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思维”下的万山转型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贵州资源枯竭型城市万山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将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为转型优势产业。

“绿色思维”下的万山转型

九丰农业博览园(杜欣 摄)

万山重点发展以大棚蔬菜为主的绿色产业,农业“短板”被做成万山的绿色“长板”。2015年,万山引进九丰农业打造4A级现代农业博览园,打造了集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生产加工、技术研发、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综合体,不仅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每年还吸引数十万人前来游玩。

“绿色思维”下的万山转型

大棚蔬菜助农增收(刘青 摄)

转型发展如何催生绿色经济?近年来,贵州万山用决心、魄力和务实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在绿色发展上也找到了一条独特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万山曾因盛产丹砂闻名全国,因矿而热闹繁荣起来的山地小城,接纳着来自大江南北的移民客,在这里安居乐业。

“绿色思维”下的万山转型

朱砂古镇(徐勇 摄)

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矿产资源逐渐枯竭,万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此后,万山经历了“蜕变”的阵痛,“涅槃”的煎熬。

“绿色思维”下的万山转型

朱砂古镇游客服务中心(徐勇 摄)

2009年,万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11年,铜仁撤地设市,万山改“特区”为“区”,转型脱困就此进入新起点。

“资源挖完了,资源下面的文化还在。”万山人认为,“而文化恰恰是绿色发展的‘根’与‘魂’,两者相互融合,能产生1+1>2的效应。”

“绿色思维”下的万山转型

悬崖玻璃栈道

如今,有着上千年的朱砂开采地被改造为国家矿山公园涅槃重生,“千年丹都·朱砂古镇”的新万山名片渐渐声名远扬。

“绿色思维”下的万山转型

多彩矿洞(徐勇 摄)

曾经富藏矿产的大山里被霓虹布满。废弃的矿洞被打造成时空隧道,悬崖上的栈道变成玻璃栈道,破旧的办公大楼变身为餐厅、电影院、博物馆等。每年夏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及海外洞穴爱好者走进万山,体验矿山公园魅力。

“绿色思维”下的万山转型

悬崖游泳池(徐勇 摄)

不卖资源卖风景,万山走出了一条依托生态旅游实现绿色崛起的新路。

“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一家人还从破旧狭窄的矿山家属区搬进了保障房。”新家新业,推动着矿二代吴计系的个人梦想。

与此同时,万山还变荒地为乐园,打造了万山彩虹海、国际风筝联合会万山放飞基地,一个个新景点神奇曼妙,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绿色思维”下的万山转型

彩虹海陆地乐园(肖浩 摄)

如何再造“工业辉煌”,万山给出这样的答案:坚持“工业绿色化”。

2015年,万山关闭一批污染企业,重点培育绿色新兴产业。

“绿色思维”下的万山转型

万仁新能源汽车(刘青 摄)

万山把全区50多家朱砂加工企业全部纳入朱砂工艺品产业园,做大做强朱砂产业。同时,还引进投资20亿元、年产15万辆的万仁新能源汽车项目,打造工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绿色思维”下的万山转型

谢桥新区(伍卫东 摄)

城区生长,万山却并未“摊大饼”,而是走“景城融合、产城融合、教城融合”的城市化新路,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新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