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击败了匈奴,到底是因为汉朝国力强盛了,还是因为匈奴衰落了?

碣石樵子


汉武帝对匈奴战争属于先胜后败,汉朝真正打败匈奴,已经是汉宣帝时代了。

先说说胜。

为什么文景两帝没有大规模出兵讨伐匈奴呢?

原因很简单,成本收益不成正比。

在汉文帝在位时,晁错曾经就匈奴问题上书言事,讨论过汉军和匈奴的优劣,他总结了匈奴三条优势,汉军五条优势,匈奴的长技是:

能爬山越溪的良马,也就是越野能力;

山川谷地往来驰射的骑术,也就是山地作战能力;

顶风冒雨抗冻挨饿的坚忍,也就是持续行军能力。

反倒是平地冲锋、弓弩对射、或是下马格斗这些真正的战阵对抗,全都是汉军胜出

,说起数量,汉军完全是以十当一:

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之术也。

但是晁错并没有鼓动汉文帝出动数十万之众对匈奴决战,而是指出了匈奴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他们最大的优势不是战场,而是打不过就跑,你打过去,他不和你打,游击战。

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说到底,是一个进攻之后防御的成本问题,而相比较之下,每年不过“千金”的送给匈奴维持和亲的财物,对于汉朝而言更是九牛之一毛。

汉武帝其实也担心匈奴的游击,但更希望让匈奴臣服朝贡

汉武帝决定对匈奴开战时,同样保持类似的想法,所以才想通过诱敌深入打包饺子的仗,所以才有了马邑之谋,数十万汉军埋伏塞下,鱼儿却没有咬钩,跑了。

哪怕如此,匈奴仍然贪图汉匈边塞关市的“厚利”,单于庭并没有远塞。

事实上,单于庭在军臣单于的时代,一直趴在汉朝的雁门郡北面,而且单于非常喜欢汉朝的财物和生活方式。

在这之后几年,才是卫青、李广、公孙贺、公孙敖等四人的试探性出塞,规模不大,但确实有所斩获,更是摸清了匈奴的底细。

最重要的是,在汉军进攻河南地后两年,军臣单于死了,他的弟弟伊稚斜,当时左谷蠡王夺位,此人的分地,也就是封地,应该就在漠北。

此后的漠南之战中,右贤王部和单于庭受到了汉军铁骑的沉重打击,损失兵力数万,不得不寻求出路,所以,在俘虏赵信后,伊稚斜单于很快就听取了他的意见:

信教单于益北绝幕,以诱罢汉兵,徼极而取之,无近塞。单于从其计。

这种策略,实际上是对自头曼单于以来4代的总根据地弃之不顾,但是在汉军巨大的军事压力下,伊稚斜单于为求一线生机,也是为了将政治中心搬到自己的地盘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北迁。

而这之后,河西之战,霍去病痛打的是右贤王所部,等到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等于是卫青和霍去病分道对匈奴单于庭和左贤王部进行了沉重打击,消灭匈奴近十万人。

不过此战也让汉朝的精兵良马多死,汉武帝再想进攻匈奴,竟然缺马,可见这场胜利的成本和来之不易。

此战之后,汉朝和匈奴各自保守地盘,十年间,汉军还多次出塞,结果匈奴早已远避漠北舔伤口去了。

必须指出的是,此时的匈奴虽然没有役使乌孙时代的极盛势力,但绝不能算作衰落,等于是汉匈都在自己最强大的时候碰了一下,匈奴败了,只能靠逃跑来躲避汉军。

汉武帝后期对匈奴的战败

在太初二年,赵破奴两万骑兵出朔方,却被匈奴的新单于包围,因为汉军内部大乱,全军覆没。

天汉四年春正月,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六万骑、步兵七万人出朔方,因杅将军公孙敖万骑、步兵三万人出雁门,游击将军韩说步兵三万人出五原,强弩都尉路博德步兵万余人与贰师会。广利与单于战余吾水上连日,敖与左贤王战不利,皆引还。

简言之,劳师远征,没打赢。

征和三年三月,再次遣贰师将军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二万人出西河,重合侯马通四万骑出酒泉。成至浚稽山与虏战,多斩首。通至天山,虏引去,因降车师。皆引兵还。广利败,降匈奴。


这一战,直接主将投降了匈奴。

此后,汉武帝的时代也该落幕了,不再有出塞的计划。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李广利战败之前,曾多次进攻西域与右贤王大战,斩断了匈奴向西域的触角,此后,匈奴由于难以得到西域的物资商业接济而日益衰弱。

等到汉宣帝时代,汉军重新进入攻势,又完全掌握了西域之后,匈奴可谓日日衰弱,直到自身分裂,再不为中国之患。


刘三解


这个问题有意思。

第一,汉武帝并没有彻底打败匈奴,事实上是先胜而后败。

汉匈战争爆发后,汉军先后发动四大战役,取得伟大的胜利。

这四大战役分别是卫青指挥的河南战役、漠南战役;霍去病指挥的河西战役;卫、霍共同指挥的漠北战役。经此四役,汉军占据河南地、河西走廊,控制漠南,赢得战略上的优势,而匈奴则被北逐到荒寒之带。

然而,汉匈战争的下半场开打后,匈奴队率先破门得分。首先是赵破奴的两万人被包饺子,全军覆没,赵破奴被俘;紧接着,李广利三万大军又几乎被包饺子,死了两万多人;然后,李陵组建的由江湖武林高手为主力的五千人兵团,几乎全军覆没;最后一战,李广利兵团七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投降匈奴。

在卫青、霍去病去世后,汉军在对匈奴的战争中连遭惨败,赵破奴、李陵、李广利等统帅不是被俘就是投降。从这里可以看到,匈奴并没有衰败,依然是一等一的强国。

第二,汉武帝早期打胜仗,是因为国力强盛,主要是钱多多。

国力强不强,盛不盛,一看经济,二看武力。在很多情况下,武力是受限于经济的。没有钱,很多事就没法做了,战争是花钱的。

汉武帝的幸运,就是摘走文景之治的果实。文景之治大约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清明的年代之一,数十年的积累,民富国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这给汉武帝留下雄厚的政治资本与财力。

汉匈战争早期的军事胜利,固然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与卫/霍的天才有直接关系,但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钱多多

汉军作战那么勇敢,有个原因就是可以发财。这话虽然是俗了,但却是事实。汉匈战争开打之后的短短六年,汉武帝赏赐有功将士所花费的黄金,竟然在二十万斤以上!出手真的非常阔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以将士也是拼了命立功疆场。

将士们有动力,还得看武器装备,这也是花钱的。

反正国家钱多,武器装备不成问题。《史记》“主父偃传”中说:“今天下锻甲砥剑……未见休时。”你看,兵工场的生意好得不得了,“未见休时”,休息时间都没,要加班加点生产武器。

最重要的装备是马匹,有马匹才有骑兵,有骑兵才能与匈奴较量。从汉文帝开始,政府便开始大量养马。汉文帝在边郡设“马苑”三十六处,养马30万匹;到了景帝时,马匹数量增加到40万匹。汉地产的马是比不上匈奴产的马,为了弥补不足,汉政府采用高成本的饲养法,不喂草,而是喂粟米。吃粟米的马称为“粟马”,比一般马匹要强壮,耐力更好。后来卫青与霍去病能数千里跃进漠北追击敌人,靠的就是这种粟马。没有足够的财力,是养不起如此高成本的粟马。

在新开拓的疆土上筑城,更是需要钱。

大汉帝国开疆拓土,要永久性占领,非得筑城不可,这个开销简直是无底洞。以筑朔方城为例,动用的民工十几万人,从帝国的东方到朔方城的运载车队,络绎不绝于道。建城所需的工程器械及粮食衣物等生活物质,千里转输。朔方城耗时两年建成,筑城费用超过千万之巨,国库为之一空。

第三,汉武帝后期军事上频频失利,主要是没钱

当文景两代的积累被挥霍一空时,汉帝国就迅速走下坡路了。

国库没钱后,汉武帝搞了几个方法,从民间收刮财富:

其一,允许百姓花钱赎罪与买官鬻爵。政府通过此诏令,竟然得到抵罪款与鬻官款价值高达三十万斤的黄金。

其二,对民间课以资产税。政府为应对财政空虚,对商人课以资产税,其具体税率为二千税一算(一百二十钱),税率为百分之六。如果商人是经营自家生产的商品,则税减一半,税率为百分之三。此外,对民间车辆、大船征收车船税,一百二十至二百四十钱的税收。

其三,制定“告缗令”,导致商人大量破产。该法令规定,如果商人不按实核报资产,一旦被告发,将罚戍边一年,资产没收,并将一半资产赏给告发者。“告缗令”的推出,引发严重的后果,中等以上的商人,基本上都被告抄家,民间财富大量集中到了政府手中。政府没收的民间财物数以亿计,奴婢成千上万,大量商人家庭破产,每个县没收的田地少则百余顷,多则数百顷。告缗令的执行,使得曾经生机勃勃的商业陷入低谷,从文景之治以来上升的经济发展形势开始走向恶化,社会矛盾激化。

把民间财富掠夺到国库,虽然解决一时燃眉之急,然而涸泽而渔,百姓穷了,国家怎么可能富呢?民间经济恶化直接导致财政恶化,恶性循环,其后果必然是军事上的失败。比如说士兵素质低下(由于军费不足,把大量的囚犯编入军中)、马匹严重不足(李陵兵团覆灭的原因就在于没有骑兵),奖惩混乱(有功没赏金就算了,有的甚至被砍头)。

还算汉武帝识相,晚年悬崖勒马,重回休生养民的路子,否则大汉帝国就完了。


回望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守护大中华纵横捭阖的血脉精魂。欢迎关注“君山话史”。


君山话史


咱们来举个例子,打比方汉朝和匈奴,是住隔壁的两位大哥。


汉朝是汉大哥,匈奴是匈大哥。

首先,在汉大哥还没出生前,原本住着一个秦大哥,但他很快被一对结拜兄弟:项大哥和刘大哥给打跑了,后来这俩结拜兄弟又因为房子谁住的问题,反目成仇,继而大打出手。


两人连着打了五年,最后刘大哥获胜,成了房子的新主人。


紧接着,汉大哥就诞生了。

但因为连着打了五年,虽然打败了项大哥,可刘大哥很受伤,甚至可以说是重伤,不仅打的家产所剩无几,身体也是伤痕累累,怎么办?


只能疗伤休养。


谁知刚开始休养没多久,隔壁的匈大哥就开始闹腾了,不断在门口挑事儿,这个时候伤痕累累的汉大哥为了能生活安稳,就只能先稳住匈大哥的情绪,于是选择跟匈大哥成为亲家,把女儿送过去,正是“和亲”。

但是即便稳住了匈大哥的情绪,可汉大哥还是住不安稳,毕竟和亲也只是暂时的,指不定哪天匈大哥又得来砸门,怎么办?况且匈大哥就算成了亲家,过不了多久就跟汉大哥甩脸色,这也让汉大哥很生气,怎么办?


那就得靠拳头说话了,要想不受人欺负,就得拳头够硬。


于是面对家里养了很多马,身体也更加强壮的匈大哥,汉大哥也开始养马,而且是号召全家一起养马,之前秦大哥在的时候,对家里的每个人都很苛刻,不管干活挣多少,都得上交一大笔工钱,但汉大哥不一样,你挣多少,先考虑自己,留够生活吃喝,剩下的再上交就行,于是人人喜欢汉大哥,并非常照顾受伤的汉大哥,再经过刘大哥的几个儿子比如景帝惠帝的齐心协力,出现了“文景之治”,受伤的汉大哥恢复很快。


本来汉大哥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可在这时候,突然出现了“七国之乱”,五脏六腑都打起来了,那怎么办,只能先治,但等到治好以后,汉大哥却比以前更强壮,因为“七国之乱”的时候,五脏六腑疼的汉大哥整个人脑子都混乱了,然而治好以后,体内的隐患彻底没了,现在全听大脑的,也就是“中央集权”得以巩固加强。

接着到了武帝这时候,汉大哥的头脑清明,身强体壮,人就变精神了,跟隔壁的匈大哥说话,也算彻底有了底气,正好刚开始那会儿全家养马,经过五十多年无数人的努力,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战马,也算有了能跟匈大哥打架的本钱。


于是武帝就按奈不住,要让匈大哥明白,究竟是谁的拳头硬,同时也要让匈大哥再也不敢欺负他。


所以汉大哥就跟匈大哥大干了一场,历史上叫马邑之谋(公元前133年),可惜汉大哥的攻击套路让匈大哥看出来了,所以首战汉大哥以失败告终,虽然失败,但汉大哥却结束了长期的屈辱和亲,转而与匈大哥变为完全的对立局面。

后来汉大哥没少跟匈大哥大打出手,双方你来我往,谁也不逊色,彼此也胜也败。


但正是因为打的太多,汉大哥有点吃不消,于是之后的数年时间里,汉大哥与匈大哥停战,进行了多次和谈,这时候虽然不会再打架,但也是小摩擦不断,比如说拿砖头砸个门,或者站在门口谩骂两声什么的,总之双方情绪都还算稳定。


后来休养过来的汉大哥再次出征,却和匈大哥始终拉锯,直到内部出现种种复杂问题,然后等解决完,接着再打,打完了再休养,休养完再打,于是反反复复,连着打了很久,始终分不出胜负。


直到前119年春天,武帝也觉得打了这么多年,不能再浪费时间下去了,必须得来一次狠的,他集结了家里的所有人,发动漠北大决战

汉武帝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及数万步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力求彻底歼灭匈奴主力,并组织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以保障作战,虽然后来以胜利告终,并彻底解决了匈奴在边境上的威胁,但汉朝却元气大伤,简直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由此,长达数十年多次倾其全力的征战,最终导致汉朝“海内虚耗,户口减半”,仅在前期14年的战争中,西汉军民就伤亡了十多万,前期全民养马养出来的战马,损失超过数十万,而且最要命的是,几乎耗尽了“文景之治”以后积累的财富。

家里没马,人口锐减,同时钱也打没了。

无奈之下的武帝,只能先对汉大哥自身进行手术,实施了一系列难以想象的举措。

他先是任用桑弘羊等大商人为财政官员,然后为了筹措经费,竟然不惜买官卖爵,官营盐铁、征收酒水专税,甚至对商人征收财产税,虽然短时间内让汉大哥财税攫取能力大大增加,却极为严重的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为了巩固之前占领的匈大哥的地方,也就是为了巩固占领区,武帝强行往漠南地区迁移人口,总数多达数百万。

然后为了能更好的抵御匈大哥,武帝又找了很多人修缮秦大哥留下的长城,不仅把之前的修的更加结实,顺便又延长了一大段,最后总共全长两万里,可是大家别忘了,这时候的汉大哥,正是负伤累累,家里没钱的窘迫时期,强行修筑长城带来的负面效应,不仅劳民伤财,更破坏了本就薄弱的社会经济,促使经济竟然不增反降。

然而在之前跟匈大哥打架的时候,武帝也没少冲别的邻居挥拳头,比如朝鲜和西域等地,他不惜用几十年穷兵黩武的光阴征战各地,最终换来的却是八个字:“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最终,武帝末年,由于常年征战,使得民怨沸腾,天下间起义与暴动此起彼伏,内忧外患,连年不绝。


直到经历了汉宣帝,再到汉元帝,才彻底征服了匈大哥。

但匈大哥彻底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却并不是因为之前的大战,相反却是因为谁都没有想到的天灾。


从武帝末期开始的前104年,再到汉宣帝在位的前68年,五十年内,匈大哥至少遭遇了四次极为罕见的天灾,尤其是最后两次,在前71年的冬天,匈奴单于率数万骑军出征时,半路却遇上百年一遇的大暴雪,人员、牲畜生损亡殆尽,幸存者不足十分之一。

又到了前68年,突然爆发了一场举世罕见的大饥荒,这一次对于匈奴来说,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总共造成人员与畜产的死亡,多达十之七八。

而与汉朝的四千万人口相比,匈奴总人口连百万都不足,即便饥荒损亡几万或者十几万人口,但对其社会经济与整体军事实力,都是毁灭性的沉重打击。

再加上刚从天灾过了没几年,到前60年“虚闾权渠单于”归天,匈奴内部本就存在的权力斗争直接爆发,很多内斗不再只是暗中进行,而是彻底摆在了台面上,致使匈奴内部分裂,权力混乱。

最后到了前57年,竟然出现“五单于争位”的大混乱,导致多达数万人死于非命,稍有恢复的畜牧业又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几乎无法补充战马。

而后,匈奴彻底分裂为南北两部,呼韩邪单于率南部支持者,抗衡一段时期后,毅然投靠汉朝,归顺了大汉。

与此同时,周边游牧部落一直不停对匈奴发起进攻,又给这匹本就伤势惨重的老马,连补数刀,曾经一度与西汉分庭抗礼的匈奴,终是枯木难支,于前36年北匈奴郅支单于的残余势力被平灭,而宣告灭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大哥与匈大哥之间的恩怨,极其复杂,双方你来我往了上百年,但最终导致匈奴彻底灭亡的,虽然有一部分西汉征讨的原因在其中,但绝大部分因素却是因为匈奴的国运不济,以及自身的内乱导致。


当然,历史总是以一种奇妙的规律在不断向前,后人也不过是站在上帝视角窥探前人,至于题主所说的“汉朝突然大胜”,其实纵观与匈奴的纷争,总共算下来,汉朝并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并不是说没有打过胜仗,只是算上汉朝内部的损耗,和汉武帝末年以后汉朝由盛转衰的国力来看,再多的胜利,似乎也不足以弥补连年征战所付出的惨重代价。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说,匈奴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那四次天灾,以及后来的内部夺权而导致的南北分裂。


但不管怎么算,只要发生战争,最苦的还是天下百姓。


正所谓: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莫过于此。


————————




钱品聚


前期的对匈奴反击战基本以卫青霍去病为主,三次战役五次大战,击溃了匈奴主力,把一个超强国家打成一个一般国家。今日头条南方鹏认为前期汉朝的连战告捷,与汉武壮年有为,卫霍的不世出之才分不开,更重要的一点是国力的强盛,匈奴还是那个匈奴,但汉朝已不是刘邦时的汉朝了。


政治上,从景帝时就着手进行的尊崇儒家学说,至汉武时随着窦太后的逝世臻于大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了皇权统治,儒家的天赋神权说给汉武帝的皇位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打牢社会统治基础,使国人思想统一,凝聚力加强,人们追求出世,追求立功显名。

军事上,汉武帝派人研发新的冶炼技术,铁制武器大量替代老旧的青铜武器,锻造出锋利的如铁制环首刀,铁制弩箭箭头,铁制铠甲等兵械,还开始装备鳞甲取代札甲,无论进攻武器还是防具,都有质的飞跃。(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同时,国家与民间大量养马,马政卓有成效,在初期,马匹价格非常昂贵,以至于“马至匹百金”,汉武帝又有意将马匹的收购价提高数倍,刺激了民间养马的热情,至于大街小巷上都可见健壮马匹,前期出击匈奴时,最奢侈的粮食携带方式是每个士兵配一匹副马专门带物资,而汉朝骑兵军团军马总数一度超过匈奴军队的数量。


经济上,
从刘邦开始三代忍辱负重,推行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的国策,崇尚黄老无为,与民生息,七十年间国力大增,国库充盈,租税收入增加,国库里串钱的绳子因久置不动而腐坏,人民只要不碰上大灾年,则衣食无忧。先人积蓄与汉武的国家垄断经济方式,提高了汉军连续作战的能力,战争打的是钱,汉武后期的军事失利,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国家没钱了。

读史鉴今,修心明性,欢迎关注南方鹏共同探讨。


南方鹏


这个问题得分三方面去理解

一、战争犹如魔法师。它能让强者转弱,能让胜者转败,正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偶然因素太多,中国自古有“兵者为凶器,动兵不祥”的说法。所以历朝统治阶级能用武力以外的方法解决的,决不用武力解决。所以文景两朝继续没用高祖留下的和亲政策。

二、强弱移位胜负易手。高祖兵败平城,好在当时的统治阶级都有“上天有好生之德,此位不可代彼位”的哲学观,不管后代人怎样理解,单于也只是对汉民族手中的财富感兴趣,对统治汉民族则认为并非上天赋予的权力。汉朝对单于手下的子民感兴趣,对匈奴赖以生存的土地并没有兴趣,只要拖儿带女来投靠,都会妥善安置。事实上后来的汉武帝出兵匈奴的目的也只是解除威胁即可,并没有赶尽杀绝占领土地的意图。

三、匈奴松散的政治体制。单于的王庭在河套一带,右贤王在祁连山一带,左贤王在大同一带,左右丞相、左右谷蠡王、左右当户都有自己的辖区,这是游牧民族的特点决定的。古代打仗,首先要祭旗,要封坛拜将,要誓师,在做这些工作之前,粮草已开始朝着战场的路上运输。敌方的间谍早已报告大单于。大单于有充足的时间召集部下商讨对策或派使者直接命令部下向敌人进攻以减轻当面压力。松散的政治体制说好与不好都不恰当。只是在卫青霍去病讨伐匈奴时,单于每一步都是臭棋。但是在围攻白登山时,冒顿却运用得炉火纯青。


沙洲孤鸿24331826


二者是强强对决,这一点不可质疑。

因为两者之间可以说是互有胜负,汉王朝毫无疑问一直在走向强国的一个道路上不断的成长,包括军事,政治,外交上面的改革也是一步一步的我们都看在眼里。汉王朝不断的走向强盛,这一点是无可质疑的,但是匈奴在面对强势崛起的大汉王朝的时候仍然可以在大汉王朝手底下过两招。

匈奴并没有因为说自己是草原吧,树而放弃了对于自己五倍的扩张,在这之前,我曾经提到过华夏民族第一个名义上的汉奸中行悦,他把计算税收的一套方法带到匈奴,而且给匈奴进行强国的洗礼,杜绝了匈奴的文化入侵,这一点对于匈奴接起来保持自身强悍战斗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纵观整个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强盛一时的草原游牧部落并不是死在自己人的手里,而是因为受到了中原金钱和文化的腐蚀导致的自身战斗力的迅速下降。

中行悦就是阻止了匈奴这一类事情的发生,匈奴的实力并没有下降而且还得到小幅度提升,但是他们提升了再多,也没有大汉王朝进步的快。

加上不世出的卫霍,我们都知道培养一个菌种,这个东西没有几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也有例外,就是有一个在这个军队领导指挥上面有着独特天赋的人,在这个势力的绝对支持之下,(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硬生生的将这个军队建设,缩短十年,让这支军队提前的可以拿出来跟敌人作战。

卫青,霍去病就是这样的两个人,谁也没有想到,利用汉武帝裙带关系上来的这两个人在骑兵指挥方面有着这样独特的军事见解,尤其是霍去病这个人在骑兵上面的作战造诣,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什么意思?汉武帝之前,汉朝主要依赖战马的地方是战车,战车这个东西指挥起来,中原王朝是有自己相应的军事人才的培养的,在骑兵的指挥方面,中原王朝是没有多少底蕴的,要不然当初西楚霸王项羽3万西楚骑兵,就敢打着50多万的诸侯联军头也不敢回,凭什么?就凭着他手里战无不胜的骑兵指挥艺术。

而且汉武帝的御林军也是从他那个时代开始不断地聚拢的,也就是说他的骑兵建设得从一张白纸,或者说这张白纸上面原先有几个简单的笔画,汉武帝要根据这张白纸设计出一副宏图伟业。

是谁帮助了他整个骑兵建设之路,除了国家财政无穷无尽的支持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霍去病和卫青这样的骑兵指挥人才的诞生,这两个人硬生生,在骑兵这个领域缩短了大汉王朝和匈奴之间几十年的那种军事差距。

这两个人离开军队指挥以后我们可以看到汉武帝与匈奴之间的大兵团对决,还是骑兵之间的对决,大多数是以失败作为告终。

当然,汉武帝击败匈奴依靠的方面很多,总之一句话,汉武帝利用整个大汉王朝的国运,硬生生将这个曾经对中原文明产生巨大威胁的草原游牧部落展开了最彻底的打击,为了接下来中原农耕文明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最坚定的基础。

没有和平,没有安定,那么一切的发展都是空谈,汉武帝就是冒着荆棘,硬生生的砍出来的这么一条道路。

如果不是晚年所出的那些昏招,汉武帝确实对得起千古一帝,这四个字。


漩涡鸣人yy


这当照是汉朝强盛了。

汉武帝在位54年,匈奴屡屡犯边,杀官吏,掳人民,抢财产,与汉军互有胜败,且双方有使节来往,还有投降之人,如贰师将军李广利,司马迁好友李陵,这能说是匈奴衰败了吗?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下汉武帝时期匈奴与汉政权之间的几次较量吧。

建元六年,匈奴是想来和亲,汉是什么态度呢,分为两种,一种是许之,一种是“不如勿许兴兵击之”这说明汉朝有了信心了。开始敢说打了。

元光元年,在北地,有了两位将军,李广,与程不识,李广爱士卒,“人人自便”但是他有谋略,匈奴偏偏怕他。不敢侵犯。你看,虽然风格不同,但他们两位就像两座泰山,巍然屹立,挡住了匈奴进犯的道路。

元光二年,大行王恢,就提出了“单于可禽,百全必取”之策。于是汉武大帝令恢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等三十余万人,入马邑纵兵,这真是是骡子是马,咱们拉出来比试吧。这算是第一次大仗了,当然,没有取胜。不过,来日方长呀。

王恢

其实当时的国力强硬,敌人并不是只匈奴一个,你只是我们的一个菜。我们还有满桌子的宴席呢。看大汉,是不是强盛,都能多线作战了。比如,元光五年,就出兵巴蜀了。谁不服,削之。

第二年,元光六年,这次匈奴主动出击,又来骚扰,兴兵犯境,怎么办,打呗。卫青出上谷,公孙敖出式,李广出雁门,各万骑,这一伏打得漂亮,卫青斩七百人,打出了威风,都说武帝真能识人。这一年,秋天,匈奴又数次兴兵劫掠,大汉让韩安国镇守渔阳。这算是第二次吧。

元朔元年,匈奴又来了,二万余骑,杀太守,掠二千余人。韩安国也为国报效,以身殉职。不过,又后继有人,李广任右北平太守,吓得匈奴几年不敢进犯右北平,呼之为“飞将军”。又令卫青出雁门,斩首虏数千人。谁说我们不善战。这算是第三次吧。

元朔二年,匈奴又来了,入上谷,渔阳,又杀略吏民千人,卫青当仁不让,和李息一起,出云中,夺取河南地。这算是第四次吧。

元朔三年,匈奴太子於单来降,被武帝封为涉安侯。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扣了十年之多,还是在这一年,匈奴入雁门,杀略千人。这匈奴怎么能叫弱呢?屡犯汉境。不止不休。

元朔四年,匈奴又侵入代郡定襄,等地,杀略数千人。

元朔五年,匈奴又侵扰朔方,卫青率三万人再加上苏建公孙贺李息等人,共十万人出击匈奴,这一仗打得也很漂亮。得匈奴裨王五十余人,男女万五千人,牲畜数十百万。这一仗后,卫青加封大将军。

这算是第五次吧。不过,匈奴没有被打怕,秋天他们又来了,万骑入代,杀都尉,略千余人。

元朔六年,大将军卫青出定襄击匈奴,斩首数千人,凯旋。这是在二月。到了四月又出兵了,卫青率六将,出定襄,击匈奴,斩首虏万余人。真是打不走的匈奴呀。不过打仗就有牺牲,苏建将军全军覆没,被废为庶人。而也是在这一年,又一战神出世。那就是霍去病。这年他才十八岁,他率数百骑,深入大漠,斩首虏二千余人。被封为冠军侯。大汉强盛。这是第六次第七次吧。

转眼到了元狩二年,霍去病带兵出陇西,击匈奴。转战六日,长途奔袭千里,杀折兰王,斩卢侯王,获首虏8900八人,降者2500人。这是第八次吧。接着霍去病又出北地,击匈奴,得胜而还。斩首虏30200余级,获小王70余人,这算是第九次吧,当时人们都说,真是“军亦有天幸,未尝困境也”他的威名都追上大将军了。真佩服匈奴的那种百战不挠的性格,他们在这一年的秋天,入代,入雁门,杀略数百人。当然也有投诚者,秋天浑邪王归汉,降者号称十万。也是在这时候,大汉得了一个匈奴来的人才,那就是日磾,日后竟成了汉武帝的托孤之臣。你怎么看这件事呢?汉朝是不是有足够的吸引力呢?

元狩三年,匈奴又入右北平,数万骑,杀略千余人。

元狩四年,青出塞,这真是你有初一,我有十五,你兴兵来犯,我必诛之。卫青捕斩首虏万九千余级。“悉烧其城余粟”当时“大风起,砂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打得匈奴单于都感觉,“自度战不能如汉兵”这不是甘拜下风了吗?而此时,霍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登临瀚海,封狼居胥山,获首级70443人,这算是第十次吧,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一场战役,从此匈奴“远遁”“幕南无主庭”对匈奴也没有大出击的必要了。他们主动遣使于汉,汉也在北方设置官吏,垦田。

这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匈奴再没有进犯的记录。这一直到了元鼎五年,他们入五原,杀了那里的太守。到了元封四年,《资治通鉴》里这样记载

匈奴自霍卫度幕以来,希复为寇,远徙北方,休养士马,习射猎,数使使于汉,好辞甘言,求请和亲。

接下来有一个小误会,单于以为汉杀了他们的使者,才出奇兵,犯汉边,汉武大帝不得不让郭昌为大将,御边。浞野侯屯朔方以东。

经过休养生息以后的匈奴,在接下来的太封二年的一场战役中,活捉了浞 野侯。汉军打了一场败仗。这是第十一次了。

太初三年,匈奴又入定襄,云中,杀略数千人,败数千石而去,沿途破坏了汉人所筑的城池。紧接着右贤王又入酒泉,张掖,略数千人。幸亏军正任文无击救,才把这些财物夺回来了。这是第十二次了吧。

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三万出酒泉,击右贤王,得首虏万余级。这是第十三次吧。仍然是在这一年,李广的孙子李陵与匈奴在浚稽山一场恶战,最终寡不敌众,李陵降匈奴。这才有了后来的司马迁受腐刑。这是第十三次了吧

征和二年,三年,匈奴又接连出兵,入谷、五原,酒泉,杀掠吏民,汉武大帝于是派出李广利等十一万人迎敌,不幸的是,最后,由于国内的问题,李广利降了匈奴。这是第十四次了吧

以后我们列举了匈奴与汉武帝时期中原的几场战役,可以说各有胜负,但是总体上来说,汉朝占有优势,您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呢?我真切的体会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含义。也体会到了战争以国家实力做后盾的含义。如果没有蒸蒸国运,会打这么多仗吗,恐怕只能屈膝,如宋朝了。只能和亲如汉初了。您说呢?

所以我们由此可以很明白得看出,汉能击败匈奴,不是匈奴弱了,而是汉朝强了。

好了,关于汉朝与匈奴的故事我们就说到这里吧,欢迎关注我们,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谢谢大家,再见!


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


这个问题,如果精确地回答,那么答案肯定是两方面都有,此消彼长之下,所以有了汉朝的大胜。但是,如果说是主要原因,还是汉朝的国力强盛了,且汉朝国力变强的速率远大于匈奴衰落的速率。换言之,匈奴与六十年前的匈奴相比,并没有衰落多少,但是汉朝与六十多年前的汉朝相比,的确进步了不止一个档次。

匈奴真正强盛起来,是在冒顿单于时期,当时的中原大地正值秦末汉初。在冒顿单于之前,匈奴只是漠北三个强盛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其余两个分别为东胡和大月氏,匈奴的实力可以说是弱于其他两个;而匈奴的南方,当时是如日中天的大秦帝国,秦始皇派领大将军蒙恬追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但是,在冒顿单于即位后,匈奴先后大败了大东胡和大月氏(大月氏彻底被击败是在冒顿单于之子老上单于之时),统一了漠北。

而在秦末汉初之际,中原王朝因为久历战乱,所以民生凋敝,经济破败,而军队也没有像样的战马,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之后的六十年中,汉朝和匈奴两国的发展轨迹大体如下;

匈奴

匈奴依旧长期称霸漠北,同时其势力已经扩展到了西域,通过扶持王位继承人控制了西域第一大国乌孙国;老上单于彻底灭掉了大月氏,夺取了河西走廊,然而,老上单于在率领铁骑攻打汉朝时,见汉军强大(汉文帝时期),所以没有敢于与汉军正面交锋,可见此时汉朝与匈奴的国力已经是不分胜负;匈奴在退兵后,时常发兵南下,骚扰汉朝边境,掳走汉朝的人民,因为此时汉朝尚无力反击,所以继续和匈奴讲和,一直到马邑之围,汉匈两国正式闹翻。

汉朝

首先,汉朝在刘邦时期,就开始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政府不去打扰老百姓,让经济自由发展。在古代中国,由于是自然经济,其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而天灾不常有,人祸常有。沉重的徭役,赋税,往往导致经济的崩溃,而汉初的政策,无疑使得小农经济得到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同时,汉高祖解决了异姓王的问题,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解决了同姓诸侯王的问题,使得中央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消除了内部的潜在分裂因素。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购置良马。

事实上,匈奴的衰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通过以上列举,难以看出其明显的衰落;而汉朝的强大,却是肉眼可见的,当时记载的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就说明了汉朝经济发展的迅速。

所以,汉武帝在北伐匈奴之时,有了经济,兵源,良马等方面的支持,所以一度大败匈奴,夺去了对匈奴的主动权。。但是,农耕文明发动战争的成本,要远大于游牧文明,所以战争进行到后期,汉朝的国力已然被战争所拖累 ,所以汉匈之间又恢复了相对的和平。

就汉朝击败匈奴的原因来看,汉朝的国力变强所占比重远大于匈奴衰落。


庭州行者


汉朝的国力到汉武帝时期肯定是强大的多了。

汉初的时候,汉朝人口才1000多万,到汉武帝时期人口已经达到了5000多万。而且这5000多万人的生活水准也要比汉初高得多。司马迁到外地出差就发现各地老百姓生活安定,就连老人也不会为生活发愁“嘻嘻如小儿状”。可以说,在汉武帝对外大规模用兵之前,整个汉朝上下除了边境经常会遭到匈奴人洗劫之外,总体上是过着富足祥和的生活。可见,当时的国力已经远超汉初。而且,经历了七国之乱之后,各封国的实力下降,大片以前封国土地被汉朝政府收回,有利于对国内资源的调配,也对未来爆发的大规模战争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匈奴国力也比汉初强大。


汉初的时候,冒顿单于就可以集中40万大军南下。汉朝和亲政策之后,虽然匈奴此后并没有集中这么大规模的军队与汉朝作战,但也不止一次发动过10万人以上级别的战争。在汉武帝对匈奴开战后,共取得了两次对匈奴人的大胜。第一次是霍去病的河西之战,共斩首、俘获(包括投降)8万匈奴人。第二次是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共斩首匈奴9万多人。两次相加就已经超过了17万人。不要忘了,在此之前,汉朝已经和匈奴人多次大战。如果加上之前的斩获,轻松超过20万人。这仅仅是斩首所获,考虑到古代战争士兵受伤后死亡率较高,暂且将伤亡比定为1:1,可以得出,截止到漠北之战,匈奴人共伤亡40多万人。这已经超过了汉初匈奴人的全部兵力!可见,汉武帝时期匈奴的人口数量已经远超汉初,国力自然也强于汉初!

汉武帝对匈奴人的打击太及时了!

最后要说的是,汉武帝对匈奴人的打击太及时了。草原民族在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大规模南下冲击农耕区,因为农耕区人口承载远超草原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5000多年前国家的更替,春秋时中原建立的大量西戎和北狄国家,罗马时期北方蛮族的南迁等,都是如此。

所以,假如汉武帝不反击匈奴,匈奴人也会因为人口增加主动发起对汉朝的攻击。


历史风暴


没有永远的强盛,也没有永远的衰落。

匈奴最强大的时期是冒顿单于在位时,首次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以南,控制西域大部分国家,成为北方草原最强大的国家,自冒顿单于死后,其子老上单于,其孙军臣单于执政时期,匈奴依然强大,军臣单于死后,匈奴内部开始分裂,逐渐走下坡路,但依然强大。



反观汉朝,自高祖刘邦立国后,多年战争导致国力空虚,人口下降,经‘’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汉朝国力正处于上升期,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至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国力已超匈奴。

汉武帝击败匈奴至少有三个原因:

1、当时的汉朝综合国力强于匈奴。无论是人口、经济、科技、军事力量,汉朝都不输匈奴,战争拼的就是综合国力,在基础上保证了汉朝战胜匈奴。



2、汉武帝千古一帝,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皇帝的英明导致汉朝无往不利,武帝决心打击匈奴并且确实做到了,汉武帝为首功,在战略上保证了汉朝战胜匈奴。

3、汉朝人才辈出。卫青、霍去病等杰出汉军将领,马踏匈奴,收复河西,封狼居胥,以临翰海,而这一切皆出自汉武帝的识人与用人。



大汉之所以为大汉,是汉武帝一生为汉民族创下的丰功伟绩,平定四海,扬我汉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