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标书也能拿基金,学术共产主义就这么实现了?

不写标书也能拿基金,学术共产主义就这么实现了?

不写标书也能拿基金,学术共产主义就这么实现了?

这个时间大家都已经把标书交上去了吧,然后开始了漫(du)长(ri)等(ru)待(nian),中标难,难于上青天。辛辛苦苦写了好几个月的标书,竟有2/5甚至更高的概率石沉大海。2017年国自然医学面上项目的资助率19.4%,青年项目才17.03%。

不写标书也能拿基金,学术共产主义就这么实现了?不写标书也能拿基金,学术共产主义就这么实现了?

美国的情况比我们好那么一丢丢,去年NIH的总资助率接近20%。欧洲研究委员会(ERC)上一轮的Starting Grants(类似我们的青年基金,资助事业早期的科研人员),资助率只有可怜的11.3%。还有一项2013年的调查称,每年申请并审批€4000万的标书,成本就要€950万。

美国人又受不了了,不仅我们写得辛苦,大佬们审批得也辛苦,成本高,最后资助率还这么低,劳资不玩了!

不写标书也能拿基金,学术共产主义就这么实现了?

为了解决这问题,印地安那大学的计算机学家Johan Bollen想出了另一个法子,让科研汪们自己资助自己!他提出的经费分配方案叫“沙发”——Self-organized Fund Allocation(SOFA),自组织基金分配法。

不写标书也能拿基金,学术共产主义就这么实现了?

常规的经费分配方式如左图,不说了,都是大家熟悉的。Bollen的方法如图右,把申请和评审的过程揉了起来,每个申请人同时也是评审人。大家每年无条件获得相等的一份基础资助金,然后要分出一定比例(用F系数表示),匿名捐赠给自己“仰慕”的科学家,即那些他们认为能好好利用这笔钱的。当然也会设计一套机制防止大家只捐给自己的熟人。

这样就不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地写标书,只要做了研究发了文章有了名气,被人“仰慕”,就会一直有钱了~当然得钱最多的人,反过来也要捐出更多。

是不是很轻松,很Easy,很共产~

不写标书也能拿基金,学术共产主义就这么实现了?

这个方案2014年刚提出来的时候,大家的内心是拒绝的。然而近几年,Bollen等人横看竖看觉得它还可以抢救下,就又捞了起来,用计算机建模调试的方法,试图找出合理的F值,发文章讨论其可行性,得到的支持比以前多了。要提醒的是,那个计算机模型中,仰慕=引用(山口山刷声望的赶脚)。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经济学家Marten Scheffer就是一位支持者。在他的一番努力游说之下,荷兰议会要求荷兰科学研究组织(Netherlands Organization for Scientific Research,NWO)开展“沙发”的试点工作。

就酱,美国科学家的奇葩提议,让荷兰抢了沙发。

现实与理想的鸿沟

你以为这是个“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励志故事吗?No no no,哪有这么简单。

这种颠覆传统的想法许多人还是不敢苟同,包括NWO主任Stan Gielen,但由于是议会要求的嘛,委屈也得干啊。不过看了各路吐槽,似乎没见有人提到,我要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年轻人,谁会仰慕我?当F=0.5时,要是我收到的捐赠还没有基础金额的50%,那我还要捐出去一半,岂不是更惨?

不过也可以理解为,有一点点也聊胜于无。只要有钱,就能拼命搞成果,拼命发文章,提高知名度,提高引用量,将来得钱越多,就可能做出越优质的成果,就有更多的人仰慕我……滚雪球也蛮爽的。

但也很难说是年复一年写标书压力更大,还是拼命发文章、提高引用量的压力更大。怎么看?全看心态了!

我们能申请的基金还有很多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咱的NSFC似乎不大可能试行那个新鲜出炉的方案。但之所以玩出花来,不就是因为搞不到经费给逼上梁山嘛。

咱们的经费也并不是只有国自然这一处可求,别的项目虽然可能名气不大,但也能为将来的大课题打下基础。所以与其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不如分流试一试。

1、院校级

一般在校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年轻教员,都是从这里开始他们的科研之路。通常以小额经费资助一些探索性研究,莫以钱小而不为。

2、省市级

如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一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有自己的自然科学基金会,其资助方向基本跟着NSFC走,有些会注重地区特色。

除此之外,各省市的科技、教育部门会有一些特设的科研项目,例如北京市的“首都特色临床应用研究”专项,资助从临床出发的研究;还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3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

相关资讯可留意单位科研处的申报通知,或关注省市有关部门的网站。

3、国家级

科技部的课题比较大,十三五的“重大专项”有几个方向跟生物医药相关,如“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呃,好像也不是一般年轻人报得起的。

教育部的课题则有培养性质,年轻人可以试一试。首先是面对博士生培养的“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另外还有香港实业家霍英东资助的“霍英东教育基金”。

4、与企业合作

如果有应用性质较强的研究计划,可以试着跟企业合作,比如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研发等。大型正规企业会有R&D专款,他们也巴不得有高校人才的加盟。若是拿到了专利,在履历表上也是很重的一笔。

据上海科技统计年鉴(2016),2015年的R&D经费共计936.14亿元,其中有340.80亿元(36.4%)来自政府资金,540.89亿元(57.8%)来自企业资金,另有国外资金、其他资金,占比都很小。

5、国际基金

有些基金是可以跨国资助的,对博士生、博士后、讲师等科研事业刚起步的优秀人才有鼓励政策,也确实有国内申报成功的案例。

国人最关注的当属玛丽居里基金(Marie Skłodowska-Curie Actions)中的欧洲学者(European Fellowships)项目。它意在鼓励科研人才的流动,申请人需要找到欧盟国家的合作单位。较好的一点是,它有明文支持已离开科研岗位的人员重返,例如因生娃养娃而暂歇的年轻人。但竞争也很激烈,注重研究基础。

类似的基金不少,德国洪堡基金(Deutscher Akademescher Austauschdienst , DAAD)还跟中国有明确的合作,建立了中文网站。前面提到的ERC也是支持国际优秀人才申请的,但资助率也提到了,更低。

不写标书也能拿基金,学术共产主义就这么实现了?

至于那个“沙发”,不知道你有什么想法,想不想去荷兰体验一下……

1.http://program.most.gov.cn/

2.http://www.bjkw.gov.cn

3.http://www.cutech.edu.cn/cn/kyjj/A0103index_1.htm

4.http://ec.europa.eu/research/mariecurieactions/about/individual-fellowships_en

5.https://erc.europa.eu/funding/non-european-researchers

6.http://www.daad.org.cn/z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