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劃分爲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地級市,簡稱商、宋,位於河南省東部,是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和中國東西部地區的銜接處。 東臨淮北、宿州,西靠開封,北接菏澤,南襟周口、亳州。截至2014年底,商丘轄睢陽、梁園2區,夏邑、虞城、柘城、寧陵、睢縣、民權6縣,及永城市(省直管),面積107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5.8萬人。

商丘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 、中國重要古都 。燧人氏在這裡發明人工取火;炎帝朱襄氏、顓頊、帝嚳先後在此建都。夏朝、商朝、周朝宋國、漢晉梁國、兩宋、金朝等朝代均在此建都。商丘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兩處世界文化遺產 ,享有“三商之源·華商之都” 、“兩宋龍潛之地”之稱 。芒碭山被譽為“漢興之地” 。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東周華夏聖人文化圈 、西漢梁園文學 、北宋應天文學 、明清雪苑文學均誕生於此。 商丘也是一座紅色城市,曾是淮海戰役 、渡江戰役兩大總前委所在地。商丘古城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體。 商丘擁有不可移動文物1.6萬多處。2014年被評為“最具文化底蘊歷史文化名城”。 商丘自古為長壽之鄉 ,擁有4處國家溼地公園 、商丘保稅物流中心 ,商丘常年糧食產量在120億斤以上,被稱為“豫東糧倉”。

商丘也是河南省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商丘是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共同體城市 、大京九經濟協作帶成員市 、唯一中原經濟區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市。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歷史沿革

三皇五帝

數萬年前,三皇之首的燧人氏出生於商丘並在這一帶建立燧明國。[1]

8500年前,慄陸氏建都於慄(今商丘夏邑縣)。

6000年前,炎帝朱襄氏建都於朱(今商丘柘城縣)。葛天氏建都於葛(今商丘寧陵縣)。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公元前24世紀,顓頊由窮桑遷都於商丘(今商丘睢陽區)。帝嚳高辛氏出生並封於高辛(今商丘高辛鎮),成為天下共主後,定都亳(今商丘谷熟鎮)。

帝堯時代,商丘為羿的封地。

帝舜時代,帝嚳之子契(閼伯)佐禹治水有功,被虞舜封於商(今商丘睢陽區)做火正,為商族人的始祖,深受人民的愛戴,故人們尊他為“火神”。閼伯死後葬於封地,由於閼伯的封號為“商”,他的墓冢被稱為“商丘”。

夏商周時期

大禹接受舜帝禪讓後,將帝舜之子商均封於虞(今商丘虞城縣),承繼舜帝“有虞氏”之號。

夏朝前期(公元前1943年),君主姒相遷都於商丘(今商丘睢陽區)。公元前1875年,姒少康在有虞國的幫助下,定都綸城(今商丘夏邑縣),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從契封於商(今商丘睢陽區)至湯建立商朝,中間歷十三代,約470年,為古商國時代。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在古商國時期,閼伯的孫子相土在這裡發明了乘馬;閼伯的六世孫王亥在這裡創造了商業文明,被尊為商人始祖。

公元前16世紀,契的14世孫成湯,滅夏稱商,建立商朝,定都亳(今商丘谷熟鎮西南),從先王居。 至仲丁元年,因洪水淹沒亳都,商朝都城開始西遷。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姬發封女婿陳胡公於胡(今商丘柘城胡襄鎮)建立陳國。周成王姬誦三年(公元前1040年),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亂後,成王封殷商後裔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齊滅宋,齊、魏、楚三分宋地,商丘大部分屬魏。魏國佔領商丘地區後,封魏國公子魏無忌於信陵(今商丘寧陵縣),史稱“信陵君”。

秦漢時期

秦朝時期,商丘境內除柘城屬陳郡外,其餘均屬碭郡,碭郡治所在睢陽。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攻下商丘境內的酇縣(今永城西)、柘縣(今商丘柘城縣),成為張楚政權的一部分。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碭郡升為梁國,國都為睢陽(今商丘睢陽區),屬豫州。梁國國王劉武因為是竇太后的幼子,有寵。其封地梁國是擁有四十餘城的大國,居天下膏腴之地,地理上居於牽制東方諸國、屏蔽朝廷的關鍵位置。梁孝王劉武憑藉著七國之亂為朝廷立下的赫赫戰功,梁國與漢朝所殺傷和擄掠的敵軍、物資大約相等。朝廷又對劉武賞賜不可勝道,府庫金錢且百鉅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梁孝王在睢陽大治宮室,建起了三百里梁園,興起了一股梁園文學風尚。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曹魏將梁國改為梁郡。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南北朝時期

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時仍為梁郡。後秦在此設置徐州(治今商丘睢陽區)。

北魏屬徐州,境內設梁郡(治今商丘睢陽區)、譙郡(治今商丘市梁園區蒙牆寺村)。

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四月,元顥在梁國睢陽(今商丘睢陽區)登基稱帝,建元為孝基,是為北魏建武帝。

東魏時期,在平城(今商丘夏邑西南馬頭寺村)增設馬頭郡,廢譙郡。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隋唐五代時期

隋朝開皇初梁郡廢,十六年(596年)置宋州,大業三年(607年)復置梁郡。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又改為宋州,治所稱為宋城縣(今商丘睢陽區)。天寶元年(742年),置睢陽郡,屬河南道。

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由張巡領導的唐朝最為慘烈的睢陽保衛戰,成功遏制了安史之亂的叛軍南下侵犯江南,但付出的卻是睢陽城十室九空的慘痛代價。

乾元元年(758年),睢陽郡復為宋州。

五代梁三年(909年),升為宣武軍。五代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年),改為歸德軍。五代後周時仍為宣武軍。

兩宋金元時期

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為宋州(今河南商丘) ,遂以宋為國號,建立宋朝。

北宋初復置宋州,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州為應天府,屬京東西路(應天府始為京東東路路治,後為京東西路路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應天府詔升為南京,為北宋陪都。南京城內設有隔城,將城區分成南、北兩個部分。城東的南北分別有延和門和昭仁門,城西的南北分別有順成門和迴鑾門,城南有崇禮門,城北有靜安門,隔城也開兩門,東有承慶門,西有祥輝門。宮城周長二宋裡三百十六宋步,另開兩個城門,南門叫重熙門,北門叫頒慶門,一個正殿叫歸德殿。在城北建造聖祖殿,以聖祖殿為鴻慶宮,奉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像,侍於聖祖殿之側,名神御殿,又名三聖殿,成為趙宋的原廟。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商丘古城)即位,是為宋高祖,商丘成為南宋開國都城。紹興二年(1132年)初,金兵大舉南侵之時,趙構帶領朝中文武群臣南遷至揚州,而南京知府凌唐佐則留守在南京禦敵,九月五日,南京城遭數十萬金兵圍困;九月八日,南京最終被完顏宗弼攻陷;南京知府凌唐佐詐降。 金朝所扶持的偽齊皇帝劉豫將南京降為歸德府。

公元1138年(天眷元年),金朝領三省事宗磐、宗雋在朝廷專權,外結左副元帥撻懶,將河南、陝西地歸還給宋朝,南京(今商丘)也在其中。

公元1140年末,金兵重新佔領南京(今商丘)。天元元年(1232年)十二月,金哀宗遷都歸德府。

元朝,稱歸德府,屬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明清時期

明朝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降府為州,屬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升州為府。

清朝沿明制,仍為歸德府,屬河南省。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近現代時期

民國二年(1913年)撤歸德府,所屬各縣劃歸豫東道。1932年至1948年間,為第二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初),蔣介石率領湯恩伯在商丘設置行轅,主持徐州會戰。日軍攻陷徐州後,大舉西犯。國民黨在商丘集中4個師25000人的兵力,全線防禦。同年5月12日至6月3日,商丘的永城縣、民權縣、虞城縣、夏邑縣、商丘縣、寧陵縣、睢縣、柘城縣先後陷入日寇的鐵蹄之下。同年6月,日軍扶持張嵐峰在商丘縣城設立了日偽豫東總司令部。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0月),日軍在商丘設立了“日軍陸軍特務機關”。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商丘被共產黨解放,

設立為豫皖蘇第一行政區。同年11月18日建立商丘市。於商丘縣城城關設大同、博愛二鎮。同年11月23日,中原軍區支前司令部調整了支前部署,設立商丘為總兵站。同年12月31日,淮海戰役總前委暨中原野戰軍司令部由安徽宿縣遷至商丘(今商丘市睢陽區)張菜園村。淮海戰役首先在商丘張公店打響,商丘在整個解放戰爭時期共計殲滅國民黨軍約55萬人,是消滅國民黨軍最多的地區之一。商丘火車站獲得了中原軍區運輸司令部的表揚,並獲得了“在淮海戰役中起了火車頭的作用”的巨幅錦旗一面。淮海戰役結束後,共產黨在商丘成立渡江戰役總前委。

1949年3月,設立朱集市。1949年3月,豫皖蘇第一行政區改為商丘專區。商丘專區共下轄商丘縣、虞城、民權縣、睢縣、寧陵、夏邑、柘城、永城8個縣。

1950年,商丘縣城關鎮改為商丘市。1951年8月,朱集市、商丘市二市合併為商丘市,市治朱集市。

1953年,撤銷淮陽專區,將淮陽、太康、鹿邑、鄲城、沈丘、項城6縣劃歸商丘專區,專區共下轄14個縣。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1958年,商丘專區劃入開封專區。

1960年,商丘縣、虞城、夏邑、永城、寧陵、柘城、鹿邑、鄲城8個縣重新成立商丘專區。

1965年6月,鹿邑縣與鄲城縣被劃出商丘專區,民權縣、睢縣被重新劃歸商丘專區。1967年商丘專區改為商丘地區。

1996年永城撤縣設市。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3線城市,享有“桐木之鄉”之稱

1997年6月,商丘地區行政公署、商丘市和商丘縣撤併為地級商丘市,永城市由省直轄。

2014年永城市由河南省政府全面直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