,是為東晉,北方則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各個民族輪番登場,先後出現了20多個小政權,其中能夠佔據一方建政稱王的漢人反而是少數,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冉閔,冉閔,字永曾,其父冉良在12歲時被羯族政權“後趙”的王族石虎收為養子,改名石瞻,所以冉閔當時的身份是石虎的養孫“石閔”。

“殺胡令”, 無冉閔,無漢人,歷史上真實的冉閔和他的冉魏政權

據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記載,“閔幼而果銳,虎撫之如孫”,公元334年石虎即位,此時石閔已身長八尺,善謀,勇力絕人,石虎封他為建節將軍修成候,足見對這個養孫的喜愛。公元338年,後趙軍在昌黎之戰中被擊潰,唯有石閔所部得以保全。石虎升他為中郎將參與後趙北方邊界的戰事。十年後,後趙原高力督梁犢率眾在雍城(今陝西寶雞鳳翔境內)起兵反石虎,起初他的軍隊有如神助般一路殺出潼關進逼洛川,多次擊退石虎派來的部隊,後來石虎派兒子燕王石斌為大都督主掌平叛事務。石閔在其部下任徵虜將。

軍公元349年後趙軍在滎陽以東正面出擊,一舉殺死梁犢擊潰其部,事役之後冉閔“威聲彌振,胡夏宿將莫不憚之”。這年四月,石虎去世,少子師世繼位,其九子石遵(石虎第九子)決意以武力奪取皇位,他任命石閔為前鋒奔襲都城,並許諾事成之後“以爾為太子”。

“殺胡令”, 無冉閔,無漢人,歷史上真實的冉閔和他的冉魏政權

五月十五日他攻入鄴城繼而自立為帝,石閔在此役中居功至偉,被封為輔國大將軍、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權勢煊赫,身居高位手握大權,石閔也開始提拔部下樹立恩德,這引起了石遵和其他大臣的猜忌,加上石遵又沒履行承諾,改立自己的親兒子為太子,雙方矛盾很快表面化,石遵想一不做二不休把石閔除掉,不料知曉其意圖的三哥石鑑把消息透漏給了石閔,後者聞訊乾脆先發制人拘殺石遵,然後立石鑑為帝。

皇帝換人了,問題卻沒解決,因為石閔的擁立之功他被晉封為武德王,權威更重,石鑑同樣非常忌憚,造成這種矛盾的原因有二,一是在軍閥式政權內部,君臣關係很容易變成權力的零和博弈,進而形成你死我活的局面;二是石閔雖已是徹頭徹尾的胡人,但很可能因為其漢人的出身,一直得不到充分的信任,當這兩種矛盾合在一起就成了不死不休的死局。

“殺胡令”, 無冉閔,無漢人,歷史上真實的冉閔和他的冉魏政權

石鑑派人暗殺石閔可惜沒有得手,為免重蹈弟弟的覆轍,他只好把參與謀劃的親信全殺了,來個死無對證,石閔又不傻,只是暫時不發作而已,但對石氏的忠誠和信任越發淡薄,甚至發展成為對胡人的反感。不久龍驤將軍孫伏都率3000羯族死士想誘殺石閔,皇帝接見了他們,大讚“卿是功臣”,沒想到孫伏都首戰首敗,石閔氣勢洶洶地闖入皇城,石鑑見狀又慫了,趕緊賣隊友說“孫伏都反,卿宜速討之”,石閔當然不客氣,直接帶兵殺了過去,並“宣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可能是為了安撫人心,他下令“今日已後羽,與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赦城門不復相禁”,誰料此令一出,胡人大批往外逃,漢人卻湧入城內,這讓石閔對胡人徹底失去信任,一怒之下敕令“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門”,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殺胡令”,結果是鄴城內的胡人無論貴賤男女少長盡數被殺,甚至漢人中很多高鼻樑大鬍子也被當成胡人一併殺死,幾日之間“死者二十餘萬,屍諸城外,悉數為野犬豺狼所食”。大規模的報復性殺戮其實沒解決任何問題,比如皇帝石鑑仍在想方設法要扳倒石閔。

公元350年他趁石閔外出征討,寄信聯絡其他軍隊,不料事情洩露,石閔飛速趕回,直接廢殺石鑑,又殺了石虎的孫輩38人,朝中大臣提出尊他為帝,直到此時,石閔才恢復冉性,改國號魏,史稱冉魏政權。自立之後,他率軍與石氏最後皇族石祗​鏖戰,他想請東晉一同出兵,未果,所以只能自己征戰,最終將之擊敗,石祗被手下劉顯暗殺後趙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