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雅事不離茶:一邊是古時風雅,一邊是今人摯愛

說起歷代帝王中最嗜茶者,乾隆若稱第二,無人敢稱第一——寫下詠茶詩篇無數,幾近嚐遍天下名茶。

興許因為嗜飲香茗,乾隆也是所有帝王裡面最長壽的。據《清史稿》記載,乾隆於八十五歲提出要讓位給太子,一位老臣不無惋惜地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他卻悠然說道:“君不可一日無茶也!”作為古代君子“四雅”之首,古人對品茗的重視,可見一斑。

以古鑑今。在藍城小鎮的理想版圖上,已有西湖龍井、莫幹黃芽、安吉白茶、餘杭徑山茶等冠世佳茗沁人飄香,實為“愛茶人的狂歡”。

如何細品好茶、品味飲茶之“雅”?且聽藍城一一道來。

天下雅事不離茶:一邊是古時風雅,一邊是今人摯愛

各式稱謂 雅趣頻生

好茶配好名。古時文人,愛茶者不計其數,不僅以茶悟道、陶冶情操,還為茶品賦予了許多雅稱。

例如最有名的“雀舌”,因茶芽似鳥雀的舌頭而得名。乾隆帝就很愛此類茶葉,並且要配玉泉山的泉水烹煮才行。 宋人沈括也於《夢溪筆談·雜誌一》中說:“茶芽,古人謂之‘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

又如,生於山巔雲霧處的茶被稱為“雲華”,是不受汙染的難得佳茗,有詩云:“深夜數甌唯柏葉,清晨一器是雲華。”

天下雅事不離茶:一邊是古時風雅,一邊是今人摯愛

宋朝學者李郛《緯文瑣語》:“世稱橄欖為餘甘子,亦稱茶為餘甘子。”茶水飲之甘甜可口,喝完更是唇齒留香、餘味纏綿,所以稱之為“餘甘氏”。

除此之外,還有“仙芽”、“碧霞”、“玉爪”、“茶旗”、“鳥嘴”、“不夜侯”等佳茗雅稱。一道道茶品,不但品著美好,聽著也醉了人。

天下雅事不離茶:一邊是古時風雅,一邊是今人摯愛

以茶宴友 敘茶論道

作為早已約定成俗的雅人韻事,光是有好茶顯然還不夠“雅”。品茗之餘,宜伴琴韻、花香、詩作,更少不了知己好友相陪。

唐代“大曆十才子”之一的錢起在《與趙莒茶宴》中寫道:“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字裡行間,無不是詩人對以茶代酒歡度茶宴的感慨之情。

到了宋代,茶宴之風更為盛行,許多士大夫還會定期舉行“茶會”——邀三五好友,擇一清雅之所,品茗鬥茶。宋徽宗的作品《文會圖軸》,描繪的也是文人學士在庭院中參與茶宴的情景。

可見,無論是官場還是民間、朝廷官員還是文人騷客,早在唐宋,飲茶風尚就隨大大小小的茶宴席捲全國,茶道也由此普及。

天下雅事不離茶:一邊是古時風雅,一邊是今人摯愛

△廈門桃李春風【藝術課堂】

天下雅事不離茶:一邊是古時風雅,一邊是今人摯愛

茶繪丹青 精雅之極

中華茶道技藝源遠流長,“唐煎”、“宋點”、“明泡”各領風騷。其中,又以宋代點茶最受今人推崇。至於原因,無外乎一“雅”字。

確實,宋代茶道之精雅,堪稱空前絕後,就連宋徽宗也誇口說:“近歲以來,採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

宋代點茶,對茶末質量、水質、火候、茶具都非常講究。宋人認為,茶末以白色者為上品,水以山泉為上佳,火候以水剛過二沸為恰到好處,盛茶的茶具以建盞為宜。最後點出來的茶湯,則以湯色純白、湯花鮮白、久聚不散為最佳。

若點茶人的技藝高超,還能通過茶末與沸水的反應,在茶碗中衝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圖案,即為分茶。據說,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便是一位分茶高人,她所作《滿庭芳》中“生香薰袖,活火分茶”之句,描述的正是她所擅長的“活火分茶”絕技。

天下雅事不離茶:一邊是古時風雅,一邊是今人摯愛

△龍塢茶鎮實景圖

對古人來說,茶道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解與塵心消百事”的生活之道;於今人而言,品茗既是品味一種心境,亦是尋求精緻生活的途徑。

它與世俗庸擾無關,

就像每一位在藍城小鎮生活的家人,

都能在書房案頭、

客廳茶几、庭院小椅之間,

與山水、日月、茶壺相伴。

做個古時茶客,

對一知音、一壺茶、一溪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