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地區的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在國防戰略上的一個重大部署。其工程項目主要分佈在陝、甘、川等西部省份。在銅川的三線建設項目主要有兩類:國防工業和國防物資儲備單位。國防工業主要是銅川的二號、三號、四號、五號和六號。銅川的七號、八號和耀縣的七號、十二號都是省物資儲備局管理的國防物資儲備單位。後來還有一個九號,廠子建起來了但未生產就搬走了。耀縣的二號是搞飛機破壞性實驗的,是個研究所。銅川信箱編號沒有一號,這是因為銅川石油庫(今為銅川石油公司)被視同為一號。

銅川地區的三線建設

從時間上講其建設高潮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但項目建設開始要更早一些。像二號(東風機械廠)、三號(躍進機械廠)建得就比較早,大概在1963、1964年前後已經建成。1963年我在市委宣傳部工作時因工作關係去過這兩個廠子,當時已有相當規模。二號信箱的廠長叫鐵克,廠子綠化搞得好。三號的廠長叫趙達孝。後來幾年我工作變動,做了市委辦公室副主任、市委副秘書長,直接聯繫過這方面的工作,因此,對這方面的情況有一些瞭解。

從市上角度講,對待三線建設工作有以下特點。

一是重視、支持。市上成立了三線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配了一個局級幹部,名叫康致和。有個幹事叫閻貴民,後來還增加了一個袁敏超。“文化大革命”後,在市革委會下面一度成立了國防工業組,主管三線建設工作。組長史強恕,是西安一個國防工廠下來的老幹部。國防工業組和革委會的政工、辦事、生產是平行關係,有七八個人。市上成立這個機構的目的主要是協調地方單位支持三線建設工作的,解決這些單位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在恢復部、局後,國防工業組撤銷,這些單位直接由革委會辦公室聯繫。由於市上的重視支持,一旦這些單位的廠址選定,建設速度都比較快。建成後,生產、生活各方面都有一個非常良好、穩定的環境和秩序。

二是保密工作做得好。三線建設項目牽涉國家機密,保密性比較強,因此,從領導角度只是要求大家支持三線建設工作,至於這些項目主要做什麼也不講,幹部也都很自覺,從不打聽。就連我們這些在市委核心部門工作的同志也不知道情況。直到“文化大革命”武鬥期間,部分單位做什麼才洩露了出來。二號的八二迫擊炮、三號的半自動步槍被武鬥分子搶出來作為武鬥武器,大家才知道廠子在生產什麼。失密的原因是因為廠子內部的“造反派”把情況捅出來的,才造成武器被搶事件的發生。六號的失密是因為主管上級來人住在五一飯店,丟了鑰匙,人們才知道六號是庫區。當時的四號、五號生產什麼大家仍不知道,也可能是因為武鬥分子用不上吧,機密才得以保全。保密工作做得好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內部職工保密意識強,另一方面是外界也不打聽,組織制度上也不許打聽。後來我都到辦公室工作後,四號、五號生產什麼才陸續清楚。之所以能知道,也是因為文化大革命後期,有些秘密也守不住了,人們才逐步清楚這些單位是做什麼的。

三是生活上全力保障。隨著這些國防單位的集中建設和投產,生活保障問題(也就是第三產業問題)提上了市委的議事日程。為了保障這些單位的正常生活,像銅川三號、四號等處都設有銀行、糧站、郵政、商業等專門網點。市級機關當時都沒有單元房,而這些單位家屬都有單元住宅房。柳灣、紙坊等蔬菜隊生產的蔬菜都首先要保證就近的幾個信箱的蔬菜供應。春節等重要節假日’物資供應上對這些單位也比較傾斜。記得我在市革委會辦公室生產組工作的時候,銅川三號、四號的職工普遍出現了轉氨酶高的現象。市上專門派醫生給職工進行逐個檢查。雖然當時食糖緊張,但為了保證這些有病職工的食糖供應,市委要求我們協商商業部門,按照這些單位檢查出的病員人數優先保證供應,而市上的幹部職工只有被確診為肝炎以後才給供應。

四是政治上十分關心。在銅川的三線建設單位雖然不多,但市上對這些單位的幹部、職工政治上卻十分關心。“文化大革命”爆發之後的第一個黨代會(1971年6月12日-16日召開的中共銅川市委第四次黨代會),這些單位就進了兩名市委委員。一名是二號信箱的黨委書記兼革委會主任穆洪軍,一名是三號信箱的黨委書記兼革委會主任趙達孝。四號信箱的蔡愛珍,是以工人身份做了省黨代會的代表並當選為省委候補委員的。三號信箱的張芙蓉曾被推薦為全國人大代表,後被市上安排為革委會副主任(1974年5月)。

銅川的這些三線建設單位在1978年左右,也就是改革開放開始之後,一些搬遷、一些轉產。搬遷和轉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形勢變了,一方面是因為生產生活條件較差,大多都在山裡邊,有些水也供不上,像三號、四號就屬於這種情況。一些也是因為產品落後,像二號生產的八二迫擊炮、三號生產的半自動步槍都已落後。搬走單位的廠房,市上大多都進行了合理利用。如五號搬走後,廠房讓市鋁廠利用了。九號搬走後,市上開始將其用作招待所,後來是郊區(現印臺區)黨校、市技校先後利用其廠區建築。三號走後銅川市郊區在那裡辦過幾個廠子。

另外,三線項目還有耀縣境內的梅七線建設,銅川還安置過參加襄渝線建設的三線學兵,當時各個公社都有安排。這些學兵後來在銅川的各個行業領域都表現得比較突出,有些成為專門人才,有些成為領導幹部,為銅川經濟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