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之聲:中華文明的延續性源自傳統家訓:勤學、修身、勿貪!

三晉之聲:中華文明的延續性源自傳統家訓:勤學、修身、勿貪!

家庭教育更加的重要

古人家訓

古人流傳下來很多家訓,雖然主要是戒勉子孫的,但是對於後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讓我們一起看看這有益的家訓都說了些什麼。

三晉之聲:中華文明的延續性源自傳統家訓:勤學、修身、勿貪!

大文豪歐陽修

一、勤學

歐陽修《誨學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然玉之為物就有其不變之常性,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軍子為小人也。可不貪哉!人格要通過雕刻琢磨之後才能有所作為,人的習性最容易被外界環境及物質所影響,若不能時刻修行養性,鍛練自己,提升自己的學識及品德內涵,將會捨棄君子之道而為小人。所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也就成為勸學的千古名言!

紀曉嵐之談“四宜”一宜指勤奮讀書,二宜指尊師重教,三宜指普愛眾生,四指小心“進口”。看第一就是勤學。

孔子的訓學篇:“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更是將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了一個處世哲學的頂級高度!

三晉之聲:中華文明的延續性源自傳統家訓:勤學、修身、勿貪!

一代名臣紀曉嵐

二、修身

陸游家訓:“後生才說者,最易壞事。若有之,父母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約束,並督促其熟讀經書,訓以寬厚恭謹,勿令其與浮躁之人相處。至此十餘年,志趣自成。不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後人之藥方也,須謹慎之,毋則後悔!”陸游對於後代的教育。他告戒人們對於後人尤其是年幼時品德、品行修養要從小抓起,有了好的品德操守,才算一個合格的人,教育後代應該是先成人後成才。人都做不好,事就不可能做好。根就沒紮好你想它能成才嗎?幼兒成長與環境和氛圍息息相關,因此要給他們想方設法創造條件、創造環境,教育他們應該廣交益友,孟母三遷之苦心可見一斑!這則家訓在立德與環境互動方面是見解獨到。

紀曉嵐“四戒”:一戒晚起,?戒懶惰,三戒華麗奢侈,四戒驕傲自滿。是從日常生活方面提出的修身之具體要求!

韓愈家訓:“有人問我塵世事,擺手搖頭說不知;須憂近有道之士;早謝卻無情之友;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何等清閒;忍幾句無憂自在;耐一時快樂神仙。貧莫愁兮富末誇,哪裡貪長欠富家;寧可採浮山之茶,不可飲花街之酒。大丈夫成家容易守家難,。吃菜根淡中有味,守王法夢中不驚!”這些家訓的要義分別是:“不要多嘴多舌,謹慎交友,忍耐為高,安貧樂道,淡泊明志,質樸守法。”從中可以看出正直坦誠的個性與因緣自適,隨遇而安以及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三晉之聲:中華文明的延續性源自傳統家訓:勤學、修身、勿貪!

正義的化身包拯

三、勿貪

包拯家訓:“後世子孫世宦,有犯髒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役之後不得葬於祖墳,不從吾志者,非吾子孫。仰其刊名,豎於大堂東壁,以昭後世。”

包拯家訓對於貪汙受賄說深惡痛絕,以當時最嚴歷的處罰不得放歸本家和死後不得葬於祖墳為戒,對於家人和後人之警戒和震懾不可謂不大!並且明確規定後人把這些家訓刻在石板上立在大堂東面,目的在於時時刻刻提醒大家引以為戒!

一個人一生都要勤奮學習,努力去修身養性,培養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做人做事切勿貪腐,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中國古人的家訓挺多,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非常注重人品的培養,唯獨沒有見過對於榮華富貴方面的追求。我們對於中國古代文明之士的優秀傳統、優良品德應該認真學習和實踐才不愧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古代中國的繁榮其實都是許多名人志士辛苦付出的結果,就像當今高速發展的中國一樣,有很多勤學、修身、勿貪的學者為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保駕護航!小編在此為所有為中國發展貢獻正能量的人致以最高的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